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7|回复: 1

刘渡舟伤寒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要见损脉来至”,脉 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

    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不要因为这么点书,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下面讲27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日:水行乘水,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纵横顺逆,这四个字。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讲平脉。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春弦。。。。。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是病脉。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从而我们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28条,“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这一条的重点内容,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 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 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正虚。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也。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了。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它是残贼之邪,能伤人,伤人了,就能为人体三阳三阴诸脉做病了,这里有脉指的就是经脉了,太阳、少阳之类。

  因此,学这条有什么用处呢?什么都得考虑临床意义啊,书要离开临床了就没有意思了。切脉在平脉法里开头讲,脉有阴阳合为也。要抓纲,要先分阴阳,来指导我们切脉的方法。这一条明日残贼,凡是邪气伤人的,反应于脉了,就要抓这六个脉,代表六种不同类型的邪气。因此在临床,给人切脉的时候,是不是这六个脉啊,同时我们作为医生,脑子里要有六个残贼之脉,临床,这六个脉相当常见,来指导临床。脉很多,只有这六个脉是残贼之脉。

29条,“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日: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烫手,如食顷,病人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日,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日:何缘作此吐利?答日: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上一节讲残贼,这个讲灾怪,是相互就的。这一条的重点,就告诉我们医生,发生灾怪之变了,必有所因。不是凭空而来的。必有所因,你就得了解这个因,因为什么啊?你心里才能有谱,才能不慌,才能了解情况。如果不是这样,灾怪来了,发生意义之怪了,你就慌了神了。所以通过这一条,在治疗当中,发生灾怪了,你当医生 的要了解这个原因,不要张皇失措。

   这一条有四层意思。第一,脉得太阳,与证相应,因作汤治。是第一层意思。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开了发汗解表的药。第二,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比当从字讲,一送一还,汉朝时是不是代煎啊,这个来回就是一顿饭时间,要不有还有送做什么啊?很可能是医生煎了药,送给病人吃。病人大吐,下利,腹痛。医生开的是解表的药,出现的是太阴病证。医生说,我前来不见此证,现在变异了,这个病在张仲景的时候叫作灾怪。成无已之注:药证相符而生变异。这不是误治,不是错治。这是第三层意思?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所因?可能是旧时服药,现在发作了。开始曾请了个医生,没告诉给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了。当医生要审时度势

    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 人认可。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这就是中医的科学。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如果不是把人的脏器,不仅仅看看是个解剖单位,那么我们中知叫脏相。什么叫脏相?光一个肝不是整体的,这个肝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要互相结合,要跟人体的互相结合,那才叫一个肝,这就叫肝相。如果一个人眼睛花了,脉很细舌苔白、淡,就知道肝血不足了,肝开窍于目啊,我们中医就说,吃明目养肝丸,回去煮羊肝,买点白蒺藜,研成粉,用羊肝粘着吃,10天以后,眼睛看东西好了,因为羊肝是补肝血的,蒺藜是明目的。如果还腰疼,还有点口干舌燥,心烦晚上睡不好觉,这是肾水虚了,水不涵木,开点六味地黄汤,加点龟板,补补肾阴,一补肾阴,肝也好了,眼睛也亮了,肾也好了。这就是说肝肾整体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吃东西,浑身懒惰,眼睛无神,耳聋目胀,这个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肝胆之气不能上升,给你开个益气冲明汤,治脾胃,眼睛也亮了。中医啊,中医之伟大,一个眼睛,肝开窍开目,涉及到五脏六腑,这个理论高不高啊!非常 之高啊。中医明目的法子很多,但都是从这个来的。

    所以肝者目也,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向为东,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个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很软弱、很长,这是肝有正常的有胃气的脉。因为五脏必需借后天胃气才能生存,胃气才是生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是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的,病就好了。

  比如,现在的肝炎开始的时候,都是弦多胃少,等病要好了,这个时候的弦,就会濡弱而长,这个病就是见好了,在手指下一摸就能摸出来。有的人的弦脉跳的很柔和、不紧张,这个好。医生怎么知道肝病要好了呢?见好不见好,两边都有了,一切脉,弦多胃少为病,病没好,个人说对了,病人也服。虽然弦也濡弱而长了,这就见好了。所以这个很重要。我就这么两下子,也是学来的。张仲景的话是一字一珠啊,不要等闲视之。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纯弦脉,没有胃气了,弦而有胃,不是纯弦。如果是纯弦,这个病就死了。肝脏,没有胃气怎么能活呢?怎么知道是纯弦脉呢?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就是脉来象弓弦一样直,一样紧张,所以古人说,如新张弓弦,弦又紧又硬,没有微弦濡弱的特点,没有和缓濡弱的胃气了,这个时候,肝脏就受了伤了,是真脏脉现,就叫纯肝脉,故知死也。

   所以当医生能知生死,生死怎么能知道呢?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凭脉。凭脉里,最怕就是真脏脉现,没有胃气的温培、滋生,所以就死了。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辨脉法,要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来体验什么是肝的生脉什么是死脉,什么是有胃气,什么是没有胃气,没有胃的冲和柔软之气。这个很重要。有没有同志说我不信,别不信。张仲景写的文章啊,都管用,都是通过实践的。你说麻黄汤吃了不发汗?承气汤吃了不泄下?所以学伤寒啊,通过这1700多年的临床实践,都验证了张仲景不说假话,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没有空话。而且这个都是从内经、难经上来的,这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啊。你都能知道生死了,这多了不起啊?医生多高明啊?

  我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工作30年了,第一次办班,第一次平脉辨脉。我越看越觉得可惜啊,仲景之说不传了,我们祖先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传不下去了,这多大的损失啊。就剩下阳明主胃病了。所以我们才讲,所以才叫燃灯传心。总得有人提倡啊,发明啊,讲啊。我一个人讲,再影响大家,这个不就传下去了吗?也不是说你求不到的,距离太远了,只要一努力,就合拍了,就把这东西学来了。

    当然了,在平脉的时候,什么是微弦濡弱而长,什么是纯弦直,手指头等有感觉。只要这个话不忘记,总有一天能豁然开朗。

    31“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日: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这一条,辨心的平脉、病脉、死脉。这一条的重点内容跟肝一样。因为心应南方丙丁火,心属火,所以心应于南方,在天六气为暑,在地五行为火,属于少阴,脉应该洪大而长,不是短,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脉有来去,去的很长,这个是心脉有胃气也,是有胃气的脉。如果洪多了,什么叫洪啊?大水日洪,古人说,“洪脉来时排排然,去衰来盛似波澜。”就象涨潮一样,哗的一样上来了,一大片。但是涨潮来的时候有劲,但是去的时候都是慢慢退。所以古人做了一个比喻,钩,钩子背都是大的,上面大,等到脉到底下了,就窄了,上面就头,下面叫本。象洪水一样,欲知死脉参差数,死按见洪。如果洪脉越按越有劲了,那就是死脉了。如果脉带个柄,如似操带钩,这个就违背洪脉正常的特点,不是来盛去衰了。如果脉来的大,去的窄,那是正常的。

   本来来的时候应该大,现在小了,去的时候小,现在反大了,名覆,是病在表了,是病脉。下面就说了,见什么病啊。上微头小者,上就是浮,浮取小了,头本来应该大,现在小了,再汗出,属于心气虚,心气虚了,心主汗,心气不能统摄汗液,所以就汗出。下微本大者,下主沉,沉取本大,本大是要把洪脉上微头小说的,上面头下,脉来的时候头小,脉去的时候,本,象树的根本的,反而大,浮取而小,沉取而大,主心气内郁,这个是心气的反常之脉,是心脏有病。一个是心气虚,一个是心气郁,气血郁结了,就形成关格不通。

   格拒不进,关而不出,六腑就不顺了,不通了,发生阻碍了。心脏合于六腑,心合于小肠相表里,心郁了,小肠已凝结,六腑之气不利了,小肠也不利了,就不得尿了。应当出去出不去了,应当进来的进不来了,关格了,由于心脏的气郁,而导致六腑气机关格不通,所以就不得尿。头不得汗,津液内藏,气不馁,所以还得治。要头上有汗,为心气上厥,为津液上泄,所以就不得治了。

   这块有点绕,再说一遍,南方 心脉,到假令脉来为大,是正常的心脉,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这是正常的脉。心病有了这种脉 ,病就好。覆脉,就是钩掉了个了,上面窄,下面大了,所以叫反覆,跟正常的洪脉不一样了。这样的脉 主于心病,病有表有里。在表的往往有汗出之病,因为心气虚,在里,往往有关格之证,因为心气郁了,气机不利,小肠之腑不畅通,所以就不得尿了。如果关格,六腑不通但是无汗,这个病就好治,如果关格有汗,心脉气厥了,病就不好治。大义的精神就是这个。

   只要跟正常的心脉不一样,就是病脉。这样来看,和肝脉不同了,肝病比较简单,心脉比较复杂,心脉除了正常脉 之外,讲病脉,讲的比肝脉的体例不大同,多一点。有在表,有在里,有关格不通。比肝脉说的广一点。那么心脉的死脉最后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操带钩,那个硬的,就是不冲和了,就是失去胃气了。五脏之脉如果没有濡弱的胃气,都是有病,如果全然无胃气了,就是真脏脉了。大家可以看看难经,脉要精微论,大概可能有这方面的内容。

    温习:

    上一次课讲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之变。这一条的主要精神,是提示我们,在适时平脉的基础上,对非时之脉和适时平脉发生了生克顺逆的关系。从这来看,辨脉篇讲阴阳,平脉篇而以五行的学说,生克制化,来看疾病的情况。这就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

    平脉篇讲的纵横顺逆,属于第二的,就为六经辩证打下了基础。六经辩证里太阳中篇里就有,伤寒腹满。。。此肝乘脾也。。又有伤寒。。。时肝乘肺也,。。。。,所以太阳篇里就有这样的病症了,有指导六经辩证的意义。

  第二点,上次课讲了脉有残贼、灾怪。残贼之脉,就是论邪气伤正,有六种常见之脉。这六种脉,作为临床的医生就应该掌握住。弦、紧、浮滑、沉涩,反应六种冷疾病,是平常遇得到的,所以是残贼之脉,可以为诸脉作病。灾怪之脉是一种意外之变,就是医生的辩证是正常的,但是发生了意外的变化,跟医生 诊断没有关系,古人叫作灾怪。是临床能遇到的。这一条是举例而言的。推而广之,这样的问题,还是多的很的。所以当医生,为了了解客观,不发生在医疗之中发生障碍,要知道什么是灾怪。这个跟医疗发生误治没有关系。看起来是个小故事,实际上,有实际意义。当医生,就接近社会了,就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

比如你当医生,你给妇女看个病,落了胎了。当医生,你没两下子,你就会被敲诈。

  第三点,将五脏之脉,有有胃气的和没有胃气的,所以这时有病脉。有胃气的病脉,就主生,没有胃气的,预后就不良了。反应了,五脏是以胃气为根本,提示我们,临床辩证,还得看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虽然有病,还容易治,如果没有,真脏脉现,预后就不良。这个在脉学上讲是很重要的。根脉、胃脉是脉学里核心问题。

   不能心之病脉与肝之病脉,写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心脉为钩脉,是洪大之脉,正常不正常,张仲景用其临床经验总结两个特点:总的特点,是跟洪脉相反了。心是洪脉 是夏令,来盛去衰,指力量而言,来大去长,指脉的幅度而言的。一个来盛,有劲,去没劲,同时来的幅度很大。现在有病了,病脉就相反了,跟正常的洪脉相反了,就出现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来微去大,微为无力,去倒很大,这种现象,主病在里,为心阳内郁,将来可得关格不通,不得尿,是实证;二,脉来头小本大,是说面积、幅度,头像树枝,本像树根,不形容脉的幅度。来的小,去的很大,这样主心气外虚,心主汗,心气外了,所以得汗出之病;三,上微头小,下微本大,上下指浮沉,脉浮而微,头小,前来之脉面积小,浮取很微,下微本大,下沉而微,本而大。总的来说是跟洪脉、钩脉相反,有的是跟力量相反,有的是跟幅度相反。所以叫心脉病脉。比如夏天应该见洪脉,如果来微、来小,就不是来大来盛,相反了,洪是去衰,现在去的时候,本大了,就主心脉病了。这个道理不就明白了吗?

今天讲西方肺脉了

    31条“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日: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心知之?数者,南方火,炎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这一条,是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有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讲的。肺,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肺的适脉,叫毛,毛者浮也,。。。。。。。很轻浮的,叫毛,毛言其轻浮,轻轻地在于皮上,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如果肺的病见到了毛脉了,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为什么要好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脏病,见本脏脉,相应,为顺;二,又见了胃气,从容缓和,所以病就要好了。

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 ,来克肺金,病就重了。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所以李濒湖作的诗,反应了平脉法的精神,反应了张仲景的精神。

   何心知之之后,就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是自注句。说明肺金为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旺盛,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痈肿。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也有人认为是肺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这两个说法,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

    这样子就不是顺了,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病不好治。

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所以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要决,说:阴痨细数形尽死,阳痨。。。。。。伤阴的病,就是阴痨,细,是正所不足,阴分虚了,数,就是火来克金,到什么程度呢?到了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消耗没有了。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32“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日: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这一条,也是象肺脉一样,是辩肝脉适脉,非时之脉,来辩生死。二月得毛浮脉,二月属于肝的,肝木用事,当令之脏,当时在旺,肝的脏气应该旺盛,却得了秋脉了,不见弦而濡弱,却见了毛浮的肺脉,这叫金来克木。毛浮之脉见于二用,叫做非时之脉,当见弦而见浮,凡是非时之脉,都有生克顺逆的关系,二月见毛浮,是受克之脉,病当重。

   不但是肝脏是这样的,其他的举例类推,都是这样子。见了时脉了,问题不大,虽然有过,有不及,但问题都不大。但非时脉,就是生克顺逆了。脉有阴阳,有五行。有阴阳没五行,不够细腻。“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再往下就不好推了,有了五行,才有生克顺逆啊。五行是讲事物与事物的联系的,是什么关系的。既然掌握了阴阳又掌握了五行,在这个理论上指导脉法,那我们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达到凭脉辩证的临床。学习就是继承,把宝库的东西挖出来。这个东西你以是不知道,就完了,你要是知道,还很上瘾。这个东西,也人的精神境界相共鸣,就有了体会了。所以读书到了一个境界,就可以指导实践了。这个是必然的。

    32条“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这条的意思,脉和人的形体也有关系的。举个例子,胖人瘦人。推广,老人、少年,男人女人。南方人、北方人。每一个人的特点决定人的脉,有正常之脉,反了正常之脉,就有问题了。就当责之。胖人,肉很厚,一般都见沉脉。瘦人,皮薄,脉就浮。跟体形有关系。长跑的脉很慢,是特定的体质,特定的脉相。肥人责浮,胖人当沉,现在见了浮了,浮脉举之有余,犹如漂木。不应浮而浮,应该责之。因为这是反常的。很有可能这个人中气大衰,气不敛。瘦人当浮,今沉,也是反的。所以也应该责之。不仅要责,还要研究分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出反常现象。比如,儿童,正常都是数脉,今见缓了。有人脉跳一跳停一停,正常人脉见结代了,有病了,但是老年人,却是正常的。脉博会跟特有体质不同,而变化。当医生应该了解。妇人来月经了,性情急躁、好怒,这些都要考虑进来。包括内容很丰富的。

33“师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头,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一条是论阴阳偏绝之脉法。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迟之间有个关脉,为阴阳之中,关是阴阳之气上下的中间的地带。关在阴阳之中。寸为阳在上,尺为阴在下,关是界线。阳至关而下交于阴,阴至关而上交于阳。阴阳之气,上下交通是正常之象。这第一层意义。

不正常、反常的,是寸脉不能下至于关,这叫阳绝。寸为阳,不能下交于关,就是阳厥于上,厥为气不续也。尺脉不能上交于交,是阴气绝于下了。这说明了,寸关的阴阳之气绝了,不能够互相来往,上下交通,不能上下结合了。这个样子,反应了人身的阴阳之气乖离,上下脱厥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厥,精气乃绝,所以阴阳不能相续了,上下不能结合了,这个脉为不治之脉,所以叫决死无疑,加肯定口吻。

   那么死在什么时候?阳厥死于春夏,阴厥死于秋冬。阳气厥了,到了春夏阳气盛时,它已经不能盛了,所以就死了。阴气厥了,应该主阴令时而不能,所以就死了。期以月节克之也,此期,当约定,约定个时间,就以是月的节令。阳死于春夏,阴死于秋冬,到时候能行令,就行,不能行令,就死了。

    因此,在临床诊脉的时候,看寸关尺。寸尺之脉是上下相连,上下交通。如果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这就叫做短脉,气不续了。

    38条“师日: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而死。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这个是辩行尸,辩脉病人不病,这个行尸,也叫走肉。因为这个人没有生气了,还活动,人的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病脉不病,这叫内虚。来显示脉的重要性。

  脉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寸口脉 反应脏腑之气,关系脏腑的根本的问题。脉病了,这个病是真脏脉,不是一般的脉,已经是没有胃气的脉了,人却没觉得怎么样。这个情况很多。人有病了,却没感觉到病。比如人长癌就是一例,所以是常有的。脉出现了真脏脉,人还不病,医生的理论来讲,五脏的根本已经绝了,当有突然之变,马上就可以来病,马上就可以死,颇生不测。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所以叫行尸走肉。

    如果人病了,脉却没病。人出现了种种病容,病态。脉却还好,还明胃气的,虽然人看起来很弱,这个是根本没有受伤,所以只是气血之虚而已,对于性命无关,是可以治的,无足为害,所以叫虽困无苦。

    这一条突出了两个重点。这个提示医生,要抓住根本,不要抓住表相。病人常问,我的病怎么样?能治不能治?这很常见,这就看医生的水平。当医生的能决生死,这就是本事。

以无谷神,谷神就是谷气。人的荣卫的来源,都是来源于谷气。人病脉不病,只是因为饮食不及,吃的少,形体衰,是这么情况。只要是病好了以后,饮食正常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不涉及到死的问题,只是病的问题。跟行尸不一样,行尸走肉,看起来很好,没有病态的特点,但是脉绝了,这个人就完了。由此可见,脉的重要性。辩脉法也讲到这一点。可以结合起来,加以体会。

    39条“问日: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师日,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 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这一条,论脉由阴阳之相合,而成滑脉。但是有阴阳平与不平之分,如果平了,是正常的,阴阳相合,也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分。翕,日浮而盛。奄,忽然。人的根本、生气之源,在于阴阳,阴阳一个是先天阴阳,叫少阴,后天阴阳,叫阳明,是脉的生死之源,是脉的根本。阴阳,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凡是有阴有阳的,就应该两相和合,应该互相平衡互相依赖,这样才是没有病。这是一个精神。

