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2|回复: 1

《伤寒论》方证治法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全书以条文形式撰写而成,言简意赅,集理论、经验和技术于一体。其诊疗方法,对疾病的认识,全赖于临床的仔细观察,其方证植根于中医临床的土壤,有古今医家临证实践和经验的支撑,其显著的临床疗效亦令古今医家折服。

  《伤寒论》是张仲景诊治疾病、阐述理论的原创性成果,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学科、一个理论基本成熟和定型并达到一定高度时,再要发展和创新就显得相对缓慢。诸如唐诗、宋词、清代的考据等等。汉代的医学及《伤寒论》所形成的理法方药也是如此,很有特色,颇具永久的魅力,后世在某些方面难以超越,因为《伤寒论》本身就是一个原创性的成果。所以,几千年来对它的发展多是修修补补,注释整理,就其理论而言难以有大的突破。一部3万字医学著作历几千年生生不息、一直应用而不被淘汰,值得今人的深思和骄傲,值得今天的医家去含英咀华、认真汲取。不因时间久远而视之为落后。成书时间及理论形成时代的久远不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只言方药,不看其证,就会背离《伤寒论》的精神。方证治法是《伤寒论》的精华和灵魂。方证是《伤寒论》应用某一方剂的临床指征,反映了患者综合的、特异性的病理状态,它不是理论的推导,更不是现代医学所言某种疾病出现的专指症状,亦不是经动物实验所得的结果和数据,它所说的证,可以是一个病或多种病共见的症状,是一个宏观综合症状群,只要其证符合应用的方剂,就用之无疑。方证治法经得起重复,经得起临床实验和历史的检验,历久不衰。证是张仲景及先贤在长期治病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自觉和他觉的客观和主观的综合病理状态,有与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用时既要知常,又要识变,知变识变,动态辨证,方能运筹帷幄。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一个动态施治过程,直观易学,简便快捷,操作性强,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治之,无神秘玄奥之处。但又不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须融会贯通,学活用活。以桂枝汤为例,在其条文中有典型的适应证、主证、兼证、变证,以及适应证的病机、治法、禁忌、方药的加减变化。《伤寒论》涉及桂枝汤证条文22条,涉及桂枝汤变证及加减方药的达19条。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使用频率最高,也最能体现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桂枝汤用方加减变化,即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汗出、恶风是主证,兼证是在主证基础之上,没有主证,无从谈兼证。应注意前后条文贯通,因条文中有以方测证,以证测方,以脉代证,以证代症,详略互用。学习时应执简驭繁,返朴归真。

  《伤寒论》方证治法给人以规矩,给人以标准。现代医学在分析思维影响下,诊断疾病以定性、定量为标准,影像诊断的标准看得见,能用大小测量,各种检验的标准以数值来表达,心电图、脑电图等以图像来表达。《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应用,离开诊断标准,也无从用药。《伤寒论》方证所言的证,也可称得上是古代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其标准是在宏观整体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如桂枝汤应用的指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征是胸胁苦满、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白虎汤的应用指征是身大热、汗多烦渴引饮、脉洪大,四逆汤的应用指征是但欲寐、心烦、自利而渴、小便色白,乌梅丸应用指征为上热下寒所见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等,这些都是诊断用方的标准,每方各有其证,每证各有其方,证变方变,方随证变。医家临证需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只不过古今的标准表达视角不同。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药时,应以《伤寒论》所定标准为佳。若用现代检测的各种数据标准及现代病名,选择用方,则无从入手,效果肯定差矣。因《伤寒论》看的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动态变化的患病的人;现代医学注重解剖分析及病因和病理变化讲微观的,追求局部的最佳或某一系统的变化,重视人的病。所以,不学习《伤寒论》,难以成为中医临床大家。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古代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彰显的是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治病方式,面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选择对应的方药,和现代医学面对局部器官或一个系统,若干专科医生面对一个病人,采取逐个排出法,方能明确诊断,选择用药则大不相同。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活动是变化的,医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治疗方法应是多元的,中西医并存互补,有益无害。


