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健康和精神保健部门的朱迪丝·赛克奥夫和同事们在《内科年报》上撰文说,他们发现有31%的hiv携带者死因是滥用药物,将近24%的患者是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另有20%的人因癌症而过世,这<b>与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联系</b>。
可以肯定的是,滥用药物、心血管疾病、癌症,跟他们知道自己感染了HIV后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关。
1999年,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胡珀的记者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河流:追溯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起源》。他在书中提出,<b>艾滋病之所以会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其根源是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在早先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时,不慎使用了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黑猩猩的肾脏组织</b>。胡珀说,在1957年至1959 年间,研究人员在刚果(金)对上百万人进行了这种被污染的口服疫苗的试验,结果导致艾滋病在非洲地区发生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这一观点虽然遭到科学界的驳斥,但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称,“这种有争议的说法,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
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所以这样的观点注定会被驳斥。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很多抱着崇高理想的人在为了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类的伟大理想努力,可是,我相信他们一样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人通常会去掩盖而不是承认,尤其对一个习惯于认为自己崇高的人,更难承认自己错了。
<b>HIV病毒的怀疑论者认为艾滋病起因于病毒只是一种假设,并没有被科学所证明。</b>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杜斯伯格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人物之一。杜斯伯格坚持认为,应当允许科学家挑战HIV病毒说,不应当在研究经费上对这类研究进行限制。根据他提出的假设,艾滋病的根源不在于HIV病毒,而是人们长期服用调剂药物及生活水平低下引发的免疫机能崩溃。
杜斯伯格博士是德裔美国人,医学教授,是分子细胞医学的先驱,第一位成功解读癌细胞基因组合的医学教授,据说原本在1976年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是因为过于正直诚实,在得奖前,提出hiv病毒与AIDS无关,拒绝接受药厂的金钱支持,而被除名。当然这是个传说。
杜斯伯格博士认为是药物引起AIDS , 他的著作中提出上千个证据 , 证明HIV是无致命性的滤过性病毒 , 人类之所以有艾滋病是由于滥用兴奋剂(毒品)造成的,而且与同性恋无关,由于毒品广泛被圈内人使用,所以此类人较易得到AIDS。
病人被诊断出HIV感染后, 医师给予AZT, DDI , DDC等DNA链阻断剂,在服用此类药物以后,产生的副作用,其症状就是AIDS。
此后,全球约50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宣言重申,艾滋病是由HIV病毒(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引起的,否认或忽视这一点是极为危险的。这场运动由250名科学家率先发起,最终他们还集体签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上述文章,据透露,共征集到了大约5000名在这一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科学家和医生们的签名,其中就包括11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b>医学研究的背后,有各自利益链的支持,没有完全客观的医学研究。</b>现代医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统计学的成功。可惜,在研究中你永远得不到真正合适的样本。所以出现偏差是非常自然的,当然做结论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信心十足,除非他自信过头。但是,作为商人和政治家,需要一个确切的结论去告知民众。正如《别让医生杀了你》这个书里提到的放化疗的研究一样,财团和某些势力主宰了这一切。
<b>在单一的事件或者研究的结论里面,这些偏差没那么可怕。但是,当一个又一个偏差累积起来之后呢?</b>
[<i>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10-8 16:31 编辑 </i>]
可以肯定的是,滥用药物、心血管疾病、癌症,跟他们知道自己感染了HIV后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关。
1999年,英国一位名叫爱德华·胡珀的记者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河流:追溯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起源》。他在书中提出,<b>艾滋病之所以会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其根源是美国费城威斯塔研究所在早先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时,不慎使用了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黑猩猩的肾脏组织</b>。胡珀说,在1957年至1959 年间,研究人员在刚果(金)对上百万人进行了这种被污染的口服疫苗的试验,结果导致艾滋病在非洲地区发生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这一观点虽然遭到科学界的驳斥,但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称,“这种有争议的说法,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
阻碍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工作,所以这样的观点注定会被驳斥。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很多抱着崇高理想的人在为了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类的伟大理想努力,可是,我相信他们一样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人通常会去掩盖而不是承认,尤其对一个习惯于认为自己崇高的人,更难承认自己错了。
<b>HIV病毒的怀疑论者认为艾滋病起因于病毒只是一种假设,并没有被科学所证明。</b>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杜斯伯格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人物之一。杜斯伯格坚持认为,应当允许科学家挑战HIV病毒说,不应当在研究经费上对这类研究进行限制。根据他提出的假设,艾滋病的根源不在于HIV病毒,而是人们长期服用调剂药物及生活水平低下引发的免疫机能崩溃。
杜斯伯格博士是德裔美国人,医学教授,是分子细胞医学的先驱,第一位成功解读癌细胞基因组合的医学教授,据说原本在1976年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是因为过于正直诚实,在得奖前,提出hiv病毒与AIDS无关,拒绝接受药厂的金钱支持,而被除名。当然这是个传说。
杜斯伯格博士认为是药物引起AIDS , 他的著作中提出上千个证据 , 证明HIV是无致命性的滤过性病毒 , 人类之所以有艾滋病是由于滥用兴奋剂(毒品)造成的,而且与同性恋无关,由于毒品广泛被圈内人使用,所以此类人较易得到AIDS。
病人被诊断出HIV感染后, 医师给予AZT, DDI , DDC等DNA链阻断剂,在服用此类药物以后,产生的副作用,其症状就是AIDS。
此后,全球约50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宣言重申,艾滋病是由HIV病毒(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引起的,否认或忽视这一点是极为危险的。这场运动由250名科学家率先发起,最终他们还集体签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上述文章,据透露,共征集到了大约5000名在这一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科学家和医生们的签名,其中就包括11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b>医学研究的背后,有各自利益链的支持,没有完全客观的医学研究。</b>现代医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统计学的成功。可惜,在研究中你永远得不到真正合适的样本。所以出现偏差是非常自然的,当然做结论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信心十足,除非他自信过头。但是,作为商人和政治家,需要一个确切的结论去告知民众。正如《别让医生杀了你》这个书里提到的放化疗的研究一样,财团和某些势力主宰了这一切。
<b>在单一的事件或者研究的结论里面,这些偏差没那么可怕。但是,当一个又一个偏差累积起来之后呢?</b>
[<i>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10-8 16:31 编辑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