   第二,沉都是属于少阴的。翕属于正阳,阳明。脉来浮盛,是反应阳明的正阳之气。这个脉,浮而盛,忽然又见沉,由沉到浮盛,反应了少阴、阳明,阴阳之气是两相合和的。这个就是滑脉。滑脉的波动特点,就明浮盛而又沉,沉而又浮盛。这个就说明,少阴之阴与阳明和合,形成了滑脉。所以脉是滑的。关是主于阳明的,尺是主于少阴的,现在阳明的脉为沉,这个叫阳中有阴,阳中有阴,阴阳相得,关自平和,就没有病了。少阴的尺脉,微滑,为阴中有阳,尺脉自然就平和了。关尺自平,就概括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特点。这个时候饮食自可,就正常了,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阳明微沉,阳中有阴,这是阴阳和合,没有病,饮食自可。

   滑和紧脉。滑者,紧之浮名也。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滑与紧有个分别,脉 来急切有力的,而没有阳和,没有缓和之气的,就是紧脉,紧脉来的力量很大,弹人手。所以紧脉为寒脉。滑脉,也是浮盛,来的有力,脉博浮盛而有鼓动之相者谓之滑。翕,为正阳,有浮盛的样子。浮盛之中忽有沉。所以紧脉与滑脉的分别,紧脉来急切有力,滑脉 来而浮盛,有相同之处。滑脉也就是浮紧,也点象紧,但是滑脉有沉,紧脉没有翕奄沉这个特点。滑脉,脉来浮盛,有点紧的特点。所以滑者,紧之浮名也。在浮的这一方面,滑有紧脉浮而有力的特点。这样一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如果滑的浮盛,有紧的意思,这个就是阴分里有阳血,实指邪气说的,少阴里有阳热的实邪,为病,一个是股内汗出,一个是是阴下湿也。股内就是阴股,大腿一个是内侧,一个是外侧。外面是阳面,阳经所经之地,内侧为阴股,为阴经所经之地。阳加之阴,所以谓之汗,阴股会出汗,阴下湿,男性阴囊,发潮发湿。

   这一条总的来说,有阴阳相和的滑脉,也有阴中阳气太盛的滑脉,变成湿邪。这个在临床很有体会了。比如妇女之脉,脉 见沉,这是少阴脉,沉是水脉,是肾脉,滑是阳脉,沉滑,就是阴中伏热,我们就要问:如果有带下,味大的,这个就是少阴藏有湿热之邪。必须要用黄柏、茯苓、滑石、知母、苦参,清阴分之热,病就好了。这个还很准,这个有效率,10个见7个。小便黄短,有刺激症。第二点,男性,见沉滑了,如果腰疼,腿疼,腿胀,问问小便,会黄、重,太黄,特重,这个就是湿热,是湿热之邪下陷阴中,必须用黄柏、茯苓、二纱、清热利湿利小便,才能好。这个病如果当成风寒治了,越治越坏。

    成无已注:

  同志们可以问了,那沉数不也行吗?沉数可不可以说,带下啊?沉数,这个例子不合适了。因为滑脉 主于痰湿的,所以下面带下也好,两条腿疼痛也好,常怀湿邪。滑而紧、滑而实,就是阴中有热邪,此为阴实。所以才发生股内汗出、男子腿疼。阴囊潮湿,一个人一天得换五次内裤,怎么治也治不好,刺猬皮炒灰,用黄柏,治就治好了。刺猬是阴兽。

   还有,现在温胆汤证,大家都不知道,失眠、口苦、心烦、头晕、恶心,这个就是火,就是热啊,痰就是阴啊,也是个阴阳相杂的病,如果心烦、多梦,如果只认为是有火,怎么用黄岑、黄连,怎么治也治不好,晚上还是睡不好,必须加上半夏、陈皮、生姜,一去痰,就好了。因为火是属阳的,痰湿是阴邪,把痰去掉了,病就好了,否则火是去不下去的。所以阴阳有两者依伏之病,单治一个,是治不好的,必须得抓住病的根底。

    40条“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有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紧脉主寒,以至于紧脉产生的条件。

    紧脉之来,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寒、主痛、主实。寒是根本。

  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呕吐,伤了伤了胃了。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此坐,当因字讲,不是坐着喝冷水。所以才有训诂学。杜牧有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此坐,也是因的意思。就因为喝凉水,行寒饮冷再伤肺,水寒之邪伤了肺,水寒上射,肺胃有寒故咳,故令脉紧。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冷,也可以出现脉紧。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

    脉紧有三个来源,都可以出现脉紧。

    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知道紧脉所生的原因,临床辩证就有了依据了。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胃虚寒,也可以脉紧。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上面讲滑脉,这条讲紧脉 ,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意思?有的。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下面,就讲紧脉 从何而来。但是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

下面这八条,九条,总而言之,是论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主要讲荣卫盛衰,平和。

  原文:“寸口卫气盛,名日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日章。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日纲。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卫气弱,名日心世木(揲),(揲)者,心中气动迫怯。荣气弱,名日卑。卑者,心中常自羞愧。揲卑相搏,名日损。损者,五脏六腑乏气,虚掇故也。卫气和,名日缓。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和,名日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搏,名日沉。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之脉 ,为脉 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寸口脉处求。高、章,指荣卫有余,气血刚强,揲卑,指荣卫之气不足,气血为之减损,而少也。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气不浮散了。

   卫气太盛,脉也盛。所以名日高,高者高大。荣气盛 名日章,章者章注也。荣是阴血,荣气太盛,就章。高、章,反应了荣卫之气有余,太盛。高章相搏,名日纲。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力。荣卫太盛,人就刚强有力。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气弱,名日揲,是恐怯,不足。荣气弱,名日卑,荣血之气不足,卑,低下了。揲卑结合名日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足了,荣卫之气受到伤害了。这个样子,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足的疾病发现。伤寒论中,荣卫不足,血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荣卫是灌溉周身,荣卫不足,就会周身疼痛,浑身无力。所以损指正气不足而言。

    正常的,卫气和,名日缓,就是舒缓,很正常。荣气和,名日迟,不快不慢,很徐,这样荣卫相和,名日沉。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无太过无不及,脉就沉。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几条,因为脉,“脉为血脉,气血之先,血。。。。气息应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行,荣卫之行而辩见寸口的,就有盛衰、平和。伤寒表实,脉来浮紧,就是太过了,名日纲表实,头疼、腰疼。非用麻黄汤发汗不可。桂枝加人参汤,荣气不足,血少了,也是浑身疼痛,汗后身痛脉沉迟,脉见沉迟,发汗后,脉 见沉迟了。这个疼痛跟伤寒表实的就不一样了,那个是邪气盛,这个是正气虚,那个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用桂枝加人参汤,来补荣卫气血的。这个方子很有效。

   一个产后流血比较多,浑身疼痛。我一看,浑身疼痛、脉沉迟缓,舌苔淡,就开了这个汤,吃三付,就好了。伤寒歌括、长沙歌括,都得背下来,有无穷无尽的好处,记而不忘,就是临床辩证的有力支持。这些歌,是我那个时候,启蒙学医的时候背的,今年六十八了,还能上口,受之不尽。现在就不行了,这也不背,那也不背,怕苦,这个说是要是能学到什么东西,恐怕困难。所以中医要讲究背,背是基本功。那些老大夫,背原文,倒背如流。

荣卫的平和,要从寸口脉反应出来。

  上堂课主要介绍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时脉与非时之脉的生克关系。时脉,就是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言的,非时之脉,就是跟时脉不一样的脉。非时之脉用五行的学说,有生克顺逆的关系。所以举出了,二月见毛浮之脉 ,毛是肺,属金,是不好的。举这一个例子,其他的就可以类推了。夏见沉,秋见洪,都可以类推。这样的一个诊断,大家是不是有意见呢?能不能这么准确?其说可信不可信?这个有个前提:这个人要有病,有肝病,脉和病、证是相联系的,见了这种病,又得了相克之脉,可以推测生克顺逆,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一个的疾病的前提之下,来反应时脉和非时之脉。这是很重要的,要记住了,要在临床检验。

根据张仲景十券22篇,他的话可以产基本上都是对的。从后汉到现在,1700年,历代的医家,都异口同音地承认,他的话是兑现的,都是实事求是的。

  第二个内容,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真脏脉现,人却没有病,作为医生的怎么判断?或者,这个人有病,但是脉倒不病,还比较正常,不是见了真脏脉了,这个是结合临床而言的。在临床中确实有这些情况,所以张仲景就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容易发生意外之变。因为脉 是五脏六府反应最灵敏的方法,如果已经出现了真脏脉了,这个人还能活得长吗?那么,人病脉不病,面上的颜色不好看,但是脉不病,比较好,所以五脏之气还存在,根本还没拨,所以虽困无苦,这个死不了。由此来看,38条,说明脉是根本,解释了切脉的重要性。可以先知啊。可以先知是有依据的,不是唯心的。这个据我个人在临床体验,这个还是确实如此。只要我们细心,凝神于指下,只要看没有胃气了,仔细观察,可以测知生死。反之,这个病很厉害,人病脉不病,论五脏、四时,都是调和的,是可治的。

  第三个,以寸尺、关,不仅候下中下三焦,也可以候阴阳存亡的问题。关者有出有入,是阴阳上下交通的交界。阴上交于阳、阳下交于阴,必须通过交。所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上不至交,为阴绝。这个脉就是半截脉了,短了。三部本是相连的,如果寸就在寸,下而不至于关,到关脉上就没有了,就别说到尺了。或者,尺脉上不至关, 这个脉都不是好的。注意不治这两个字,这个是个死证。所以我们在切脉 的时候要加以注意,阴阳之气绝了,绝者断也,两者不能接续了,阴阳断绝人岂能生?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这两个脉是测生死的。这个要重视,要琢磨,要在思想里打上一个深刻的烙印,然后才能指导临床实践。

  第四,论了一个滑,一个紧。滑为阳而紧为阴,滑主热而紧为寒,大体上告诉我们了,滑是属于阳属于热的。滑脉的形成,翕奄沉。翕,只有成无已讲的对。翕是浮盛之相,脉 来很浮盛,又忽然又变沉,一个是代表阳明,一个是代表少阴。所以滑,是阴阳和合之脉,从先天肾到后天脾胃,而出现滑脉。这里又提出两个让人注意的:一个是阳明脉微沉,少阴脉微滑。这两个微字很重要。也就是说,一个是纯阴,一个是正阳,这个和合。阳明浮盛 之脉,而有微沉,加个微字,少阴是沉,但是微微有点滑,这个才叫关尺自平,饮食自可。这个才是正常的。一有劲,有力量,就是邪气了。所以脉法,主要是讲是带和缓之相,才不偏盛 。如果滑者紧之浮名,滑而浮盛,而带有紧意了,像浮而紧似的,这种滑,为阴实,这个主于阴中有伏热了。所以这个紧与微是相对的。少阴脉微滑,但是不微而紧,阴份的邪气实了。所以滑脉的翕奄沉,都喜欢微,不喜欢实,不喜欢有劲,否则将有偏盛偏衰。

   下面说紧脉,紧脉是有力,但是紧脉是主于寒了,探求其原因举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是寒相。假定肺里寒,可见紧脉;假令咳者,饮冷水,也是寒;假令下令,胃中虚冷,也是寒。所以才见脉紧。紧和弦和仲景的时候,是可互用的。所以有些说紧,可能是就是弦。作为我们读书人,要看论证的前提是什么,来正确理解。比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心上冲心,脉沉紧。。。。。这个脉沉紧实际上是脉沉弦。那么怎么知道呢?这个紧字不敢改,但是体会。实际上,苓桂术甘汤都是弦脉,不是紧脉。甚至说是,包括这一条,假令咳者,坐饮冷水,这个是不是弦,弦脉主饮。伤寒论还有纵横,纵横的脉紧,实际上是脉弦,木克土。总而言之,古代的紧,有时当弦解释。

   洪脉反常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从面积一个是力量而言的。脉来头小,是从面积,脉来小了,不是洪了,反体长了,小是跟大而言的。另一个脉微是对脉盛而言的,来的微了,所以主病有主外有主内的。这两个恰恰 跟正常的洪脉相反了。洪脉来的有力而汹涌,很盛。这两个病脉是反覆了。所以才叫病脉。

50条:“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日强也。”

    这一条是承上文而言的,脉来缓和不盛不衰,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为荣卫相得,荣卫和谐,无病,所以就主人的身体强健。身体强健有几个反应,。。。。说出了健康人的表现。

其间商,人有五音,叫宫商角。。 ,五音发于五脏全于四时,商音属肺,这个音清越,听得很远。这个是商的音。真正要是讲音,音韵学,里面有很多的学问。所以这个商,欧阳子做秋声赋,商伤也,有声自西方来者。秋风吹落叶。

  这条有以下几点内容要注意,一个是脉缓而迟,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强不弱,这样的脉见于寸口,讲人的阴阳相抱相持,荣卫气血靠的很紧。这种荣卫和谐,阴阳相抱,必有反应。卫气和,有一个样,荣气和,另一个样。荣卫相和反应在外,颜色鲜活。古代的颜,主要是指天庭,如果久病之人,天庭到鼻准明亮,就证明病要好了。胃气足了。声音响亮、毛发易长,这是卫气好,能够有这样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就知道卫气好,此卫气之治也。骨髓生、血脉满,荣气足,阴气盛了,肌肉也坚强了,有劲了,特别显得有力气。这个样子,此荣气之治也。荣卫都好,所以荣卫俱行,荣卫的功能正常,是按照生理要求行动的,所以刚柔相得,这样子,就身体健康而无病了。

   这50条是49条的发挥,说明,荣卫相和,脉来迟缓,对于人体,就是健康者。从这一条,我们就能体会,中医讲荣卫的,荣卫的关系关系到人的健康,荣卫和谐,人就健康,荣卫不谐,阴阳就不和,就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就出现了疾病。由此可见,荣卫的问题,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疾病。所以伤寒论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就是调和荣卫的。也是告诉我们医生,要调和荣卫、气血、阴阳。这是个大问题。

    51原文:“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脾胃邪气强,就要伤脾胃正气。这种伤,邪强伤脾胃之气,叫自伤。就象以手把刃。

    趺阳,是候脾胃之脉的。是候中洲脾胃之气的。趺阳之脉,应该脉见缓,应该缓而迟,才体现了正常的脉法。现在趺阳不现缓而迟,而是见脉滑而紧,不是和平之脉,是病脉。主什么病呢?

  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滑,胃实,紧脾强。前提是病脉,所以实强,不是好事,反应了脾胃的实邪。所以滑紧之脉见于趺阳,主于中焦脾胃之邪气实,邪实必伤本气。就象,用手握着刀刃,结果必自伤。这是个比喻。坐作之意,既可以坐与起,行与止。这条的意思是,反应荣卫之气的调和的寸口之脉,应该和缓。这一条是接着上一条意思,趺阳之脉如果不缓而迟了,变成滑而紧了,就是病脉 了。所以说脾胃的邪气就强了,强实,对人是有害的。这个病就得自伤其脾胃,伤其本气。所以就 象以手握着刀刃似的。

    52原文:“寸口脉 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这一条的中心,是论关格的脉证特点。关格是一个病名。开头以寸口脉,见浮大这脉,一个是主正虚,一个是主邪实,就是正虚邪实的反应。脉浮而大,面积宽阔,在主于邪气实。所以脉浮且大,就主正虚邪实。这是寸口之脉。

  如果浮大这脉单见于一部,单见于尺,尺属阴,浮大,既代表阴虚,又代表邪盛。阴气虚,而邪气盛,阴气不得上行,而反关于下,就象门一样,关住了,不通了,所以这个病就叫关。关则不得小便,小便隆闭。因为肾是管二便的,尺部候肾,肾阴之气被邪气困扰,所以就得小便不能。若见于寸,寸主阳,则阳气虚而邪气盛。阳虚邪盛,则阳气不得下行,而反格于上,不得下交于阴。这样子阳邪被格拒于上,则会吐逆。

    这条要和37条脉要对比,那个是阴阳绝而不续,是个死证。这个为什么不死呢?这条是关格,那个是阴阳之气绝了,不能互相接续。这个是阴阳之气还能通,但被邪气所关、所格,但是阴阳之气还可以通,不是阴阳之身本身不能接续,所以不是决死也。

    那么关格,在中医上的文献很多。难经、内经上都有。凡是关格,往往、大多数属于阴阳不和,就会产生致病因素,就会为邪气所病。这个关格,是本身有邪气,不是因为阴阳自身的问题。这里有正气虚,邪气盛的病变。因此有指导意义。

    如果临床出现了关格,有一证出现,也有两证出现的。或关、或格、或关格。如果从正气虚邪气实这个原则来辩证诊治还是很长知识的,也可以说,还能够找出证结之所在: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邪气实。这一条,如果推而广之,对于许多临床关格之病,还有很多指导意义。

    原文53条:“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日关格。”

这一条论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了脾胃阴阳不和。

    这一条有以下几个内容需要理解:

  其一,脾胃病应候趺阳脉。现在趺阳伏而涩。伏,伏而不起,涩,涩而不流。伏脉推筋找骨寻,比沉还沉。涩,脉来细小而短,往来困难,短且散。脉伏而涩的,和脾胃的迟缓平和之脉大大不同。是病脉 。意味着,脾胃有病了。脾胃阴阳不和。为病,为什么病?伏则吐逆。脉沉伏不起,主胃气伏而不宣,属于阳气不宣;涩主脾气涩而不布,脾气涩滞,所以伏涩分别主阳阴、胃脾,就是说脾胃的阴阳、气血,不能甫布,所以脾胃的气机不和。所以中焦之气不和,就是中焦气急壅塞,所以就吐逆而水谷不化。脉伏在于胃,胃气不利所以就吐逆,脾主运化,运化不利,所以就水谷不化。中焦之气是很重要,脾这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脏之气需赖于脾胃之气,现在脾胃之气不和壅塞,一个是胃气伏而不起,脾气涩而不流,脏气内结,不但是脾胃之气,其他的脏器也受到影响。这个样子一来,伏哉吐逆,水谷不化,涩哉食不得入名日关格,。这时脾胃阴阳失调,所以就出现了关格之证.这个关格,属于中洲,脾胃之气升降不利的关格。食不得入叫做格,还没有关?还是食 不得入就叫关格了?上文是讲正气虚邪气实,是阴阳上下,这个是脾胃中洲,这样上中下,三焦全说全了。所以这两条,合起来来体会,上中下三焦之气不和,都可以导致关格之病变。所以这两条要连在一起来看。上下有吐逆,有小便不利,叫关格,很好体会。中焦的脾胃阴阳不和,吐逆、食不得入,就是关格。吐如果是关,食不得入就是格。

