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回复: 1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发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以下简称本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指对疾病的治疗,应注重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与健康。诚如清代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笔者认为本论不仅在疾病的治疗上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于养生保健方面亦有重大意义。

  <b>从中医发病学和治疗学认识本论的深刻内涵</b>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说明人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废止和息灭是导致疾病危重甚至死亡的根本机理。由此引申其义,可以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关乎人体气机失去正常的运动状态,即气机出入阻隔,升降失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观点。后世医家宗其旨意,并作了很大发挥,其中元代医家朱丹溪和清代医家王孟英尤为突出。朱丹溪尝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郁滞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丹溪倡导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认为此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而为害,但其主要关键,则在于气郁。因此他治疗郁证,首重调理气机,这在他所创制的越鞠丸、六郁汤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六郁汤为例,气郁用香附、苍术、川芎;湿郁用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用海石、香附、南星、瓜蒌;热郁用山栀、青黛、香附、苍术、川芎;血郁用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盖香附善于解郁散结,疏通气机,故于诸郁中恒多用之。又如丹溪治疗痰证,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并将二陈汤列为治痰之基本方,其重视理气,自不待言。

  王孟英深悟《内经》旨意,并着力予以阐发,认为人身气机贵于流动,一息不停,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窒塞,疾病乃生。尝谓:“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苟不知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不相入。”又说:“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由是观之,“百病皆由愆滞”,这是王氏最基本的病因观;“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是王氏最突出的治疗观。显然这种学术观点和思想,是深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影响。基于此,他治疗疾病十分重视清除导致气机愆滞的各种致病因子,拳拳于疏瀹气机,以调整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如是则病可瘳、疾可愈。其临床用药有鲜明的特点,即是善用疏通气血的轻灵之剂而取胜,诚如曹炳章所评:孟英“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证,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从上述两家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特色,就不难看出《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名论对后世的指导作用。

  <b>从中医养生保健上认识本论的重要意义</b>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并称熟谙“治未病”的医生为“上工”。《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理论,对养生保健特别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抗老防衰有其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东汉张仲景秉承经旨,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提出:“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亦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医宗金鉴》说得更为透彻:“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即是说,只要五脏元贞充实,气血通畅,抗病力强,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十分丰富,其中如体育锻炼之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及吐纳导引、针灸按摩、药浴足浴诸多方法,究其主要作用原理,无非是疏通脏腑经络气血,以保持机体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强身健体、却病延年的目的。近年颜德馨教授曾提出“生命在于流动”,认为气血瘀滞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联系当前实际,社会上有不少人对补品的作用产生误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补品能强身健体,坚持常年服用不懈。诚然,对于体质虚弱者来说,因人制宜地服些补品确有一定益处,无可厚非,但须慎防滋而呆胃,补而壅塞,导致人体气血阻滞,反生它变的不良反应。对此,清代医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诫,他针对当时“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的局面,大声疾呼“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极力反对滥用补剂。鉴于目前市售的保健品大多偏于滋补,或补肾,或补脾,或气血双补,却缺乏“以通为补”的品种,因此笔者提议在保健品的开发上,应针对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改善,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富贵病”日益增多,以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增大而引发的高血压病、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的实际,需重视疏通气血一类方药的研制和开发,这对预防上述疾病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会有所裨益。如发越郁结的越鞠丸、健脾解郁的逍遥散、行气活血的丹参饮等古方,其在养生保健上的潜力和价值不容低估,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上有重要指导作用,极富现实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b>从中医发病学和治疗学认识本论的深刻内涵</b>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说明人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废止和息灭是导致疾病危重甚至死亡的根本机理。由此引申其义,可以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关乎人体气机失去正常的运动状态,即气机出入阻隔,升降失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观点。后世医家宗其旨意,并作了很大发挥,其中元代医家朱丹溪和清代医家王孟英尤为突出。朱丹溪尝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郁滞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丹溪倡导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认为此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而为害,但其主要关键,则在于气郁。因此他治疗郁证,首重调理气机,这在他所创制的越鞠丸、六郁汤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六郁汤为例,气郁用香附、苍术、川芎;湿郁用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用海石、香附、南星、瓜蒌;热郁用山栀、青黛、香附、苍术、川芎;血郁用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盖香附善于解郁散结,疏通气机,故于诸郁中恒多用之。又如丹溪治疗痰证,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并将二陈汤列为治痰之基本方,其重视理气,自不待言。

  王孟英深悟《内经》旨意,并着力予以阐发,认为人身气机贵于流动,一息不停,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窒塞,疾病乃生。尝谓:“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苟不知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不相入。”又说:“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由是观之,“百病皆由愆滞”,这是王氏最基本的病因观;“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是王氏最突出的治疗观。显然这种学术观点和思想,是深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影响。基于此,他治疗疾病十分重视清除导致气机愆滞的各种致病因子,拳拳于疏瀹气机,以调整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如是则病可瘳、疾可愈。其临床用药有鲜明的特点,即是善用疏通气血的轻灵之剂而取胜,诚如曹炳章所评:孟英“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证,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从上述两家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特色,就不难看出《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名论对后世的指导作用。

  <b>从中医养生保健上认识本论的重要意义</b>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并称熟谙“治未病”的医生为“上工”。《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理论,对养生保健特别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抗老防衰有其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东汉张仲景秉承经旨,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提出:“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亦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医宗金鉴》说得更为透彻:“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即是说,只要五脏元贞充实,气血通畅,抗病力强,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十分丰富,其中如体育锻炼之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及吐纳导引、针灸按摩、药浴足浴诸多方法,究其主要作用原理,无非是疏通脏腑经络气血,以保持机体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强身健体、却病延年的目的。近年颜德馨教授曾提出“生命在于流动”,认为气血瘀滞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联系当前实际,社会上有不少人对补品的作用产生误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补品能强身健体,坚持常年服用不懈。诚然,对于体质虚弱者来说,因人制宜地服些补品确有一定益处,无可厚非,但须慎防滋而呆胃,补而壅塞,导致人体气血阻滞,反生它变的不良反应。对此,清代医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诫,他针对当时“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的局面,大声疾呼“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极力反对滥用补剂。鉴于目前市售的保健品大多偏于滋补,或补肾,或补脾,或气血双补,却缺乏“以通为补”的品种,因此笔者提议在保健品的开发上,应针对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改善,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富贵病”日益增多,以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增大而引发的高血压病、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的实际,需重视疏通气血一类方药的研制和开发,这对预防上述疾病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会有所裨益。如发越郁结的越鞠丸、健脾解郁的逍遥散、行气活血的丹参饮等古方,其在养生保健上的潜力和价值不容低估,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上有重要指导作用,极富现实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以下简称本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指对疾病的治疗,应注重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壅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与健康。诚如清代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3 08:44 , Processed in 0.0707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