  《伤寒论》是张仲景诊治疾病、阐述理论的原创性成果,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学科、一个理论基本成熟和定型并达到一定高度时,再要发展和创新就显得相对缓慢。诸如唐诗、宋词、清代的考据等等。汉代的医学及《伤寒论》所形成的理法方药也是如此,很有特色,颇具永久的魅力,后世在某些方面难以超越,因为《伤寒论》本身就是一个原创性的成果。所以,几千年来对它的发展多是修修补补,注释整理,就其理论而言难以有大的突破。一部3万字医学著作历几千年生生不息、一直应用而不被淘汰,值得今人的深思和骄傲,值得今天的医家去含英咀华、认真汲取。不因时间久远而视之为落后。成书时间及理论形成时代的久远不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只言方药,不看其证,就会背离《伤寒论》的精神。方证治法是《伤寒论》的精华和灵魂。方证是《伤寒论》应用某一方剂的临床指征,反映了患者综合的、特异性的病理状态,它不是理论的推导,更不是现代医学所言某种疾病出现的专指症状,亦不是经动物实验所得的结果和数据,它所说的证,可以是一个病或多种病共见的症状,是一个宏观综合症状群,只要其证符合应用的方剂,就用之无疑。方证治法经得起重复,经得起临床实验和历史的检验,历久不衰。证是张仲景及先贤在长期治病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自觉和他觉的客观和主观的综合病理状态,有与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用时既要知常,又要识变,知变识变,动态辨证,方能运筹帷幄。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一个动态施治过程,直观易学,简便快捷,操作性强,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治之,无神秘玄奥之处。但又不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须融会贯通,学活用活。以桂枝汤为例,在其条文中有典型的适应证、主证、兼证、变证,以及适应证的病机、治法、禁忌、方药的加减变化。《伤寒论》涉及桂枝汤证条文22条,涉及桂枝汤变证及加减方药的达19条。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使用频率最高,也最能体现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桂枝汤用方加减变化,即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汗出、恶风是主证,兼证是在主证基础之上,没有主证,无从谈兼证。应注意前后条文贯通,因条文中有以方测证,以证测方,以脉代证,以证代症,详略互用。学习时应执简驭繁,返朴归真。

  《伤寒论》方证治法给人以规矩,给人以标准。现代医学在分析思维影响下,诊断疾病以定性、定量为标准,影像诊断的标准看得见,能用大小测量,各种检验的标准以数值来表达,心电图、脑电图等以图像来表达。《伤寒论》方证治法的应用,离开诊断标准,也无从用药。《伤寒论》方证所言的证,也可称得上是古代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其标准是在宏观整体思维影响下形成的。如桂枝汤应用的指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征是胸胁苦满、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白虎汤的应用指征是身大热、汗多烦渴引饮、脉洪大,四逆汤的应用指征是但欲寐、心烦、自利而渴、小便色白,乌梅丸应用指征为上热下寒所见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等,这些都是诊断用方的标准,每方各有其证,每证各有其方,证变方变,方随证变。医家临证需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只不过古今的标准表达视角不同。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药时,应以《伤寒论》所定标准为佳。若用现代检测的各种数据标准及现代病名,选择用方,则无从入手,效果肯定差矣。因《伤寒论》看的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动态变化的患病的人;现代医学注重解剖分析及病因和病理变化讲微观的,追求局部的最佳或某一系统的变化,重视人的病。所以,不学习《伤寒论》,难以成为中医临床大家。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古代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彰显的是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治病方式,面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选择对应的方药,和现代医学面对局部器官或一个系统,若干专科医生面对一个病人,采取逐个排出法,方能明确诊断,选择用药则大不相同。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活动是变化的,医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治疗方法应是多元的,中西医并存互补,有益无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张仲景诊治疾病、阐述理论的原创性成果,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3 03:16 , Processed in 0.0676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