    原文54“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风气相博,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这一条主要论风邪伤人的变化。和麻风有关系。中医对于癞风,又叫厉风。这个泄风,就是风邪外泄,从里向外,是张仲景自注句。

  第一个问题,是脉浮而大,浮主于风,大为气强,意思是,这个人受了风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受了虚邪不正之风。虚邪不正之风是什么?内经讲,五方风邪伤人为,虚实贼微正,看是从哪个方向面来。如果受的风是从虚邪之乡而来的, 这种风邪就是虚邪不正之风。比如夏天,属火,南方来的邪,叫正邪,要是北方之邪而来,这就叫贼邪。我那时候,有太乙九宫。按照生克制化、季节来说的。

   这个人受的虚乡不正之风,伤人很厉害,浮为风虚,大为气强,所以这个邪气比较强盛。风气相博,那么,风邪与人的正气相博,有两种情况,第一阶段,叫初期阶段,这种邪风,克于皮肤,比较轻,就出现隐疹,身体微痒,痒者为泄风。这是轻的。这个病要是不解,时间长了,就重了,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血脉,由气分到血分,由皮肤肌腠到血脉,就成痂癞,形成厉风。那就比隐疹厉害了。这个叫做厉风。

    痂癞,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风。成吾已注:眉少。。。。。

    大麻风,是风邪伤到血分了,不是在卫风。由卫到荣再到血,医宗金鉴有醉仙散,治这个病。岳美中很醉心于这个方子,发表了很多文章。

    痂癞有些故事,一个叫麻风女,乌梢蛇能治风。轻的是风,重的是风毒,治疗,去风、养血解毒,必要的时候,要补正气。

    原文,55条“寸口脉弱而迟,弱为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中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这一条,论荣卫虚寒之病,以及证候脉相的特点。这一条荣卫与脾胃相联,很有意思。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弱近于沉沉而无力为弱。迟者荣中寒,这里的寒也是当成虚字讲,荣中虚。荣为血血寒则发热,血虚就能够发热。卫为气,气微者,不足了,心内饥,但是心里还觉得闷。卫虚为什么会造成心内虚脾胃虚满?因为荣卫来源于脾胃化生水谷之气,荣卫之气虚,就影响到脾胃虚了,就导致内虚满闷的证状。这个就是说荣卫与脾胃是有联系的。因此,荣卫虚衰的疾病,可以联系到脾胃,荣卫阴阳不和,就是脾胃阴阳不和。所以桂枝汤,是甘温之药,可以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使脾胃的升降之气得以调和。荣卫所以是后天之阴阳也,和水谷分不开的,先天阴阳在于水火,后天阴阳在于气血。

    在临床的时候,是调和水火,还是调和气血。比如说,张介宾,张庭。往往侧重于先天之阴阳,在那里治了一大群病。后天脾胃阴阳,就是李东桓了。治病必法于阴阳,阴阳不能离于先天后天。治病的时候,要从先天入手,有的时候要从后天入手。张仲景讲的先后天。6完

  张仲景认为,人的荣卫平和了,那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强壮的原因,一个是阳气长,阴气盛。这一条第50条要和第44、45、46条互相对比。44条,说卫气弱,名日揲,荣气弱,名日卑,揲卑相博,名日损。50条,名日强。这个荣卫不足,名日损,损就是减少、丧失、伤害。总的意思,损是不足了,正气受损了。从这样两条对比之下,要体会,体会什么呢?人体的荣卫强盛 这个人的身体就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如果这个人荣卫不足了,这个人就是虚损了,正气不足了,就得虚劳之病了。这就是对于古代、后汉时期,治虚劳病的一个新的发展。就是看荣卫是强还是弱,如果荣卫不足了,就是损,就可以出现一些虚劳之病。如果 荣卫强,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就不会发生损的病了。学而不思则惘啊。荣卫的问题太大了,甚至关系到身体强弱。

   第二点,荣卫足了,阴阳也就调和了。所以包括两个方面的物质。一个就是阳气方面的,一个是阴气方面的作用。所以荣卫的强、不衰,对于人体的血液骨髓毛发,都出现一个强盛的具体的情况。这就和我们治疗虚痨病,病有邪气实、正气衰两种情况,对于正气衰的一方面,有阴虚有阳虚,阴虚、阳虚,如果统在荣卫这两个方面,阴虚,就是荣虚,阳虚就是卫虚。荣卫概括气血阴阳。

   第三点,过去,我们治虚痨病,分的阴阳跟仲景的学说多少有出入,只是认为肾阴肾阳,六味地黄汤是滋阴的,偏重于肾水这一个方面,这个认识是比较固定的。阴虚就是肾虚,肾虚就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等。从张仲景的荣气虚而血虚,血虚而阴虚,这样的理论我们体会并不是太深。通过我们学的辨脉法,荣卫不足叫损,荣气强叫做强,也就是44、50条前后的对比,才发现了,荣卫里是包括阴阳的,也包括后世的肾阴虚这一个方面。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理论。

   张仲景的这种思想不单是个理论的问题,有临床的实践为证,来说明这一点。何以见之?看看金匮要略,血痹虚痨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虚痨篇一共有九个方子,复方不算,正方一共有九个,这九个方子里,用桂枝汤,调和荣卫、气血、脾胃的一共有四张方子。第一个叫黄芪桂枝五物汤、第二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第三个是小建 中汤,第四是个黄芪建中汤。张仲景为什么要血痹虚痨病里9个方子里有4个是用桂枝汤加减呢?就充分显示出,张仲景以荣卫强而身体强,荣卫虚而身体损,这个并不是口头的,而是结合临床实践的。这个临床实践,当然伤寒论里也有,也体现出来了,而要杂病里也体现出来了。所以能用桂枝汤加减能治虚痨病?比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小建中汤,治。。。。,黄芪建中汤,治。。。。。

以前我学血痹虚痨,就有很多的问号。比如,小建中汤治虚痨病,因为我们知道,小建 中汤是温热药,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嘛,能治一些热相,。。。。。。。,这个不好理解。后来看金匮心典,似乎明白一点,小建中汤有桂枝汤,桂枝汤能调和阴阳,因为阴阳不和,所以才有热有寒,阴阳和了,寒热都没了。就达到这么个程度,但是根本的道理并不是太清楚。以后,我们看了辨脉篇第二,44条与50条对比,才明白这是个理论的问题。荣卫不足叫做损。荣卫者,气血也,阴阳也,荣卫虚,不足了,阴阳都虚了,就出现阴阳俱虚的证候,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张仲景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荣卫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尤其是在血 虚痨这一篇里,用了四个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子,从荣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个法啊。这是个别开生面的问题,是新的发现啊,但是古老的,过去也发现一点,似懂非懂,现在明白了。辨脉法里一个强,一个损,颜色、毛发、骨髓、是有具体的情况的,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再结合金匮要略里,九个方子里有四个方子是以桂枝汤加减的,来体会荣卫的重要性――治虚痨病,要以补养荣卫为基础,这就是理论的发展。内经里,讲荣卫也是很好的。。。。。。。。。,说的是很好,但是没有方子,用什么药啊。所以张仲景是理法方药,是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荣卫什么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荣卫是跟脾胃相联系的,荣卫是脾胃水谷的精气,所以是内合于脾胃的。因此第55条,“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虚,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把荣卫跟脾胃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荣卫不足了,脾胃就不足了,脾胃不足了,脾胃是主升降出入的,是代谢的总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内脏升降的问题,所以李东桓就根据这个道理,才有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补脾胃泄阴火、升清降浊啊,就是从这个方面发展来的。所以一个理论大家,有理论有实践,能够提出一个学说出来,李东桓是个大家,脾胃论、内外伤辨合论,但是突破口就是从这个来的,他是抓住了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所以才有脾胃论,在脾胃里就把升清降浊,清浊,清阳不升湿浊下降,这个时候阴火上升土胃,所谓气虚发热、脾虚发热,他这个不就是有所发展了吗。所以读书,不要看一条完了,那就没意思了,没内容了。所以要体会古人写书,是有意义的,是有思想性的,是想通过文字,把作者的学术思想,学术体系刻画出来。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写东西不容易,但是你要体会,作者的精神。这个是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是挂钩的。

   如果脾胃阴阳上下不和,而且还有一定的邪气为怪、为病,所以就会出现脾胃、上下阴阳不和,而有关格之证。这是第三个问题。所以,我们讲的这几条虽然看着是一条一条的,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而且和前面的都发展联系。如果读书学习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个书就活了。能够把古人的精神了解透了,才能把他的思想了解无遣。

    这是上次课的主要精神。下面讲新的内容。

    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当即,就是必然的。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大家要推理啊。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这一条,是论胃虚食滞的脉证,脾胃虚而饮食不化滞留于中焦的脉证。这一条也有意思,中医的术语叫虚中夹实。人的中焦的胃阳之气,是能消化饮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他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脉弱了,胃阳不足了,消化无力,这是一个情况。缓者胃气有余,就是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良,而使食气、谷气,填塞于胃,而不消化,这种情况叫缓者胃气有余。这个胃气有余跟前面说的阳气不足,是两个概念。弱者,指胃阳不足而言的。缓者,指胃有停食而言的。食填太仓,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为太仓。所以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力,使饮食在胃里填塞了,就叫食填太仓,不是胃气有余,是不消化的情况。

前面,弱者、缓者说的是病理,下面说的是症状。由于消化不及,所以噫而吞酸,噫就中唉气,吞酸就是吐酸水,消化不良的症状。食谷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胃里有食滞啊,腹气不顺不能下行,所以就出现食腐吞酸,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这个病,就叫做虚中夹实啊,主要在于虚。虚是胃气虚,实,有消化不良的问题。通过学习知道这个病,属于食填太仓,所以我们就不能专门治实证。比如,这个人,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用平胃散加交三仙、参曲、麦芽,用药泄泄,清清里面的食滞啊,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是虚中夹实,由于胃阳虚、消化不好而出现的实证,怎么可以完全用消导泻下之药呢?如果这样就是忘记了胃阳虚这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治这个病主要一个方面要温养胃气,一个方面可以加上一点消导药。就象伤寒论有,“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汤当主之。”发汗后伤了脾气了,脾虚不运了,有些痰湿邪,厚朴、半夏是消滞满的,但是里面要加人参甘草,以补脾气。所以这个病也是一样,那个是脾这个是胃。胃中夹实,有。。。。。于膈上,这个怎么办啊?单纯消导,单纯补,都是不行的,必须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这样才能达到治疗虚中夹实的效果。大家想一想,张仲景没给方子,我们能不能给出个方子?希望大家回去想想。

    这个大家看一看,荣卫、脾胃都是有联系的,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时可谈荣卫有的可谈脾胃。读书要把上下左右看成一个问题来研究。

    58条“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这条主要是论胃气虚寒之脉、证,同时涉及到少阴下焦虚寒的问题。所以这一条有点发展。脾胃病而影响到少阴了。

  这条的重点,一个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脉是趺阳,主于脾胃病。浮为胃气之虚,紧为脾之寒,就是说脾胃虚而有寒邪。表现在证候上,胃气虚,就胀满,紧为寒,寒主痛,寒邪能凝涩气血,脾胃有寒所以,肚子就绞痛,比一般疼痛严重。这个人脾胃虚寒,腹满、疼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胃气之虚和脾寒之邪相互博接了,就是脾胃气虚,而又有寒邪,因此出现了肠鸣而转,肚子响,肠胃之气转动,转即气动,肠胃之气动。气动有上有下,胃气动有上逆的,也有胃气下降的。肠呜而转动,偏于下。所以这种虚寒之邪影响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随着膈气下降。膈是在上,是阳气,肠是在下的,是阴的。所以这种虚寒之邪,不但肠鸣而使气转,气转向下来,由于中焦脾胃阳气不治,中气下陷,连着上面的膈气也下来了。那么,中焦脾胃的阳气虚还有寒邪,气又下陷,到了下焦,影响到少阴。少阴脉不出,这里有两层意思。趺阳是在脚背上的,少阴是太溪脉,那个就叫太溪。不出这两个字用的很意思,不出有脉不是绝了,但是出不来,有,但是很沉。为什么不出?因为下焦的少阴的阳气虚,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所以少阴脉不出。少阴脉不出,寒邪下溜于少阴,少阴阳气受伤,其阴肿大而虚也。这是指男性来说的,阴指前阴,这个肿大,这个虚,是阳虚有寒的。

    所以这一条,中焦有寒,寒气相博而影响于少阴,这个学来很有启发。在平脉辨证、辩证论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就发挥这一条。

  中焦的寒邪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中焦,要知道中焦之邪有个上逆和下溜。上逆,就吐逆吐诞沫,胃寒向上来。下溜,中焦之邪下陷,下利,就和脾有关系了。如果下溜影响到少阴。这个在金匮要略里有个肾着汤,这一条,实际上是治中焦寒湿的,药有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是治中焦寒湿的,但为什么叫肾着汤呢?肾是少阴,着、著,就是说中焦的寒湿,往下来了,下着于肾,所以肾就受了寒湿之邪了,因此出现了下焦寒湿、腰酸痛。肾着汤的腰疼,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滋味,似疼非疼,似酸非酸,难受得无法名状,很特殊。坐着也不好,躺着也不好。中药的药要对了,大药有大应,小药有小应。效如桴鼓。

    一年我到山西,一个妇女,带下特多,带下太多,有白风,有血风。腰酸特别难受。我就给他用了肾着汤,干姜、白术特多,两副药,就好了。不是只觉得寒凉,有的还有潮湿,阴囊阴股,往外潮湿,有这个病症特点。所以有很多的阴囊潮湿,象坐在水里一样。

    所以从此证的道理就明白了。从肾着汤来体会这一条,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寒邪由于脾虚、由于肾阳气虚,从中焦到下焦,膈气乃下,所以下焦也随之虚寒。如果说,这个是属于胃,肾着汤就属于脾。所以张仲景这几部书要融会贯通,收获就会更大一些。

这一条在说明,脾胃之病不是孤立的,可以影响肾,影响到下焦少阴脉不出,可以由中焦到下焦,影响到少阴的阳气虚衰。

    59条“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卑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荣卫之气在这条,又有新的发展。

  这一条的重点,论荣卫之病脉,和荣卫之病影响三焦失调的理论。所以荣卫不仅影响到脾胃而且影响到三焦,这里头有几个字要解释一下。逮,有两个音,一个是带,一个是的。涩者荣气不逮,不逮是不及。荣卫不能相将,将,当作共字讲、互助讲。三焦无所仰,仰字当仰仗讲。荣卫之气不能互助了,所以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恶寒数欠,欠,呵欠,欠气。三焦不归其部,归,至,到。

    现在解释一下这条的重点。头一个是寸口之脉,寸口之脉是候荣卫的,太溪之脉是候少阴的,趺阳是候脾胃的。

    寸口之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这一条不讲大家都能明白。寸口脉微而涩,反应了荣卫之行,受到了阻碍。这个阻碍,一个微一个涩,微是正气不足,涩,涩滞了,流通不得,跟虚是有关系的,所以脉微而涩。这是一个情况。是第一点。

  由于荣卫虚衰,荣卫不相将,不能互相帮助,说明荣卫之气虚衰了,成为一个整体的东西了,这就说明荣卫有病了,虚了,就会使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意在言外,三焦之气得借荣卫之气的滋养,才有力。三焦一无所仰,所以身体卑而不仁。不仁,就是身体有点不用的意思了,包括身体麻木,没有知觉,肢体的运动有了障碍,意思很广。腠理是三焦通汇圆真之处。三焦之气虚衰了,无所仰了,三焦这气不布,身体的皮肤腠理,肢体就会受到了影响,所以身体卑而不仁。

  第三个问题,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荣主血,荣气不足,血不足,所以身体病的很厉害,叫烦疼。张仲景用字有规律,凡是肢体的疼,就用疼,只要是肚子里的疼,就用痛字。所以烦疼,就是疼的很厉害。口难言,就是说话不利。这跟心有关系。心主血脉,荣气不足,血就少了,心主言,心受影响。难言还是能说,但是说话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临床上看病也有人能说话,但不流利。荣气不足,血不能荣养四肢百害,且不养心,口就难言。

    第四个问题,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卫属阳,阳气虚,不能卫外,所以恶寒,虚了,就频数打呵欠,打呵欠就是引阳外出。实际上是阳气不足的现象,

  最后又说到三焦的问题,三焦不归其部。荣卫俱虚了,三焦必受影响。如果分一分呢,三焦之气各有所治,现在三焦无所仰了,所以三焦就不归其部了,发挥他的作用。分而言之,上焦不归者,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饮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三焦的气机都有生理作用,这个生理作用可以作一个概括来讲。上焦之气是传化的作用,中焦是腐化,下焦是气化。所以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之气不归其部,在传化食物的作用就受到影响,传化不利,所以噫而想酢吞,噫就是嗳气,酢就是吞酸。上焦之气是来于中焦的,传化不利,反应了中焦消化不良的症状。中焦之气不治了,胃气腐化水谷的能力就衰退了,不能消化水谷了,腹满的症状就出现了,上中焦实际上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传化,是从上而来的叫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了,则遗溲。因为肾气不能约束膀胱了,所以就遗尿遗矢了。

  由此可见,荣卫之气不但影响脾胃,可以出现脾胃的疾患,脾胃的病又可以影响到少阴为病,而且现在,荣卫不足,还可以使三焦之气无气依赖,而有上焦不能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的症状。所以荣卫的变化,荣卫的气衰,可以使三焦不治。这是仲景学说的又一大特点。

   过去我们读难经,难经所说三焦是别使,三焦连于肾,是通肾阳之气的,肾阳之气因为三焦而流通于周身,是讲命门真火的,这方面讲的很多。到了后世的张景岳等,所谓真阴真阳论,以肾为大宝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学说,在中医里影响很大。三焦之气来源于肾气,在临床指导阵地很大,专讲大宝论肾阳的,也是内经上少阳属肾,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上联于肺,故将两脏。这是一个学说。

   对于荣卫和三焦的影响,就是张仲景,明白地提出了荣卫虚,三焦无所养,是从后天来讲荣卫与三焦的关系。但是这一支,不敌命门真火这一支。这个是比较古老的。所以能过辨脉法的学习,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从一个肾气与三焦一个学说,变成了荣卫与三焦两个学说。三焦不仅于先天有关系,与后天脾胃荣卫阴阳也是相当有关系的。

   从荣卫的开始、发展、结合于脏腑,再到三焦,张仲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层层深化,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古人读书的时候,有拍案叫绝,心花怒放。当我们看到三焦与荣卫的关系,过去是闻所未闻啊,这样来看,清朝的三焦辩证、荣卫气血辩证,是相通的,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对于经典著作是研究有术的,是有其渊源的,有其师承的。

    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理论上的空白。

    60条“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这一条论脾胃之脉以测证,然后知其顺逆之变。

  上面讲荣卫,下面就是脾胃,所以荣卫脾胃是互相吸引的。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在里,趺阳脉沉,为实,是里实,脾胃内实。数,主热,热才消谷。点明了脾胃有实热,所以才消谷善饥,这个叫顺,这是对的,是脉证相符的,没有矛盾,是应该的。但是紧者病难治。如果脾胃的脉出现了紧脉,这个紧有弦的意思,古人紧与弦有互相假借的意思。苓桂术甘汤的紧就是弦。脾胃有了病了,又出现了木脉,出现各种症候且不论,脾胃之脉出现弦脉,可以肯定是木来克土,从纵横顺逆来看,是纵,是相克之脉,是逆。脉沉而数,消谷善饥是顺,如果脾胃之病在趺阳之脉出现弦紧之脉,就是逆,是不符合病的正常的情理的。是相克之相,所以病难治。

    当医生,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预先就料到这个病就不好治。学了这个了,就是要就是论事啊。这个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脾胃病在临床上很多,脾胃病就是怕见弦紧之脉,是肝木克脾土 之相。

  这个还很有意思。比如现在肝病很多,一个人出现了脾胃病了,心下痞闷,吃东西消化不好,大便稀,但脉见弦,治的时候一方面疏肝理气,一方面补养脾胃,治的也很对头。我现在有一个病人,西医说他的脾、胰有癌变的意思,我给看了二年多了,就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大概几百副药了,以前脉弦,弦的厉害,逐渐变滑了,现在脉弦而软了,劲不是很有劲了,弦脉在变,不弦了,所以大便逐渐变好,面色发红,病就向愈了。所以邵康节说,知机其神乎?所以当医生的,一看到脉证,就要知道未来,知道怎么变,微妙在脉,不可不查。所以知道义理,来推广,就不是一脉一证的问题,而是成了准则的问题了。

    61“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荣卫不足色脉之诊。趺阳完了就寸口了。太溪候肾。寸口候五脏六腑之气,但是是脉回太渊,肺朝百脉,是以肺为本的。肺、脾、肾,各有其脉。寸口候肺,这就是仲景的脉法。如果寸口脉来微而涩,微,卫气衰,涩,荣气不足。荣卫之气不足了,有一个反应,在脉,脉微而涩,一个是在色,卫气不足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有个关系,荣主血,主里,犹树之根,卫行脉外,故似叶。荣卫是树,荣卫是相交,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没有滋养的,树就干死了。在人,则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寒栗,心寒为栗,从心里发凉。寸口属肺,这就是肺气虚寒、津液不布不足之相。上一节讲到荣卫气衰,影响到下焦的肾气虚。现在论寸口荣卫气血不足,肺气虚,阳气虚就寒栗、咳逆,气血虚,不能敷布津液,吐腥,腥,是不是有点带血意思啊。还吐涎沫。上焦虚寒,肺气虚寒。一个荣卫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三焦,也可以影响到肺气,还可以影响到肾气。

    荣卫这个理论,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可轻视。荣卫对于三焦六腑五脏,无所不包。

    这一条同时补充了色诊,是望而知之。色脉之诊,色脉要相合。8完

今天讲第62条,文章的层次一个是讲寸口一个讲趺阳,寸口辨荣卫,趺阳辨脾胃。这就是说荣卫和脾胃是有直接关系的。也可以说,荣卫是标,脾胃是本。认为到这样的文章的章法,我们学起来,就感觉有兴趣、有意义、有启发。

    62条“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寒气微衰,四属断绝。四属者,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这一条的内容就是从趺阳部位的脾胃之脉的不足,而影响荣卫、宗气的不足。显示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

    我们讲了荣卫、脾胃讲了很多内容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脾胃跟气血、荣卫、三焦、少阴肾气、肺都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范围就更广了。脾胃虚衰,可以使荣卫虚衰,荣卫虚衰,可以使体瘦肌肤甲错,还可以使宗气虚衰,四属断绝。以反应脾胃之气的重要意义。

  卫和荣,卫是水谷精微之悍气者也,就是剽悍滑疾,行于脉外,很有劲,跑的很快。荣是水谷之精气,藏于脉中。这两个气一个在脉外一个在脉内,此二气都秉受于胃,可以说脾胃胃为荣卫之母、之源。现在,趺阳之脉脉浮而芤,实际上就是芤脉,浮大而空为芤,为亡血之脉,轻取有,往下按就中空了,边有中空方为芤。趺阳脉浮而中空,反应了脾胃之气的虚微,所以才见芤。脾胃虚微了,荣卫就无所秉受了,荣卫一衰,就不能够充养于周身,所以人见消瘦,血减而瘦。所以身体瘦与荣卫虚是有关系的。另外,荣卫不能充养于肌肉,肌肉又叫肌腠,是荣卫之气、三焦之气温煦、充养的地带。现在荣卫虚了,卫是气,荣是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能濡养,肌肤甲错。甲错,就是皮肤粗糙不泣润泽了,有角质,这是轻的,重的,就是起鳞。所以鱼鳞病当在此条里求。

   宗气,什么叫宗气呢?就是水谷之精微,上聚于胸中,以灌心脉之气,就叫宗气,在胸中两乳之间,是膻中。所以说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汇聚的地方。为什么汇聚于胸中呢?人受气于天,秉气于地,水谷就是从地上来的,受气于天,就是呼吸,就是因为呼吸所以才和水谷之气相结合,天、地之气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人所用。所以水谷之气上聚于胸中。现在脾胃气衰,脾胃之气不足,聚于心中之气就不足了,所以宗气就衰微了。

   宗气不足,问题就多了。最明显的,因为脾胃主于四肢,脾胃之所以主于四肢,要借赖于宗气,宗气衰了,那四肢就无所主了。为什么脾主四肢?不要简单地单方面来考虑,要辩证。因为四肢是个劳动的器官,人的活动全在四肢,劳动就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之气支持他。所以脾胃之气支持他,所以人才能劳动。一般则这么讲。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反过来说,脾胃为仓禀之官,既然是管饮食的,就有代谢的作用,精者为人所用,糟粕排出体外,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脾胃的代谢,对于水谷的消化吸收,也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才能消化,才能吸收,很好地完成新陈代谢。讲脾胃主四肢,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所以现在提倡运动,就能多吃饭,脾胃就好。脾主四肢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四肢帮助脾消化。肝藏血,肝是藏血的,但是血又是能养肝,如果不能养肝,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要讲单方面,要讲辩证的。

    宗气虚了,宗气是推动血脉、推动心脏,灌心脉嘛,宗气虚衰了,脾胃之气就虚了,脾胃气虚,就不能灌四肢,四肢之气无所秉了,四属断绝,这个人就懈怠了,无力了,严重的手脚发凉。

  通过这一条,把脾胃之气、荣卫之气、宗气三者拉在一起了,反应了三者的关系。在临床,从辩证诊治、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支持、启发。比如心脏病,心悸、早博,这些病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治?这些年,我总结出一条,就是吃人参。人参为什么管用?人参这个药,就是能补脾胃之气、补宗气,就能使宗气灌心脉。补中益气汤,就是用人参补心脉。这就反应出来,脾胃之气、荣卫、宗气的关系,联系性。所以张仲景在调和荣卫的桂枝汤里阳光三叠:一个是加人参,一个是加附子,一个去甘草加黄芪叫黄芪五物汤。很意思。很符合这一条的精神。

    63条,“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日血崩。”

这条更有意思了。这一条也论荣卫的,荣卫和三焦、血崩之间的关系。

    这一条里要明白方法。因为汉朝有很多倒装句。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这是主笔。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这个是宾笔。宾笔是陪衬主笔的重要性的。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是点睛的笔法。这三种笔法明白了,其他的就好解释了。

  寸口这脉是讲荣卫的,趺阳之脉是讲脾胃的。张仲景先以寸口论胃所之虚,所以叫微者胃气之疏,微是轻微了,脉无力了,三部无力按之怯小,似有似无,微是卫气疏了,疏是稀疏,不厚了不密了,卫者卫外而卫固也,是保护体表、肌腠的,气应该比较密,很密致地,才能主表。现在脉微了,说明卫气不足了,卫气就疏了,就不是很密致,不足了。疏者其肤空。这是主笔。

    再说宾笔,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如果属于胃气实,脾胃不虚,脉就不微,而见缓,这个和疏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宾笔,来陪衬主笔的,是对比的。来突出胃气疏。这样来看,脾胃对于荣卫是很重要的。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卫是来于脾胃的水谷的。既然胃气疏了,脾胃之气就不足了,意在言外。荣盛则其肤必空,三焦绝经,名日血崩。这里的荣盛,不是指荣气实讲,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荣盛,指的荣气有病了,而使荣卫不和,荣卫气血阴阳本是相将而行,互助的。现在荣卫不和,必有原因啊,如果是荣里有邪了,而使荣卫不各,荣有病不能支援卫气,则其卫气必空疏,就不致密,不能固体表了。荣卫不相将,卫气空疏了,必然使三焦不为所养,不归其部,三焦绝经,三焦有三焦经。这绝,在这里应该当“行而无资日乏,居而无资日绝”讲。为什么呢?行而无资,但家里有钱,只是暂时的手头不宽裕了,但是在家里没有钱,就是真没钱。这里三焦绝经,认为三焦之气与荣卫的关系的问题。三焦的资,能够营养的能量等,是来源于荣卫的,所以三焦也就绝乏了,就象居而无资了。绝经,就是三焦经的气也绝了,这个样子,荣卫之气虚,三焦之气虚,同时荣中有邪,将会有血崩之变。

    血崩之变是发于前还是发于后?是在三焦绝经前发生的,还是在后发生的?我认为两个都有可能,即可见前又可见后。发于前,必然有荣不和,三焦不利;血崩了,也可见荣卫不和,三焦不利。

    64条,“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博,则为短气。”

  这一条,是论脾胃虚寒之变,而变为短气。这里头,应取其义,而不记其形。什么道理呢?趺阳脉微而紧,脉微而紧不能同见,这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所以就不要取其形了。所以成无已很有头脑的,他的注解是“中虚气缓,气之短也”。避实就虚,而不提微紧。因为不好提。

   紧则为寒,是说脾胃中洲而有寒,微则为虚,还是说中焦气虚。虚者脾胃正气虚,寒则为有寒邪,虚寒相博,则这个人宗气不足,出现短气。这是两太阴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脾胃虚寒,肺就虚寒。不但是气短,下利啊、不欲饮食,也可以出现的。这个是说明,中焦脾胃虚寒的病理的变化。

    所以趺阳脉微而紧,虚寒可同见,但脉 不会同见。

    65“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这个是少阴阴阳两虚的脉证。少阴脉,一般是说太溪脉。伤寒教研室过去有个陈老,陈慎吾。寸关尺,关代趺阳,尺代太溪。但是按照平脉法,太溪主少阴。

  少阴脉阴阳两虚,见一不足之脉 了,一个是弱,一个是涩。沉而力叫弱,来利不利叫涩,往来难短且散。弱者,主阴虚,不能配阳,阴不敌阳,微微地有点发烦,阴气虚不能配阳,阳动故微烦。涩者,是阴阳气虚而气涩,阴阳都虚,脉道不利,所以可以出现厥逆,手脚发凉,阳气不达于四肢。

    66“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这一条是论脾气不得升降的脉证。

  趺阳脉,属于脾胃,脉不出,脉很沉微,但不是绝了,还是脉 的。为什么脉不出呢?因为脾气衰微,脾气虚了,脾气就不能升清降浊,不能上下。脾能上下,所以才能新陈代谢,才能运化水谷,才能把水谷之精气布达于周身。现在脾气已经很不足了,所以就不能生荣卫了。这个样子,身冷肤硬。脾气不能升降,荣卫无所秉,荣卫之气血,不能温煦周身,温养肤腠。

    总而言之,有的由荣卫虚衰推论到脾胃的虚衰,也有从脾胃论到荣卫虚衰,来发挥在临床上,要分清是由荣卫引起的脾胃还是脾胃引起的荣卫不和,值得注意。

    67“少阴脉 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 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这一条,论少阴脉,少阴脉 不至了,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

尸厥不是行尸。古代里学有这要样的名称。

  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   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入,不动了,但是有生命的。但是到春天,一打雷,就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

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的,才是封藏之本。

  现在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促迫,形容跑的太快,很疾,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所以周身被阴寒笼罩,所以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的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地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

   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就会使人推动知觉,什么丧失神识。这个属于阳气虚而阴气盛,阳气被逼而上至胸膈,使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上行而极,阳气退下,下至阴股,又因阴股之地阴盛,阳与阴博,想回回不去,与阴相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

    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险。应当急救,不急救,这个人就可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有治法,只有这条,有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

    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木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刺期门,是肝的木穴,肝主血,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

    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的,在其序里有说过。

    所以古代医学,有急救之法,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形成了,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医学就怕失传,不传也叫绝。所以反过来说,中医没有急救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这些条,51、69条只有这一个治法,虽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按照平脉辨脉是没有的,    但这条是急救的。所以当医生还得会针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第二,是真得讲脏腑经络,现在人都说什么六经非经论,什么太阳不是太阳,那是错的,不是搞中医的。太阳经就是能解表。

    所以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实际上,还是在中国的中医。所以大家得努力。不努力就被人超过了。

    66条“寸口脉微,迟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这条以尺寸的阴阳之脉来辨阴阳存亡之法。寸脉与尺脉相比较。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衰,阳不摄阴,所以就多汗,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汗。这样子就知道了,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断绝 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个样子,就是纯阴而无阳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思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

   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67条“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一条的主要意思,是讲平脉辩证。第二个意思是脾胃虚寒之证。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觉。郁冒,就是昏冒,头目昏冒。证状来说,就是头目昏冒,失去知觉。

    诸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发语词,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当作大凡,凡是。一般当成发语词,医宗金鉴就当成凡是。

  寸口诸微,主阳气虚,微者薄也,为亡阳,当丢失阳气讲。诸软脉,濡软无力,为亡血的脉相。诸弱,弱脉,血虚,是沉而无力,是阴虚,阴血虚,阳气易动,容易发热,是阴虚发热。诸紧,紧有三个病,一个是讲寒,因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实,凡是寒邪为病,都见紧脉。诸乘寒者,则为厥。要是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加,寒邪加于人的阳气,而使手中厥冷。脉微细,在手中厥冷,是阳气虚,阳虚不达于四肢。脉紧,手足厥冷这个叫诸乘寒者,寒邪太盛伤阳。所以伤寒论里少阴病篇脉微、脉紧都可以出现手中厥冷,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伤了阳气了,阳气受伤,气血都受寒,外边手足厥冷了,阳气和气血虚,不能行于上,达于四肢,如果不能上升于头目,而郁冒,甚则不仁,失去知觉。这个都说明寒邪的势力太强盛。这是一个层次。

   下面就谈脾胃了。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无谷气而致。

    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所讲的,亡阳、亡血、伤了阳气了,这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所以荣卫、气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认为荣卫气血脾胃,说的已经到家了,比其他 的其余要入木三分。所以我们把这么的知识,学到手中,体会太阳病篇第十二条桂枝汤,何云魁说,滋阴和阳,为众方这魁。作为第一张方了放在前,意义很深。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这十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辟如雄黄外包白丝。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胃气就好。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69“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

    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

    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

    平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医的特点必需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没法看了。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 来有快、有慢,脉去有快、有慢。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古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一是脉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这个是做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荣卫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荣卫、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荣卫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所以有三个关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讲新的内容。现在讲伤寒例。

  为什么第一要讲脉呢?因为脉是指导辩证的,脉是诊法。诊法是手段,通过诊法达到辩证。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讲脉法。今天讲伤寒例,这就涉及到伤寒杂病论的实质的问题。伤寒,从伤寒例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狭义的,冬天,十、十一、十二月,寒气伤人,为正气伤寒,二包括了广义的伤寒,凡是外感、疾性发热病都叫伤寒。同时,这本书,是强调伏邪的。有即发的,不即发的。即发的,是伤寒,不即发的,适时而发。伏邪的病,也是由伤寒而来的,也属于伤寒之内,是广义的伤寒。总而言之,伤寒例的伤寒是广泛的,有正令伤寒,也有疾行热病在内,是一个综合的论述。

    为什么叫伤寒例呢?例,是准则的意思,是模仿学习的准则。学伤寒,研究伤寒,要以这部份内容作为准则。所以叫伤寒例。

这一篇是讲外感病,就跟天之六气,四时、五行要发生联系。外感病,就有风寒暑湿燥火,春夏秋冬,就有跟自然界的气候有关。

第一条,“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为四时正气之序也。”

  这一条论四时的正气,正常的气候,阴阳大论是一本书,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里提到这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续了素部、难经、阴阳大论。所以这条是引文。现在有的人说,这本书不是张仲景的,是王叔和的。王叔和是整理的但不代表是他的著作。现在有人不太重视伤寒例是不正常的。

    春天的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就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热,既不冷也不热。在于温在于和。春气温和是正令。夏天的气候暑热,热和温就不同了,秋天的气候是清凉的,冬天的气候冰冽,很寒冷了。以上说的,是四时正常气候的顺序。

    这里头有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看成无已的注: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者也。秋冬为阴,秋凉冬寒者,阴之动始于秋而盛 于冬者也。是符合阴阳的规律的。

第二个理论是以五行学说来说:春天属木,木之气为风,故温和,木生火,所以天就热了,到了夏天,夏天的火热,故生土,土为长夏故为湿气了,土 能生金,所以金之气就清凉,金生水,冬天为寒水之令,故冬冷。这是按五行来解释的。

    总而言之,四季的节气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有范围的,是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疆域,才有这样的四季。拿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了。有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热带,一年总热。所以这个书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不是全世界都适合的。

    先说四时的正气。

2.“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这一条论伤寒,人为什么得伤寒的原因,和预防之法。

    先讲预防,是积极的,治疗那是第二位的。伤寒,是为寒邪所伤,因为冬气冰冽,寒冷。

现在的节气有点变化了,我是东北的营口人,我小的时候,营口的冷,比如老年人,到冬天,眼眉胡须都是白霜的,小便的时候,边撒边冻,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太冷了。所以地气有点南移,不是很好。

  因为寒是肃杀之气,所以万类深藏。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生物,都深藏,以躲避严寒。所以懂得养生的人适应冬天的深藏,就需要谨避严寒,人的居室也要固密,不能让寒气进来,这样人身的阳气才不能受寒邪所伤。四气调神大论日:严冬,勿扰乎阳,是养藏之道,要叫人的阴精阳气收藏,所以到了春天才能长。冬之藏,不仅防伤寒,还能防温。冬不阴藏,甚至阴精虚了,已经化了热了,到了春天一感冒就化了热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样就不伤于寒。这是预防之法。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此为正令伤寒,太阳病篇,这一般都为麻黄汤证。过去,这些书都不好讲,一讲就上纲上线了,四气调神大论也不能讲。这个是从医学上讲的这个理,医学有医学的范围。

3.“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如果人伤于四时之气,春风夏暑秋湿冬寒,都能让人生病。这就是说,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就不是独儿伤寒一种。为什么要把伤寒提得这么重要呢?就是因为,伤寒为害,因为它的特点是最为杀厉之气,最为肃杀、猛烈,就象箭一样,力量很强。

    从这三条来看,读者体会张仲景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四时有四时之气;二在四时之病当中,伤寒为最重,所以要防寒;三,因为四时之气都能为病,但是伤寒的邪气最为杀厉。

4.“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者。”

    这一条是论即病与不即病的差别。即病为伤寒,不即病的是伏邪,叫温病。是不是都中而即病?虽然伤了寒了,但不当时发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中医的伏邪,伏邪潜伏下来,到了春天就变成温病,至夏就变成暑病。

    春天阳气上升伏邪发作,故变成温病了。这个病与即病伤寒就不同了,这个病以热相为主。春天也没发病,到了夏天,伏邪出来了,就变成暑病。

  温病与暑病,有时间的鉴别,也有程度不同,暑病的热会很盛,比春温要严重。所以伤寒例指出了伏邪为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讲伤寒;二是伏邪为病,其发作一般有两个原因,其一阳气宣发,伏邪化热,病就反应出来了;其二,有诱因,比如春天又受风邪,病就发了,新邪引动伏邪,病就出来了。

    伏邪为病,张仲景说是伤寒,还有吴又可的温疫论。把这个道理明白了,热论:今夫热病者,皆夫伤寒之类也。现在学了伤寒例了,就明白了,温病、暑病其来路都是伤寒。

5.“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行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我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i>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9-19 09:22 编辑 </i>]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要见损脉来至”,脉 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

    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不要因为这么点书,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下面讲27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日:水行乘水,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纵横顺逆,这四个字。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讲平脉。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春弦。。。。。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是病脉。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从而我们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28条,“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这一条的重点内容,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 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 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正虚。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也。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了。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它是残贼之邪,能伤人,伤人了,就能为人体三阳三阴诸脉做病了,这里有脉指的就是经脉了,太阳、少阳之类。

  因此,学这条有什么用处呢?什么都得考虑临床意义啊,书要离开临床了就没有意思了。切脉在平脉法里开头讲,脉有阴阳合为也。要抓纲,要先分阴阳,来指导我们切脉的方法。这一条明日残贼,凡是邪气伤人的,反应于脉了,就要抓这六个脉,代表六种不同类型的邪气。因此在临床,给人切脉的时候,是不是这六个脉啊,同时我们作为医生,脑子里要有六个残贼之脉,临床,这六个脉相当常见,来指导临床。脉很多,只有这六个脉是残贼之脉。

29条,“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日: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烫手,如食顷,病人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日,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日:何缘作此吐利?答日: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上一节讲残贼,这个讲灾怪,是相互就的。这一条的重点,就告诉我们医生,发生灾怪之变了,必有所因。不是凭空而来的。必有所因,你就得了解这个因,因为什么啊?你心里才能有谱,才能不慌,才能了解情况。如果不是这样,灾怪来了,发生意义之怪了,你就慌了神了。所以通过这一条,在治疗当中,发生灾怪了,你当医生 的要了解这个原因,不要张皇失措。

   这一条有四层意思。第一,脉得太阳,与证相应,因作汤治。是第一层意思。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开了发汗解表的药。第二,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比当从字讲,一送一还,汉朝时是不是代煎啊,这个来回就是一顿饭时间,要不有还有送做什么啊?很可能是医生煎了药,送给病人吃。病人大吐,下利,腹痛。医生开的是解表的药,出现的是太阴病证。医生说,我前来不见此证,现在变异了,这个病在张仲景的时候叫作灾怪。成无已之注:药证相符而生变异。这不是误治,不是错治。这是第三层意思?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所因?可能是旧时服药,现在发作了。开始曾请了个医生,没告诉给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了。当医生要审时度势

    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 人认可。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这就是中医的科学。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如果不是把人的脏器,不仅仅看看是个解剖单位,那么我们中知叫脏相。什么叫脏相?光一个肝不是整体的,这个肝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要互相结合,要跟人体的互相结合,那才叫一个肝,这就叫肝相。如果一个人眼睛花了,脉很细舌苔白、淡,就知道肝血不足了,肝开窍于目啊,我们中医就说,吃明目养肝丸,回去煮羊肝,买点白蒺藜,研成粉,用羊肝粘着吃,10天以后,眼睛看东西好了,因为羊肝是补肝血的,蒺藜是明目的。如果还腰疼,还有点口干舌燥,心烦晚上睡不好觉,这是肾水虚了,水不涵木,开点六味地黄汤,加点龟板,补补肾阴,一补肾阴,肝也好了,眼睛也亮了,肾也好了。这就是说肝肾整体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吃东西,浑身懒惰,眼睛无神,耳聋目胀,这个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肝胆之气不能上升,给你开个益气冲明汤,治脾胃,眼睛也亮了。中医啊,中医之伟大,一个眼睛,肝开窍开目,涉及到五脏六腑,这个理论高不高啊!非常 之高啊。中医明目的法子很多,但都是从这个来的。

    所以肝者目也,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向为东,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个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很软弱、很长,这是肝有正常的有胃气的脉。因为五脏必需借后天胃气才能生存,胃气才是生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是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的,病就好了。

  比如,现在的肝炎开始的时候,都是弦多胃少,等病要好了,这个时候的弦,就会濡弱而长,这个病就是见好了,在手指下一摸就能摸出来。有的人的弦脉跳的很柔和、不紧张,这个好。医生怎么知道肝病要好了呢?见好不见好,两边都有了,一切脉,弦多胃少为病,病没好,个人说对了,病人也服。虽然弦也濡弱而长了,这就见好了。所以这个很重要。我就这么两下子,也是学来的。张仲景的话是一字一珠啊,不要等闲视之。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纯弦脉,没有胃气了,弦而有胃,不是纯弦。如果是纯弦,这个病就死了。肝脏,没有胃气怎么能活呢?怎么知道是纯弦脉呢?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就是脉来象弓弦一样直,一样紧张,所以古人说,如新张弓弦,弦又紧又硬,没有微弦濡弱的特点,没有和缓濡弱的胃气了,这个时候,肝脏就受了伤了,是真脏脉现,就叫纯肝脉,故知死也。

   所以当医生能知生死,生死怎么能知道呢?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凭脉。凭脉里,最怕就是真脏脉现,没有胃气的温培、滋生,所以就死了。希望我们通过学习辨脉法,要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来体验什么是肝的生脉什么是死脉,什么是有胃气,什么是没有胃气,没有胃的冲和柔软之气。这个很重要。有没有同志说我不信,别不信。张仲景写的文章啊,都管用,都是通过实践的。你说麻黄汤吃了不发汗?承气汤吃了不泄下?所以学伤寒啊,通过这1700多年的临床实践,都验证了张仲景不说假话,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没有空话。而且这个都是从内经、难经上来的,这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啊。你都能知道生死了,这多了不起啊?医生多高明啊?

  我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工作30年了,第一次办班,第一次平脉辨脉。我越看越觉得可惜啊,仲景之说不传了,我们祖先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传不下去了,这多大的损失啊。就剩下阳明主胃病了。所以我们才讲,所以才叫燃灯传心。总得有人提倡啊,发明啊,讲啊。我一个人讲,再影响大家,这个不就传下去了吗?也不是说你求不到的,距离太远了,只要一努力,就合拍了,就把这东西学来了。

    当然了,在平脉的时候,什么是微弦濡弱而长,什么是纯弦直,手指头等有感觉。只要这个话不忘记,总有一天能豁然开朗。

    31“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日: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这一条,辨心的平脉、病脉、死脉。这一条的重点内容跟肝一样。因为心应南方丙丁火,心属火,所以心应于南方,在天六气为暑,在地五行为火,属于少阴,脉应该洪大而长,不是短,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脉有来去,去的很长,这个是心脉有胃气也,是有胃气的脉。如果洪多了,什么叫洪啊?大水日洪,古人说,“洪脉来时排排然,去衰来盛似波澜。”就象涨潮一样,哗的一样上来了,一大片。但是涨潮来的时候有劲,但是去的时候都是慢慢退。所以古人做了一个比喻,钩,钩子背都是大的,上面大,等到脉到底下了,就窄了,上面就头,下面叫本。象洪水一样,欲知死脉参差数,死按见洪。如果洪脉越按越有劲了,那就是死脉了。如果脉带个柄,如似操带钩,这个就违背洪脉正常的特点,不是来盛去衰了。如果脉来的大,去的窄,那是正常的。

   本来来的时候应该大,现在小了,去的时候小,现在反大了,名覆,是病在表了,是病脉。下面就说了,见什么病啊。上微头小者,上就是浮,浮取小了,头本来应该大,现在小了,再汗出,属于心气虚,心气虚了,心主汗,心气不能统摄汗液,所以就汗出。下微本大者,下主沉,沉取本大,本大是要把洪脉上微头小说的,上面头下,脉来的时候头小,脉去的时候,本,象树的根本的,反而大,浮取而小,沉取而大,主心气内郁,这个是心气的反常之脉,是心脏有病。一个是心气虚,一个是心气郁,气血郁结了,就形成关格不通。

   格拒不进,关而不出,六腑就不顺了,不通了,发生阻碍了。心脏合于六腑,心合于小肠相表里,心郁了,小肠已凝结,六腑之气不利了,小肠也不利了,就不得尿了。应当出去出不去了,应当进来的进不来了,关格了,由于心脏的气郁,而导致六腑气机关格不通,所以就不得尿。头不得汗,津液内藏,气不馁,所以还得治。要头上有汗,为心气上厥,为津液上泄,所以就不得治了。

   这块有点绕,再说一遍,南方 心脉,到假令脉来为大,是正常的心脉,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这是正常的脉。心病有了这种脉 ,病就好。覆脉,就是钩掉了个了,上面窄,下面大了,所以叫反覆,跟正常的洪脉不一样了。这样的脉 主于心病,病有表有里。在表的往往有汗出之病,因为心气虚,在里,往往有关格之证,因为心气郁了,气机不利,小肠之腑不畅通,所以就不得尿了。如果关格,六腑不通但是无汗,这个病就好治,如果关格有汗,心脉气厥了,病就不好治。大义的精神就是这个。

   只要跟正常的心脉不一样,就是病脉。这样来看,和肝脉不同了,肝病比较简单,心脉比较复杂,心脉除了正常脉 之外,讲病脉,讲的比肝脉的体例不大同,多一点。有在表,有在里,有关格不通。比肝脉说的广一点。那么心脉的死脉最后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操带钩,那个硬的,就是不冲和了,就是失去胃气了。五脏之脉如果没有濡弱的胃气,都是有病,如果全然无胃气了,就是真脏脉了。大家可以看看难经,脉要精微论,大概可能有这方面的内容。

    温习:

    上一次课讲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之变。这一条的主要精神,是提示我们,在适时平脉的基础上,对非时之脉和适时平脉发生了生克顺逆的关系。从这来看,辨脉篇讲阴阳,平脉篇而以五行的学说,生克制化,来看疾病的情况。这就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

    平脉篇讲的纵横顺逆,属于第二的,就为六经辩证打下了基础。六经辩证里太阳中篇里就有,伤寒腹满。。。此肝乘脾也。。又有伤寒。。。时肝乘肺也,。。。。,所以太阳篇里就有这样的病症了,有指导六经辩证的意义。

  第二点,上次课讲了脉有残贼、灾怪。残贼之脉,就是论邪气伤正,有六种常见之脉。这六种脉,作为临床的医生就应该掌握住。弦、紧、浮滑、沉涩,反应六种冷疾病,是平常遇得到的,所以是残贼之脉,可以为诸脉作病。灾怪之脉是一种意外之变,就是医生的辩证是正常的,但是发生了意外的变化,跟医生 诊断没有关系,古人叫作灾怪。是临床能遇到的。这一条是举例而言的。推而广之,这样的问题,还是多的很的。所以当医生,为了了解客观,不发生在医疗之中发生障碍,要知道什么是灾怪。这个跟医疗发生误治没有关系。看起来是个小故事,实际上,有实际意义。当医生,就接近社会了,就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

比如你当医生,你给妇女看个病,落了胎了。当医生,你没两下子,你就会被敲诈。

  第三点,将五脏之脉,有有胃气的和没有胃气的,所以这时有病脉。有胃气的病脉,就主生,没有胃气的,预后就不良了。反应了,五脏是以胃气为根本,提示我们,临床辩证,还得看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虽然有病,还容易治,如果没有,真脏脉现,预后就不良。这个在脉学上讲是很重要的。根脉、胃脉是脉学里核心问题。

   不能心之病脉与肝之病脉,写的不太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心脉为钩脉,是洪大之脉,正常不正常,张仲景用其临床经验总结两个特点:总的特点,是跟洪脉相反了。心是洪脉 是夏令,来盛去衰,指力量而言,来大去长,指脉的幅度而言的。一个来盛,有劲,去没劲,同时来的幅度很大。现在有病了,病脉就相反了,跟正常的洪脉相反了,就出现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来微去大,微为无力,去倒很大,这种现象,主病在里,为心阳内郁,将来可得关格不通,不得尿,是实证;二,脉来头小本大,是说面积、幅度,头像树枝,本像树根,不形容脉的幅度。来的小,去的很大,这样主心气外虚,心主汗,心气外了,所以得汗出之病;三,上微头小,下微本大,上下指浮沉,脉浮而微,头小,前来之脉面积小,浮取很微,下微本大,下沉而微,本而大。总的来说是跟洪脉、钩脉相反,有的是跟力量相反,有的是跟幅度相反。所以叫心脉病脉。比如夏天应该见洪脉,如果来微、来小,就不是来大来盛,相反了,洪是去衰,现在去的时候,本大了,就主心脉病了。这个道理不就明白了吗?

今天讲西方肺脉了

    31条“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日: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心知之?数者,南方火,炎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这一条,是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有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讲的。肺,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肺的适脉,叫毛,毛者浮也,。。。。。。。很轻浮的,叫毛,毛言其轻浮,轻轻地在于皮上,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如果肺的病见到了毛脉了,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为什么要好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脏病,见本脏脉,相应,为顺;二,又见了胃气,从容缓和,所以病就要好了。

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 ,来克肺金,病就重了。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所以李濒湖作的诗,反应了平脉法的精神,反应了张仲景的精神。

   何心知之之后,就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是自注句。说明肺金为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旺盛,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痈肿。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也有人认为是肺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这两个说法,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

    这样子就不是顺了,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病不好治。

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所以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要决,说:阴痨细数形尽死,阳痨。。。。。。伤阴的病,就是阴痨,细,是正所不足,阴分虚了,数,就是火来克金,到什么程度呢?到了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消耗没有了。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32“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日: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这一条,也是象肺脉一样,是辩肝脉适脉,非时之脉,来辩生死。二月得毛浮脉,二月属于肝的,肝木用事,当令之脏,当时在旺,肝的脏气应该旺盛,却得了秋脉了,不见弦而濡弱,却见了毛浮的肺脉,这叫金来克木。毛浮之脉见于二用,叫做非时之脉,当见弦而见浮,凡是非时之脉,都有生克顺逆的关系,二月见毛浮,是受克之脉,病当重。

   不但是肝脏是这样的,其他的举例类推,都是这样子。见了时脉了,问题不大,虽然有过,有不及,但问题都不大。但非时脉,就是生克顺逆了。脉有阴阳,有五行。有阴阳没五行,不够细腻。“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再往下就不好推了,有了五行,才有生克顺逆啊。五行是讲事物与事物的联系的,是什么关系的。既然掌握了阴阳又掌握了五行,在这个理论上指导脉法,那我们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达到凭脉辩证的临床。学习就是继承,把宝库的东西挖出来。这个东西你以是不知道,就完了,你要是知道,还很上瘾。这个东西,也人的精神境界相共鸣,就有了体会了。所以读书到了一个境界,就可以指导实践了。这个是必然的。

    32条“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这条的意思,脉和人的形体也有关系的。举个例子,胖人瘦人。推广,老人、少年,男人女人。南方人、北方人。每一个人的特点决定人的脉,有正常之脉,反了正常之脉,就有问题了。就当责之。胖人,肉很厚,一般都见沉脉。瘦人,皮薄,脉就浮。跟体形有关系。长跑的脉很慢,是特定的体质,特定的脉相。肥人责浮,胖人当沉,现在见了浮了,浮脉举之有余,犹如漂木。不应浮而浮,应该责之。因为这是反常的。很有可能这个人中气大衰,气不敛。瘦人当浮,今沉,也是反的。所以也应该责之。不仅要责,还要研究分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出反常现象。比如,儿童,正常都是数脉,今见缓了。有人脉跳一跳停一停,正常人脉见结代了,有病了,但是老年人,却是正常的。脉博会跟特有体质不同,而变化。当医生应该了解。妇人来月经了,性情急躁、好怒,这些都要考虑进来。包括内容很丰富的。

33“师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头,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一条是论阴阳偏绝之脉法。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迟之间有个关脉,为阴阳之中,关是阴阳之气上下的中间的地带。关在阴阳之中。寸为阳在上,尺为阴在下,关是界线。阳至关而下交于阴,阴至关而上交于阳。阴阳之气,上下交通是正常之象。这第一层意义。

不正常、反常的,是寸脉不能下至于关,这叫阳绝。寸为阳,不能下交于关,就是阳厥于上,厥为气不续也。尺脉不能上交于交,是阴气绝于下了。这说明了,寸关的阴阳之气绝了,不能够互相来往,上下交通,不能上下结合了。这个样子,反应了人身的阴阳之气乖离,上下脱厥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厥,精气乃绝,所以阴阳不能相续了,上下不能结合了,这个脉为不治之脉,所以叫决死无疑,加肯定口吻。

   那么死在什么时候?阳厥死于春夏,阴厥死于秋冬。阳气厥了,到了春夏阳气盛时,它已经不能盛了,所以就死了。阴气厥了,应该主阴令时而不能,所以就死了。期以月节克之也,此期,当约定,约定个时间,就以是月的节令。阳死于春夏,阴死于秋冬,到时候能行令,就行,不能行令,就死了。

    因此,在临床诊脉的时候,看寸关尺。寸尺之脉是上下相连,上下交通。如果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这就叫做短脉,气不续了。

    38条“师日: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而死。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这个是辩行尸,辩脉病人不病,这个行尸,也叫走肉。因为这个人没有生气了,还活动,人的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病脉不病,这叫内虚。来显示脉的重要性。

  脉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寸口脉 反应脏腑之气,关系脏腑的根本的问题。脉病了,这个病是真脏脉,不是一般的脉,已经是没有胃气的脉了,人却没觉得怎么样。这个情况很多。人有病了,却没感觉到病。比如人长癌就是一例,所以是常有的。脉出现了真脏脉,人还不病,医生的理论来讲,五脏的根本已经绝了,当有突然之变,马上就可以来病,马上就可以死,颇生不测。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所以叫行尸走肉。

    如果人病了,脉却没病。人出现了种种病容,病态。脉却还好,还明胃气的,虽然人看起来很弱,这个是根本没有受伤,所以只是气血之虚而已,对于性命无关,是可以治的,无足为害,所以叫虽困无苦。

    这一条突出了两个重点。这个提示医生,要抓住根本,不要抓住表相。病人常问,我的病怎么样?能治不能治?这很常见,这就看医生的水平。当医生的能决生死,这就是本事。

以无谷神,谷神就是谷气。人的荣卫的来源,都是来源于谷气。人病脉不病,只是因为饮食不及,吃的少,形体衰,是这么情况。只要是病好了以后,饮食正常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不涉及到死的问题,只是病的问题。跟行尸不一样,行尸走肉,看起来很好,没有病态的特点,但是脉绝了,这个人就完了。由此可见,脉的重要性。辩脉法也讲到这一点。可以结合起来,加以体会。

    39条“问日: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师日,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 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这一条,论脉由阴阳之相合,而成滑脉。但是有阴阳平与不平之分,如果平了,是正常的,阴阳相合,也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分。翕,日浮而盛。奄,忽然。人的根本、生气之源,在于阴阳,阴阳一个是先天阴阳,叫少阴,后天阴阳,叫阳明,是脉的生死之源,是脉的根本。阴阳,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凡是有阴有阳的,就应该两相和合,应该互相平衡互相依赖,这样才是没有病。这是一个精神。

   第二,沉都是属于少阴的。翕属于正阳,阳明。脉来浮盛,是反应阳明的正阳之气。这个脉,浮而盛,忽然又见沉,由沉到浮盛,反应了少阴、阳明,阴阳之气是两相合和的。这个就是滑脉。滑脉的波动特点,就明浮盛而又沉,沉而又浮盛。这个就说明,少阴之阴与阳明和合,形成了滑脉。所以脉是滑的。关是主于阳明的,尺是主于少阴的,现在阳明的脉为沉,这个叫阳中有阴,阳中有阴,阴阳相得,关自平和,就没有病了。少阴的尺脉,微滑,为阴中有阳,尺脉自然就平和了。关尺自平,就概括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特点。这个时候饮食自可,就正常了,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阳明微沉,阳中有阴,这是阴阳和合,没有病,饮食自可。

   滑和紧脉。滑者,紧之浮名也。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滑与紧有个分别,脉 来急切有力的,而没有阳和,没有缓和之气的,就是紧脉,紧脉来的力量很大,弹人手。所以紧脉为寒脉。滑脉,也是浮盛,来的有力,脉博浮盛而有鼓动之相者谓之滑。翕,为正阳,有浮盛的样子。浮盛之中忽有沉。所以紧脉与滑脉的分别,紧脉来急切有力,滑脉 来而浮盛,有相同之处。滑脉也就是浮紧,也点象紧,但是滑脉有沉,紧脉没有翕奄沉这个特点。滑脉,脉来浮盛,有点紧的特点。所以滑者,紧之浮名也。在浮的这一方面,滑有紧脉浮而有力的特点。这样一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如果滑的浮盛,有紧的意思,这个就是阴分里有阳血,实指邪气说的,少阴里有阳热的实邪,为病,一个是股内汗出,一个是是阴下湿也。股内就是阴股,大腿一个是内侧,一个是外侧。外面是阳面,阳经所经之地,内侧为阴股,为阴经所经之地。阳加之阴,所以谓之汗,阴股会出汗,阴下湿,男性阴囊,发潮发湿。

   这一条总的来说,有阴阳相和的滑脉,也有阴中阳气太盛的滑脉,变成湿邪。这个在临床很有体会了。比如妇女之脉,脉 见沉,这是少阴脉,沉是水脉,是肾脉,滑是阳脉,沉滑,就是阴中伏热,我们就要问:如果有带下,味大的,这个就是少阴藏有湿热之邪。必须要用黄柏、茯苓、滑石、知母、苦参,清阴分之热,病就好了。这个还很准,这个有效率,10个见7个。小便黄短,有刺激症。第二点,男性,见沉滑了,如果腰疼,腿疼,腿胀,问问小便,会黄、重,太黄,特重,这个就是湿热,是湿热之邪下陷阴中,必须用黄柏、茯苓、二纱、清热利湿利小便,才能好。这个病如果当成风寒治了,越治越坏。

    成无已注:

  同志们可以问了,那沉数不也行吗?沉数可不可以说,带下啊?沉数,这个例子不合适了。因为滑脉 主于痰湿的,所以下面带下也好,两条腿疼痛也好,常怀湿邪。滑而紧、滑而实,就是阴中有热邪,此为阴实。所以才发生股内汗出、男子腿疼。阴囊潮湿,一个人一天得换五次内裤,怎么治也治不好,刺猬皮炒灰,用黄柏,治就治好了。刺猬是阴兽。

   还有,现在温胆汤证,大家都不知道,失眠、口苦、心烦、头晕、恶心,这个就是火,就是热啊,痰就是阴啊,也是个阴阳相杂的病,如果心烦、多梦,如果只认为是有火,怎么用黄岑、黄连,怎么治也治不好,晚上还是睡不好,必须加上半夏、陈皮、生姜,一去痰,就好了。因为火是属阳的,痰湿是阴邪,把痰去掉了,病就好了,否则火是去不下去的。所以阴阳有两者依伏之病,单治一个,是治不好的,必须得抓住病的根底。

    40条“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有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紧脉主寒,以至于紧脉产生的条件。

    紧脉之来,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寒、主痛、主实。寒是根本。

  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呕吐,伤了伤了胃了。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此坐,当因字讲,不是坐着喝冷水。所以才有训诂学。杜牧有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此坐,也是因的意思。就因为喝凉水,行寒饮冷再伤肺,水寒之邪伤了肺,水寒上射,肺胃有寒故咳,故令脉紧。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冷,也可以出现脉紧。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

    脉紧有三个来源,都可以出现脉紧。

    学这个有什么意义呢?知道紧脉所生的原因,临床辩证就有了依据了。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胃虚寒,也可以脉紧。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上面讲滑脉,这条讲紧脉 ,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意思?有的。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下面,就讲紧脉 从何而来。但是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

下面这八条,九条,总而言之,是论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主要讲荣卫盛衰,平和。

  原文:“寸口卫气盛,名日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日章。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日纲。纲者身筋急,脉强直故也。卫气弱,名日心世木(揲),(揲)者,心中气动迫怯。荣气弱,名日卑。卑者,心中常自羞愧。揲卑相搏,名日损。损者,五脏六腑乏气,虚掇故也。卫气和,名日缓。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和,名日迟。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搏,名日沉。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寸口之脉 ,为脉 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寸口脉处求。高、章,指荣卫有余,气血刚强,揲卑,指荣卫之气不足,气血为之减损,而少也。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气不浮散了。

   卫气太盛,脉也盛。所以名日高,高者高大。荣气盛 名日章,章者章注也。荣是阴血,荣气太盛,就章。高、章,反应了荣卫之气有余,太盛。高章相搏,名日纲。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力。荣卫太盛,人就刚强有力。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气弱,名日揲,是恐怯,不足。荣气弱,名日卑,荣血之气不足,卑,低下了。揲卑结合名日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足了,荣卫之气受到伤害了。这个样子,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足的疾病发现。伤寒论中,荣卫不足,血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荣卫是灌溉周身,荣卫不足,就会周身疼痛,浑身无力。所以损指正气不足而言。

    正常的,卫气和,名日缓,就是舒缓,很正常。荣气和,名日迟,不快不慢,很徐,这样荣卫相和,名日沉。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无太过无不及,脉就沉。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几条,因为脉,“脉为血脉,气血之先,血。。。。气息应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行,荣卫之行而辩见寸口的,就有盛衰、平和。伤寒表实,脉来浮紧,就是太过了,名日纲表实,头疼、腰疼。非用麻黄汤发汗不可。桂枝加人参汤,荣气不足,血少了,也是浑身疼痛,汗后身痛脉沉迟,脉见沉迟,发汗后,脉 见沉迟了。这个疼痛跟伤寒表实的就不一样了,那个是邪气盛,这个是正气虚,那个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用桂枝加人参汤,来补荣卫气血的。这个方子很有效。

   一个产后流血比较多,浑身疼痛。我一看,浑身疼痛、脉沉迟缓,舌苔淡,就开了这个汤,吃三付,就好了。伤寒歌括、长沙歌括,都得背下来,有无穷无尽的好处,记而不忘,就是临床辩证的有力支持。这些歌,是我那个时候,启蒙学医的时候背的,今年六十八了,还能上口,受之不尽。现在就不行了,这也不背,那也不背,怕苦,这个说是要是能学到什么东西,恐怕困难。所以中医要讲究背,背是基本功。那些老大夫,背原文,倒背如流。

荣卫的平和,要从寸口脉反应出来。

  上堂课主要介绍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时脉与非时之脉的生克关系。时脉,就是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言的,非时之脉,就是跟时脉不一样的脉。非时之脉用五行的学说,有生克顺逆的关系。所以举出了,二月见毛浮之脉 ,毛是肺,属金,是不好的。举这一个例子,其他的就可以类推了。夏见沉,秋见洪,都可以类推。这样的一个诊断,大家是不是有意见呢?能不能这么准确?其说可信不可信?这个有个前提:这个人要有病,有肝病,脉和病、证是相联系的,见了这种病,又得了相克之脉,可以推测生克顺逆,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一个的疾病的前提之下,来反应时脉和非时之脉。这是很重要的,要记住了,要在临床检验。

根据张仲景十券22篇,他的话可以产基本上都是对的。从后汉到现在,1700年,历代的医家,都异口同音地承认,他的话是兑现的,都是实事求是的。

  第二个内容,脉病人不病,人病脉不病。真脏脉现,人却没有病,作为医生的怎么判断?或者,这个人有病,但是脉倒不病,还比较正常,不是见了真脏脉了,这个是结合临床而言的。在临床中确实有这些情况,所以张仲景就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容易发生意外之变。因为脉 是五脏六府反应最灵敏的方法,如果已经出现了真脏脉了,这个人还能活得长吗?那么,人病脉不病,面上的颜色不好看,但是脉不病,比较好,所以五脏之气还存在,根本还没拨,所以虽困无苦,这个死不了。由此来看,38条,说明脉是根本,解释了切脉的重要性。可以先知啊。可以先知是有依据的,不是唯心的。这个据我个人在临床体验,这个还是确实如此。只要我们细心,凝神于指下,只要看没有胃气了,仔细观察,可以测知生死。反之,这个病很厉害,人病脉不病,论五脏、四时,都是调和的,是可治的。

  第三个,以寸尺、关,不仅候下中下三焦,也可以候阴阳存亡的问题。关者有出有入,是阴阳上下交通的交界。阴上交于阳、阳下交于阴,必须通过交。所以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上不至交,为阴绝。这个脉就是半截脉了,短了。三部本是相连的,如果寸就在寸,下而不至于关,到关脉上就没有了,就别说到尺了。或者,尺脉上不至关, 这个脉都不是好的。注意不治这两个字,这个是个死证。所以我们在切脉 的时候要加以注意,阴阳之气绝了,绝者断也,两者不能接续了,阴阳断绝人岂能生?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这两个脉是测生死的。这个要重视,要琢磨,要在思想里打上一个深刻的烙印,然后才能指导临床实践。

  第四,论了一个滑,一个紧。滑为阳而紧为阴,滑主热而紧为寒,大体上告诉我们了,滑是属于阳属于热的。滑脉的形成,翕奄沉。翕,只有成无已讲的对。翕是浮盛之相,脉 来很浮盛,又忽然又变沉,一个是代表阳明,一个是代表少阴。所以滑,是阴阳和合之脉,从先天肾到后天脾胃,而出现滑脉。这里又提出两个让人注意的:一个是阳明脉微沉,少阴脉微滑。这两个微字很重要。也就是说,一个是纯阴,一个是正阳,这个和合。阳明浮盛 之脉,而有微沉,加个微字,少阴是沉,但是微微有点滑,这个才叫关尺自平,饮食自可。这个才是正常的。一有劲,有力量,就是邪气了。所以脉法,主要是讲是带和缓之相,才不偏盛 。如果滑者紧之浮名,滑而浮盛,而带有紧意了,像浮而紧似的,这种滑,为阴实,这个主于阴中有伏热了。所以这个紧与微是相对的。少阴脉微滑,但是不微而紧,阴份的邪气实了。所以滑脉的翕奄沉,都喜欢微,不喜欢实,不喜欢有劲,否则将有偏盛偏衰。

   下面说紧脉,紧脉是有力,但是紧脉是主于寒了,探求其原因举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是寒相。假定肺里寒,可见紧脉;假令咳者,饮冷水,也是寒;假令下令,胃中虚冷,也是寒。所以才见脉紧。紧和弦和仲景的时候,是可互用的。所以有些说紧,可能是就是弦。作为我们读书人,要看论证的前提是什么,来正确理解。比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心下逆满,心上冲心,脉沉紧。。。。。这个脉沉紧实际上是脉沉弦。那么怎么知道呢?这个紧字不敢改,但是体会。实际上,苓桂术甘汤都是弦脉,不是紧脉。甚至说是,包括这一条,假令咳者,坐饮冷水,这个是不是弦,弦脉主饮。伤寒论还有纵横,纵横的脉紧,实际上是脉弦,木克土。总而言之,古代的紧,有时当弦解释。

   洪脉反常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从面积一个是力量而言的。脉来头小,是从面积,脉来小了,不是洪了,反体长了,小是跟大而言的。另一个脉微是对脉盛而言的,来的微了,所以主病有主外有主内的。这两个恰恰 跟正常的洪脉相反了。洪脉来的有力而汹涌,很盛。这两个病脉是反覆了。所以才叫病脉。

50条:“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日强也。”

    这一条是承上文而言的,脉来缓和不盛不衰,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为荣卫相得,荣卫和谐,无病,所以就主人的身体强健。身体强健有几个反应,。。。。说出了健康人的表现。

其间商,人有五音,叫宫商角。。 ,五音发于五脏全于四时,商音属肺,这个音清越,听得很远。这个是商的音。真正要是讲音,音韵学,里面有很多的学问。所以这个商,欧阳子做秋声赋,商伤也,有声自西方来者。秋风吹落叶。

  这条有以下几点内容要注意,一个是脉缓而迟,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强不弱,这样的脉见于寸口,讲人的阴阳相抱相持,荣卫气血靠的很紧。这种荣卫和谐,阴阳相抱,必有反应。卫气和,有一个样,荣气和,另一个样。荣卫相和反应在外,颜色鲜活。古代的颜,主要是指天庭,如果久病之人,天庭到鼻准明亮,就证明病要好了。胃气足了。声音响亮、毛发易长,这是卫气好,能够有这样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就知道卫气好,此卫气之治也。骨髓生、血脉满,荣气足,阴气盛了,肌肉也坚强了,有劲了,特别显得有力气。这个样子,此荣气之治也。荣卫都好,所以荣卫俱行,荣卫的功能正常,是按照生理要求行动的,所以刚柔相得,这样子,就身体健康而无病了。

   这50条是49条的发挥,说明,荣卫相和,脉来迟缓,对于人体,就是健康者。从这一条,我们就能体会,中医讲荣卫的,荣卫的关系关系到人的健康,荣卫和谐,人就健康,荣卫不谐,阴阳就不和,就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就出现了疾病。由此可见,荣卫的问题,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疾病。所以伤寒论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就是调和荣卫的。也是告诉我们医生,要调和荣卫、气血、阴阳。这是个大问题。

    51原文:“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脾胃邪气强,就要伤脾胃正气。这种伤,邪强伤脾胃之气,叫自伤。就象以手把刃。

    趺阳,是候脾胃之脉的。是候中洲脾胃之气的。趺阳之脉,应该脉见缓,应该缓而迟,才体现了正常的脉法。现在趺阳不现缓而迟,而是见脉滑而紧,不是和平之脉,是病脉。主什么病呢?

  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滑,胃实,紧脾强。前提是病脉,所以实强,不是好事,反应了脾胃的实邪。所以滑紧之脉见于趺阳,主于中焦脾胃之邪气实,邪实必伤本气。就象,用手握着刀刃,结果必自伤。这是个比喻。坐作之意,既可以坐与起,行与止。这条的意思是,反应荣卫之气的调和的寸口之脉,应该和缓。这一条是接着上一条意思,趺阳之脉如果不缓而迟了,变成滑而紧了,就是病脉 了。所以说脾胃的邪气就强了,强实,对人是有害的。这个病就得自伤其脾胃,伤其本气。所以就 象以手握着刀刃似的。

    52原文:“寸口脉 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这一条的中心,是论关格的脉证特点。关格是一个病名。开头以寸口脉,见浮大这脉,一个是主正虚,一个是主邪实,就是正虚邪实的反应。脉浮而大,面积宽阔,在主于邪气实。所以脉浮且大,就主正虚邪实。这是寸口之脉。

  如果浮大这脉单见于一部,单见于尺,尺属阴,浮大,既代表阴虚,又代表邪盛。阴气虚,而邪气盛,阴气不得上行,而反关于下,就象门一样,关住了,不通了,所以这个病就叫关。关则不得小便,小便隆闭。因为肾是管二便的,尺部候肾,肾阴之气被邪气困扰,所以就得小便不能。若见于寸,寸主阳,则阳气虚而邪气盛。阳虚邪盛,则阳气不得下行,而反格于上,不得下交于阴。这样子阳邪被格拒于上,则会吐逆。

    这条要和37条脉要对比,那个是阴阳绝而不续,是个死证。这个为什么不死呢?这条是关格,那个是阴阳之气绝了,不能互相接续。这个是阴阳之气还能通,但被邪气所关、所格,但是阴阳之气还可以通,不是阴阳之身本身不能接续,所以不是决死也。

    那么关格,在中医上的文献很多。难经、内经上都有。凡是关格,往往、大多数属于阴阳不和,就会产生致病因素,就会为邪气所病。这个关格,是本身有邪气,不是因为阴阳自身的问题。这里有正气虚,邪气盛的病变。因此有指导意义。

    如果临床出现了关格,有一证出现,也有两证出现的。或关、或格、或关格。如果从正气虚邪气实这个原则来辩证诊治还是很长知识的,也可以说,还能够找出证结之所在: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邪气实。这一条,如果推而广之,对于许多临床关格之病,还有很多指导意义。

    原文53条:“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日关格。”

这一条论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了脾胃阴阳不和。

    这一条有以下几个内容需要理解:

  其一,脾胃病应候趺阳脉。现在趺阳伏而涩。伏,伏而不起,涩,涩而不流。伏脉推筋找骨寻,比沉还沉。涩,脉来细小而短,往来困难,短且散。脉伏而涩的,和脾胃的迟缓平和之脉大大不同。是病脉 。意味着,脾胃有病了。脾胃阴阳不和。为病,为什么病?伏则吐逆。脉沉伏不起,主胃气伏而不宣,属于阳气不宣;涩主脾气涩而不布,脾气涩滞,所以伏涩分别主阳阴、胃脾,就是说脾胃的阴阳、气血,不能甫布,所以脾胃的气机不和。所以中焦之气不和,就是中焦气急壅塞,所以就吐逆而水谷不化。脉伏在于胃,胃气不利所以就吐逆,脾主运化,运化不利,所以就水谷不化。中焦之气是很重要,脾这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脏之气需赖于脾胃之气,现在脾胃之气不和壅塞,一个是胃气伏而不起,脾气涩而不流,脏气内结,不但是脾胃之气,其他的脏器也受到影响。这个样子一来,伏哉吐逆,水谷不化,涩哉食不得入名日关格,。这时脾胃阴阳失调,所以就出现了关格之证.这个关格,属于中洲,脾胃之气升降不利的关格。食不得入叫做格,还没有关?还是食 不得入就叫关格了?上文是讲正气虚邪气实,是阴阳上下,这个是脾胃中洲,这样上中下,三焦全说全了。所以这两条,合起来来体会,上中下三焦之气不和,都可以导致关格之病变。所以这两条要连在一起来看。上下有吐逆,有小便不利,叫关格,很好体会。中焦的脾胃阴阳不和,吐逆、食不得入,就是关格。吐如果是关,食不得入就是格。

    原文54“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风气相博,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这一条主要论风邪伤人的变化。和麻风有关系。中医对于癞风,又叫厉风。这个泄风,就是风邪外泄,从里向外,是张仲景自注句。

  第一个问题,是脉浮而大,浮主于风,大为气强,意思是,这个人受了风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受了虚邪不正之风。虚邪不正之风是什么?内经讲,五方风邪伤人为,虚实贼微正,看是从哪个方向面来。如果受的风是从虚邪之乡而来的, 这种风邪就是虚邪不正之风。比如夏天,属火,南方来的邪,叫正邪,要是北方之邪而来,这就叫贼邪。我那时候,有太乙九宫。按照生克制化、季节来说的。

   这个人受的虚乡不正之风,伤人很厉害,浮为风虚,大为气强,所以这个邪气比较强盛。风气相博,那么,风邪与人的正气相博,有两种情况,第一阶段,叫初期阶段,这种邪风,克于皮肤,比较轻,就出现隐疹,身体微痒,痒者为泄风。这是轻的。这个病要是不解,时间长了,就重了,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血脉,由气分到血分,由皮肤肌腠到血脉,就成痂癞,形成厉风。那就比隐疹厉害了。这个叫做厉风。

    痂癞,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风。成吾已注:眉少。。。。。

    大麻风,是风邪伤到血分了,不是在卫风。由卫到荣再到血,医宗金鉴有醉仙散,治这个病。岳美中很醉心于这个方子,发表了很多文章。

    痂癞有些故事,一个叫麻风女,乌梢蛇能治风。轻的是风,重的是风毒,治疗,去风、养血解毒,必要的时候,要补正气。

    原文,55条“寸口脉弱而迟,弱为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中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这一条,论荣卫虚寒之病,以及证候脉相的特点。这一条荣卫与脾胃相联,很有意思。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弱近于沉沉而无力为弱。迟者荣中寒,这里的寒也是当成虚字讲,荣中虚。荣为血血寒则发热,血虚就能够发热。卫为气,气微者,不足了,心内饥,但是心里还觉得闷。卫虚为什么会造成心内虚脾胃虚满?因为荣卫来源于脾胃化生水谷之气,荣卫之气虚,就影响到脾胃虚了,就导致内虚满闷的证状。这个就是说荣卫与脾胃是有联系的。因此,荣卫虚衰的疾病,可以联系到脾胃,荣卫阴阳不和,就是脾胃阴阳不和。所以桂枝汤,是甘温之药,可以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使脾胃的升降之气得以调和。荣卫所以是后天之阴阳也,和水谷分不开的,先天阴阳在于水火,后天阴阳在于气血。

    在临床的时候,是调和水火,还是调和气血。比如说,张介宾,张庭。往往侧重于先天之阴阳,在那里治了一大群病。后天脾胃阴阳,就是李东桓了。治病必法于阴阳,阴阳不能离于先天后天。治病的时候,要从先天入手,有的时候要从后天入手。张仲景讲的先后天。6完

  张仲景认为,人的荣卫平和了,那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强壮的原因,一个是阳气长,阴气盛。这一条第50条要和第44、45、46条互相对比。44条,说卫气弱,名日揲,荣气弱,名日卑,揲卑相博,名日损。50条,名日强。这个荣卫不足,名日损,损就是减少、丧失、伤害。总的意思,损是不足了,正气受损了。从这样两条对比之下,要体会,体会什么呢?人体的荣卫强盛 这个人的身体就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如果这个人荣卫不足了,这个人就是虚损了,正气不足了,就得虚劳之病了。这就是对于古代、后汉时期,治虚劳病的一个新的发展。就是看荣卫是强还是弱,如果荣卫不足了,就是损,就可以出现一些虚劳之病。如果 荣卫强,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就不会发生损的病了。学而不思则惘啊。荣卫的问题太大了,甚至关系到身体强弱。

   第二点,荣卫足了,阴阳也就调和了。所以包括两个方面的物质。一个就是阳气方面的,一个是阴气方面的作用。所以荣卫的强、不衰,对于人体的血液骨髓毛发,都出现一个强盛的具体的情况。这就和我们治疗虚痨病,病有邪气实、正气衰两种情况,对于正气衰的一方面,有阴虚有阳虚,阴虚、阳虚,如果统在荣卫这两个方面,阴虚,就是荣虚,阳虚就是卫虚。荣卫概括气血阴阳。

   第三点,过去,我们治虚痨病,分的阴阳跟仲景的学说多少有出入,只是认为肾阴肾阳,六味地黄汤是滋阴的,偏重于肾水这一个方面,这个认识是比较固定的。阴虚就是肾虚,肾虚就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等。从张仲景的荣气虚而血虚,血虚而阴虚,这样的理论我们体会并不是太深。通过我们学的辨脉法,荣卫不足叫损,荣气强叫做强,也就是44、50条前后的对比,才发现了,荣卫里是包括阴阳的,也包括后世的肾阴虚这一个方面。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理论。

   张仲景的这种思想不单是个理论的问题,有临床的实践为证,来说明这一点。何以见之?看看金匮要略,血痹虚痨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虚痨篇一共有九个方子,复方不算,正方一共有九个,这九个方子里,用桂枝汤,调和荣卫、气血、脾胃的一共有四张方子。第一个叫黄芪桂枝五物汤、第二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第三个是小建 中汤,第四是个黄芪建中汤。张仲景为什么要血痹虚痨病里9个方子里有4个是用桂枝汤加减呢?就充分显示出,张仲景以荣卫强而身体强,荣卫虚而身体损,这个并不是口头的,而是结合临床实践的。这个临床实践,当然伤寒论里也有,也体现出来了,而要杂病里也体现出来了。所以能用桂枝汤加减能治虚痨病?比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小建中汤,治。。。。,黄芪建中汤,治。。。。。

以前我学血痹虚痨,就有很多的问号。比如,小建中汤治虚痨病,因为我们知道,小建 中汤是温热药,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嘛,能治一些热相,。。。。。。。,这个不好理解。后来看金匮心典,似乎明白一点,小建中汤有桂枝汤,桂枝汤能调和阴阳,因为阴阳不和,所以才有热有寒,阴阳和了,寒热都没了。就达到这么个程度,但是根本的道理并不是太清楚。以后,我们看了辨脉篇第二,44条与50条对比,才明白这是个理论的问题。荣卫不足叫做损。荣卫者,气血也,阴阳也,荣卫虚,不足了,阴阳都虚了,就出现阴阳俱虚的证候,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张仲景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荣卫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尤其是在血 虚痨这一篇里,用了四个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子,从荣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个法啊。这是个别开生面的问题,是新的发现啊,但是古老的,过去也发现一点,似懂非懂,现在明白了。辨脉法里一个强,一个损,颜色、毛发、骨髓、是有具体的情况的,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再结合金匮要略里,九个方子里有四个方子是以桂枝汤加减的,来体会荣卫的重要性――治虚痨病,要以补养荣卫为基础,这就是理论的发展。内经里,讲荣卫也是很好的。。。。。。。。。,说的是很好,但是没有方子,用什么药啊。所以张仲景是理法方药,是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荣卫什么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荣卫是跟脾胃相联系的,荣卫是脾胃水谷的精气,所以是内合于脾胃的。因此第55条,“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虚,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把荣卫跟脾胃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荣卫不足了,脾胃就不足了,脾胃不足了,脾胃是主升降出入的,是代谢的总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内脏升降的问题,所以李东桓就根据这个道理,才有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补脾胃泄阴火、升清降浊啊,就是从这个方面发展来的。所以一个理论大家,有理论有实践,能够提出一个学说出来,李东桓是个大家,脾胃论、内外伤辨合论,但是突破口就是从这个来的,他是抓住了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所以才有脾胃论,在脾胃里就把升清降浊,清浊,清阳不升湿浊下降,这个时候阴火上升土胃,所谓气虚发热、脾虚发热,他这个不就是有所发展了吗。所以读书,不要看一条完了,那就没意思了,没内容了。所以要体会古人写书,是有意义的,是有思想性的,是想通过文字,把作者的学术思想,学术体系刻画出来。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写东西不容易,但是你要体会,作者的精神。这个是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是挂钩的。

   如果脾胃阴阳上下不和,而且还有一定的邪气为怪、为病,所以就会出现脾胃、上下阴阳不和,而有关格之证。这是第三个问题。所以,我们讲的这几条虽然看着是一条一条的,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而且和前面的都发展联系。如果读书学习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个书就活了。能够把古人的精神了解透了,才能把他的思想了解无遣。

    这是上次课的主要精神。下面讲新的内容。

    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当即,就是必然的。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大家要推理啊。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这一条,是论胃虚食滞的脉证,脾胃虚而饮食不化滞留于中焦的脉证。这一条也有意思,中医的术语叫虚中夹实。人的中焦的胃阳之气,是能消化饮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他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脉弱了,胃阳不足了,消化无力,这是一个情况。缓者胃气有余,就是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良,而使食气、谷气,填塞于胃,而不消化,这种情况叫缓者胃气有余。这个胃气有余跟前面说的阳气不足,是两个概念。弱者,指胃阳不足而言的。缓者,指胃有停食而言的。食填太仓,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为太仓。所以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力,使饮食在胃里填塞了,就叫食填太仓,不是胃气有余,是不消化的情况。

前面,弱者、缓者说的是病理,下面说的是症状。由于消化不及,所以噫而吞酸,噫就中唉气,吞酸就是吐酸水,消化不良的症状。食谷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胃里有食滞啊,腹气不顺不能下行,所以就出现食腐吞酸,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这个病,就叫做虚中夹实啊,主要在于虚。虚是胃气虚,实,有消化不良的问题。通过学习知道这个病,属于食填太仓,所以我们就不能专门治实证。比如,这个人,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用平胃散加交三仙、参曲、麦芽,用药泄泄,清清里面的食滞啊,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是虚中夹实,由于胃阳虚、消化不好而出现的实证,怎么可以完全用消导泻下之药呢?如果这样就是忘记了胃阳虚这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治这个病主要一个方面要温养胃气,一个方面可以加上一点消导药。就象伤寒论有,“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汤当主之。”发汗后伤了脾气了,脾虚不运了,有些痰湿邪,厚朴、半夏是消滞满的,但是里面要加人参甘草,以补脾气。所以这个病也是一样,那个是脾这个是胃。胃中夹实,有。。。。。于膈上,这个怎么办啊?单纯消导,单纯补,都是不行的,必须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这样才能达到治疗虚中夹实的效果。大家想一想,张仲景没给方子,我们能不能给出个方子?希望大家回去想想。

    这个大家看一看,荣卫、脾胃都是有联系的,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时可谈荣卫有的可谈脾胃。读书要把上下左右看成一个问题来研究。

    58条“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这条主要是论胃气虚寒之脉、证,同时涉及到少阴下焦虚寒的问题。所以这一条有点发展。脾胃病而影响到少阴了。

  这条的重点,一个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脉是趺阳,主于脾胃病。浮为胃气之虚,紧为脾之寒,就是说脾胃虚而有寒邪。表现在证候上,胃气虚,就胀满,紧为寒,寒主痛,寒邪能凝涩气血,脾胃有寒所以,肚子就绞痛,比一般疼痛严重。这个人脾胃虚寒,腹满、疼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胃气之虚和脾寒之邪相互博接了,就是脾胃气虚,而又有寒邪,因此出现了肠鸣而转,肚子响,肠胃之气转动,转即气动,肠胃之气动。气动有上有下,胃气动有上逆的,也有胃气下降的。肠呜而转动,偏于下。所以这种虚寒之邪影响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随着膈气下降。膈是在上,是阳气,肠是在下的,是阴的。所以这种虚寒之邪,不但肠鸣而使气转,气转向下来,由于中焦脾胃阳气不治,中气下陷,连着上面的膈气也下来了。那么,中焦脾胃的阳气虚还有寒邪,气又下陷,到了下焦,影响到少阴。少阴脉不出,这里有两层意思。趺阳是在脚背上的,少阴是太溪脉,那个就叫太溪。不出这两个字用的很意思,不出有脉不是绝了,但是出不来,有,但是很沉。为什么不出?因为下焦的少阴的阳气虚,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所以少阴脉不出。少阴脉不出,寒邪下溜于少阴,少阴阳气受伤,其阴肿大而虚也。这是指男性来说的,阴指前阴,这个肿大,这个虚,是阳虚有寒的。

    所以这一条,中焦有寒,寒气相博而影响于少阴,这个学来很有启发。在平脉辨证、辩证论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就发挥这一条。

  中焦的寒邪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中焦,要知道中焦之邪有个上逆和下溜。上逆,就吐逆吐诞沫,胃寒向上来。下溜,中焦之邪下陷,下利,就和脾有关系了。如果下溜影响到少阴。这个在金匮要略里有个肾着汤,这一条,实际上是治中焦寒湿的,药有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是治中焦寒湿的,但为什么叫肾着汤呢?肾是少阴,着、著,就是说中焦的寒湿,往下来了,下着于肾,所以肾就受了寒湿之邪了,因此出现了下焦寒湿、腰酸痛。肾着汤的腰疼,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滋味,似疼非疼,似酸非酸,难受得无法名状,很特殊。坐着也不好,躺着也不好。中药的药要对了,大药有大应,小药有小应。效如桴鼓。

    一年我到山西,一个妇女,带下特多,带下太多,有白风,有血风。腰酸特别难受。我就给他用了肾着汤,干姜、白术特多,两副药,就好了。不是只觉得寒凉,有的还有潮湿,阴囊阴股,往外潮湿,有这个病症特点。所以有很多的阴囊潮湿,象坐在水里一样。

    所以从此证的道理就明白了。从肾着汤来体会这一条,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寒邪由于脾虚、由于肾阳气虚,从中焦到下焦,膈气乃下,所以下焦也随之虚寒。如果说,这个是属于胃,肾着汤就属于脾。所以张仲景这几部书要融会贯通,收获就会更大一些。

这一条在说明,脾胃之病不是孤立的,可以影响肾,影响到下焦少阴脉不出,可以由中焦到下焦,影响到少阴的阳气虚衰。

    59条“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卑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荣卫之气在这条,又有新的发展。

  这一条的重点,论荣卫之病脉,和荣卫之病影响三焦失调的理论。所以荣卫不仅影响到脾胃而且影响到三焦,这里头有几个字要解释一下。逮,有两个音,一个是带,一个是的。涩者荣气不逮,不逮是不及。荣卫不能相将,将,当作共字讲、互助讲。三焦无所仰,仰字当仰仗讲。荣卫之气不能互助了,所以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恶寒数欠,欠,呵欠,欠气。三焦不归其部,归,至,到。

    现在解释一下这条的重点。头一个是寸口之脉,寸口之脉是候荣卫的,太溪之脉是候少阴的,趺阳是候脾胃的。

    寸口之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这一条不讲大家都能明白。寸口脉微而涩,反应了荣卫之行,受到了阻碍。这个阻碍,一个微一个涩,微是正气不足,涩,涩滞了,流通不得,跟虚是有关系的,所以脉微而涩。这是一个情况。是第一点。

  由于荣卫虚衰,荣卫不相将,不能互相帮助,说明荣卫之气虚衰了,成为一个整体的东西了,这就说明荣卫有病了,虚了,就会使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意在言外,三焦之气得借荣卫之气的滋养,才有力。三焦一无所仰,所以身体卑而不仁。不仁,就是身体有点不用的意思了,包括身体麻木,没有知觉,肢体的运动有了障碍,意思很广。腠理是三焦通汇圆真之处。三焦之气虚衰了,无所仰了,三焦这气不布,身体的皮肤腠理,肢体就会受到了影响,所以身体卑而不仁。

  第三个问题,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荣主血,荣气不足,血不足,所以身体病的很厉害,叫烦疼。张仲景用字有规律,凡是肢体的疼,就用疼,只要是肚子里的疼,就用痛字。所以烦疼,就是疼的很厉害。口难言,就是说话不利。这跟心有关系。心主血脉,荣气不足,血就少了,心主言,心受影响。难言还是能说,但是说话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临床上看病也有人能说话,但不流利。荣气不足,血不能荣养四肢百害,且不养心,口就难言。

    第四个问题,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卫属阳,阳气虚,不能卫外,所以恶寒,虚了,就频数打呵欠,打呵欠就是引阳外出。实际上是阳气不足的现象,

  最后又说到三焦的问题,三焦不归其部。荣卫俱虚了,三焦必受影响。如果分一分呢,三焦之气各有所治,现在三焦无所仰了,所以三焦就不归其部了,发挥他的作用。分而言之,上焦不归者,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饮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三焦的气机都有生理作用,这个生理作用可以作一个概括来讲。上焦之气是传化的作用,中焦是腐化,下焦是气化。所以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之气不归其部,在传化食物的作用就受到影响,传化不利,所以噫而想酢吞,噫就是嗳气,酢就是吞酸。上焦之气是来于中焦的,传化不利,反应了中焦消化不良的症状。中焦之气不治了,胃气腐化水谷的能力就衰退了,不能消化水谷了,腹满的症状就出现了,上中焦实际上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传化,是从上而来的叫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了,则遗溲。因为肾气不能约束膀胱了,所以就遗尿遗矢了。

  由此可见,荣卫之气不但影响脾胃,可以出现脾胃的疾患,脾胃的病又可以影响到少阴为病,而且现在,荣卫不足,还可以使三焦之气无气依赖,而有上焦不能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的症状。所以荣卫的变化,荣卫的气衰,可以使三焦不治。这是仲景学说的又一大特点。

   过去我们读难经,难经所说三焦是别使,三焦连于肾,是通肾阳之气的,肾阳之气因为三焦而流通于周身,是讲命门真火的,这方面讲的很多。到了后世的张景岳等,所谓真阴真阳论,以肾为大宝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学说,在中医里影响很大。三焦之气来源于肾气,在临床指导阵地很大,专讲大宝论肾阳的,也是内经上少阳属肾,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上联于肺,故将两脏。这是一个学说。

   对于荣卫和三焦的影响,就是张仲景,明白地提出了荣卫虚,三焦无所养,是从后天来讲荣卫与三焦的关系。但是这一支,不敌命门真火这一支。这个是比较古老的。所以能过辨脉法的学习,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从一个肾气与三焦一个学说,变成了荣卫与三焦两个学说。三焦不仅于先天有关系,与后天脾胃荣卫阴阳也是相当有关系的。

   从荣卫的开始、发展、结合于脏腑,再到三焦,张仲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层层深化,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古人读书的时候,有拍案叫绝,心花怒放。当我们看到三焦与荣卫的关系,过去是闻所未闻啊,这样来看,清朝的三焦辩证、荣卫气血辩证,是相通的,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对于经典著作是研究有术的,是有其渊源的,有其师承的。

    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理论上的空白。

    60条“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这一条论脾胃之脉以测证,然后知其顺逆之变。

  上面讲荣卫,下面就是脾胃,所以荣卫脾胃是互相吸引的。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在里,趺阳脉沉,为实,是里实,脾胃内实。数,主热,热才消谷。点明了脾胃有实热,所以才消谷善饥,这个叫顺,这是对的,是脉证相符的,没有矛盾,是应该的。但是紧者病难治。如果脾胃的脉出现了紧脉,这个紧有弦的意思,古人紧与弦有互相假借的意思。苓桂术甘汤的紧就是弦。脾胃有了病了,又出现了木脉,出现各种症候且不论,脾胃之脉出现弦脉,可以肯定是木来克土,从纵横顺逆来看,是纵,是相克之脉,是逆。脉沉而数,消谷善饥是顺,如果脾胃之病在趺阳之脉出现弦紧之脉,就是逆,是不符合病的正常的情理的。是相克之相,所以病难治。

    当医生,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预先就料到这个病就不好治。学了这个了,就是要就是论事啊。这个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脾胃病在临床上很多,脾胃病就是怕见弦紧之脉,是肝木克脾土 之相。

  这个还很有意思。比如现在肝病很多,一个人出现了脾胃病了,心下痞闷,吃东西消化不好,大便稀,但脉见弦,治的时候一方面疏肝理气,一方面补养脾胃,治的也很对头。我现在有一个病人,西医说他的脾、胰有癌变的意思,我给看了二年多了,就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大概几百副药了,以前脉弦,弦的厉害,逐渐变滑了,现在脉弦而软了,劲不是很有劲了,弦脉在变,不弦了,所以大便逐渐变好,面色发红,病就向愈了。所以邵康节说,知机其神乎?所以当医生的,一看到脉证,就要知道未来,知道怎么变,微妙在脉,不可不查。所以知道义理,来推广,就不是一脉一证的问题,而是成了准则的问题了。

    61“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荣卫不足色脉之诊。趺阳完了就寸口了。太溪候肾。寸口候五脏六腑之气,但是是脉回太渊,肺朝百脉,是以肺为本的。肺、脾、肾,各有其脉。寸口候肺,这就是仲景的脉法。如果寸口脉来微而涩,微,卫气衰,涩,荣气不足。荣卫之气不足了,有一个反应,在脉,脉微而涩,一个是在色,卫气不足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有个关系,荣主血,主里,犹树之根,卫行脉外,故似叶。荣卫是树,荣卫是相交,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没有滋养的,树就干死了。在人,则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寒栗,心寒为栗,从心里发凉。寸口属肺,这就是肺气虚寒、津液不布不足之相。上一节讲到荣卫气衰,影响到下焦的肾气虚。现在论寸口荣卫气血不足,肺气虚,阳气虚就寒栗、咳逆,气血虚,不能敷布津液,吐腥,腥,是不是有点带血意思啊。还吐涎沫。上焦虚寒,肺气虚寒。一个荣卫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三焦,也可以影响到肺气,还可以影响到肾气。

    荣卫这个理论,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不可轻视。荣卫对于三焦六腑五脏,无所不包。

    这一条同时补充了色诊,是望而知之。色脉之诊,色脉要相合。8完

今天讲第62条,文章的层次一个是讲寸口一个讲趺阳,寸口辨荣卫,趺阳辨脾胃。这就是说荣卫和脾胃是有直接关系的。也可以说,荣卫是标,脾胃是本。认为到这样的文章的章法,我们学起来,就感觉有兴趣、有意义、有启发。

    62条“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寒气微衰,四属断绝。四属者,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这一条的内容就是从趺阳部位的脾胃之脉的不足,而影响荣卫、宗气的不足。显示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

    我们讲了荣卫、脾胃讲了很多内容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脾胃跟气血、荣卫、三焦、少阴肾气、肺都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范围就更广了。脾胃虚衰,可以使荣卫虚衰,荣卫虚衰,可以使体瘦肌肤甲错,还可以使宗气虚衰,四属断绝。以反应脾胃之气的重要意义。

  卫和荣,卫是水谷精微之悍气者也,就是剽悍滑疾,行于脉外,很有劲,跑的很快。荣是水谷之精气,藏于脉中。这两个气一个在脉外一个在脉内,此二气都秉受于胃,可以说脾胃胃为荣卫之母、之源。现在,趺阳之脉脉浮而芤,实际上就是芤脉,浮大而空为芤,为亡血之脉,轻取有,往下按就中空了,边有中空方为芤。趺阳脉浮而中空,反应了脾胃之气的虚微,所以才见芤。脾胃虚微了,荣卫就无所秉受了,荣卫一衰,就不能够充养于周身,所以人见消瘦,血减而瘦。所以身体瘦与荣卫虚是有关系的。另外,荣卫不能充养于肌肉,肌肉又叫肌腠,是荣卫之气、三焦之气温煦、充养的地带。现在荣卫虚了,卫是气,荣是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能濡养,肌肤甲错。甲错,就是皮肤粗糙不泣润泽了,有角质,这是轻的,重的,就是起鳞。所以鱼鳞病当在此条里求。

   宗气,什么叫宗气呢?就是水谷之精微,上聚于胸中,以灌心脉之气,就叫宗气,在胸中两乳之间,是膻中。所以说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汇聚的地方。为什么汇聚于胸中呢?人受气于天,秉气于地,水谷就是从地上来的,受气于天,就是呼吸,就是因为呼吸所以才和水谷之气相结合,天、地之气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人所用。所以水谷之气上聚于胸中。现在脾胃气衰,脾胃之气不足,聚于心中之气就不足了,所以宗气就衰微了。

   宗气不足,问题就多了。最明显的,因为脾胃主于四肢,脾胃之所以主于四肢,要借赖于宗气,宗气衰了,那四肢就无所主了。为什么脾主四肢?不要简单地单方面来考虑,要辩证。因为四肢是个劳动的器官,人的活动全在四肢,劳动就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之气支持他。所以脾胃之气支持他,所以人才能劳动。一般则这么讲。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反过来说,脾胃为仓禀之官,既然是管饮食的,就有代谢的作用,精者为人所用,糟粕排出体外,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脾胃的代谢,对于水谷的消化吸收,也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才能消化,才能吸收,很好地完成新陈代谢。讲脾胃主四肢,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所以现在提倡运动,就能多吃饭,脾胃就好。脾主四肢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四肢帮助脾消化。肝藏血,肝是藏血的,但是血又是能养肝,如果不能养肝,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要讲单方面,要讲辩证的。

    宗气虚了,宗气是推动血脉、推动心脏,灌心脉嘛,宗气虚衰了,脾胃之气就虚了,脾胃气虚,就不能灌四肢,四肢之气无所秉了,四属断绝,这个人就懈怠了,无力了,严重的手脚发凉。

  通过这一条,把脾胃之气、荣卫之气、宗气三者拉在一起了,反应了三者的关系。在临床,从辩证诊治、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支持、启发。比如心脏病,心悸、早博,这些病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治?这些年,我总结出一条,就是吃人参。人参为什么管用?人参这个药,就是能补脾胃之气、补宗气,就能使宗气灌心脉。补中益气汤,就是用人参补心脉。这就反应出来,脾胃之气、荣卫、宗气的关系,联系性。所以张仲景在调和荣卫的桂枝汤里阳光三叠:一个是加人参,一个是加附子,一个去甘草加黄芪叫黄芪五物汤。很意思。很符合这一条的精神。

    63条,“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日血崩。”

这条更有意思了。这一条也论荣卫的,荣卫和三焦、血崩之间的关系。

    这一条里要明白方法。因为汉朝有很多倒装句。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这是主笔。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这个是宾笔。宾笔是陪衬主笔的重要性的。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是点睛的笔法。这三种笔法明白了,其他的就好解释了。

  寸口这脉是讲荣卫的,趺阳之脉是讲脾胃的。张仲景先以寸口论胃所之虚,所以叫微者胃气之疏,微是轻微了,脉无力了,三部无力按之怯小,似有似无,微是卫气疏了,疏是稀疏,不厚了不密了,卫者卫外而卫固也,是保护体表、肌腠的,气应该比较密,很密致地,才能主表。现在脉微了,说明卫气不足了,卫气就疏了,就不是很密致,不足了。疏者其肤空。这是主笔。

    再说宾笔,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如果属于胃气实,脾胃不虚,脉就不微,而见缓,这个和疏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宾笔,来陪衬主笔的,是对比的。来突出胃气疏。这样来看,脾胃对于荣卫是很重要的。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卫是来于脾胃的水谷的。既然胃气疏了,脾胃之气就不足了,意在言外。荣盛则其肤必空,三焦绝经,名日血崩。这里的荣盛,不是指荣气实讲,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荣盛,指的荣气有病了,而使荣卫不和,荣卫气血阴阳本是相将而行,互助的。现在荣卫不和,必有原因啊,如果是荣里有邪了,而使荣卫不各,荣有病不能支援卫气,则其卫气必空疏,就不致密,不能固体表了。荣卫不相将,卫气空疏了,必然使三焦不为所养,不归其部,三焦绝经,三焦有三焦经。这绝,在这里应该当“行而无资日乏,居而无资日绝”讲。为什么呢?行而无资,但家里有钱,只是暂时的手头不宽裕了,但是在家里没有钱,就是真没钱。这里三焦绝经,认为三焦之气与荣卫的关系的问题。三焦的资,能够营养的能量等,是来源于荣卫的,所以三焦也就绝乏了,就象居而无资了。绝经,就是三焦经的气也绝了,这个样子,荣卫之气虚,三焦之气虚,同时荣中有邪,将会有血崩之变。

    血崩之变是发于前还是发于后?是在三焦绝经前发生的,还是在后发生的?我认为两个都有可能,即可见前又可见后。发于前,必然有荣不和,三焦不利;血崩了,也可见荣卫不和,三焦不利。

    64条,“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博,则为短气。”

  这一条,是论脾胃虚寒之变,而变为短气。这里头,应取其义,而不记其形。什么道理呢?趺阳脉微而紧,脉微而紧不能同见,这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所以就不要取其形了。所以成无已很有头脑的,他的注解是“中虚气缓,气之短也”。避实就虚,而不提微紧。因为不好提。

   紧则为寒,是说脾胃中洲而有寒,微则为虚,还是说中焦气虚。虚者脾胃正气虚,寒则为有寒邪,虚寒相博,则这个人宗气不足,出现短气。这是两太阴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脾胃虚寒,肺就虚寒。不但是气短,下利啊、不欲饮食,也可以出现的。这个是说明,中焦脾胃虚寒的病理的变化。

    所以趺阳脉微而紧,虚寒可同见,但脉 不会同见。

    65“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这个是少阴阴阳两虚的脉证。少阴脉,一般是说太溪脉。伤寒教研室过去有个陈老,陈慎吾。寸关尺,关代趺阳,尺代太溪。但是按照平脉法,太溪主少阴。

  少阴脉阴阳两虚,见一不足之脉 了,一个是弱,一个是涩。沉而力叫弱,来利不利叫涩,往来难短且散。弱者,主阴虚,不能配阳,阴不敌阳,微微地有点发烦,阴气虚不能配阳,阳动故微烦。涩者,是阴阳气虚而气涩,阴阳都虚,脉道不利,所以可以出现厥逆,手脚发凉,阳气不达于四肢。

    66“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这一条是论脾气不得升降的脉证。

  趺阳脉,属于脾胃,脉不出,脉很沉微,但不是绝了,还是脉 的。为什么脉不出呢?因为脾气衰微,脾气虚了,脾气就不能升清降浊,不能上下。脾能上下,所以才能新陈代谢,才能运化水谷,才能把水谷之精气布达于周身。现在脾气已经很不足了,所以就不能生荣卫了。这个样子,身冷肤硬。脾气不能升降,荣卫无所秉,荣卫之气血,不能温煦周身,温养肤腠。

    总而言之,有的由荣卫虚衰推论到脾胃的虚衰,也有从脾胃论到荣卫虚衰,来发挥在临床上,要分清是由荣卫引起的脾胃还是脾胃引起的荣卫不和,值得注意。

    67“少阴脉 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 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这一条,论少阴脉,少阴脉 不至了,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

尸厥不是行尸。古代里学有这要样的名称。

  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   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入,不动了,但是有生命的。但是到春天,一打雷,就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

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的,才是封藏之本。

  现在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促迫,形容跑的太快,很疾,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所以周身被阴寒笼罩,所以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的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地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

   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就会使人推动知觉,什么丧失神识。这个属于阳气虚而阴气盛,阳气被逼而上至胸膈,使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上行而极,阳气退下,下至阴股,又因阴股之地阴盛,阳与阴博,想回回不去,与阴相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

    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险。应当急救,不急救,这个人就可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有治法,只有这条,有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

    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木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刺期门,是肝的木穴,肝主血,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

    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的,在其序里有说过。

    所以古代医学,有急救之法,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形成了,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医学就怕失传,不传也叫绝。所以反过来说,中医没有急救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这些条,51、69条只有这一个治法,虽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按照平脉辨脉是没有的,    但这条是急救的。所以当医生还得会针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第二,是真得讲脏腑经络,现在人都说什么六经非经论,什么太阳不是太阳,那是错的,不是搞中医的。太阳经就是能解表。

    所以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实际上,还是在中国的中医。所以大家得努力。不努力就被人超过了。

    66条“寸口脉微,迟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这条以尺寸的阴阳之脉来辨阴阳存亡之法。寸脉与尺脉相比较。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衰,阳不摄阴,所以就多汗,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汗。这样子就知道了,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断绝 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个样子,就是纯阴而无阳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思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

   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67条“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一条的主要意思,是讲平脉辩证。第二个意思是脾胃虚寒之证。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觉。郁冒,就是昏冒,头目昏冒。证状来说,就是头目昏冒,失去知觉。

    诸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发语词,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当作大凡,凡是。一般当成发语词,医宗金鉴就当成凡是。

  寸口诸微,主阳气虚,微者薄也,为亡阳,当丢失阳气讲。诸软脉,濡软无力,为亡血的脉相。诸弱,弱脉,血虚,是沉而无力,是阴虚,阴血虚,阳气易动,容易发热,是阴虚发热。诸紧,紧有三个病,一个是讲寒,因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实,凡是寒邪为病,都见紧脉。诸乘寒者,则为厥。要是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加,寒邪加于人的阳气,而使手中厥冷。脉微细,在手中厥冷,是阳气虚,阳虚不达于四肢。脉紧,手足厥冷这个叫诸乘寒者,寒邪太盛伤阳。所以伤寒论里少阴病篇脉微、脉紧都可以出现手中厥冷,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伤了阳气了,阳气受伤,气血都受寒,外边手足厥冷了,阳气和气血虚,不能行于上,达于四肢,如果不能上升于头目,而郁冒,甚则不仁,失去知觉。这个都说明寒邪的势力太强盛。这是一个层次。

   下面就谈脾胃了。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无谷气而致。

    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所讲的,亡阳、亡血、伤了阳气了,这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所以荣卫、气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认为荣卫气血脾胃,说的已经到家了,比其他 的其余要入木三分。所以我们把这么的知识,学到手中,体会太阳病篇第十二条桂枝汤,何云魁说,滋阴和阳,为众方这魁。作为第一张方了放在前,意义很深。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这十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辟如雄黄外包白丝。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胃气就好。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69“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

    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

    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

    平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医的特点必需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没法看了。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 来有快、有慢,脉去有快、有慢。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古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一是脉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这个是做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荣卫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荣卫、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荣卫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所以有三个关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讲新的内容。现在讲伤寒例。

  为什么第一要讲脉呢?因为脉是指导辩证的,脉是诊法。诊法是手段,通过诊法达到辩证。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讲脉法。今天讲伤寒例,这就涉及到伤寒杂病论的实质的问题。伤寒,从伤寒例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狭义的,冬天,十、十一、十二月,寒气伤人,为正气伤寒,二包括了广义的伤寒,凡是外感、疾性发热病都叫伤寒。同时,这本书,是强调伏邪的。有即发的,不即发的。即发的,是伤寒,不即发的,适时而发。伏邪的病,也是由伤寒而来的,也属于伤寒之内,是广义的伤寒。总而言之,伤寒例的伤寒是广泛的,有正令伤寒,也有疾行热病在内,是一个综合的论述。

    为什么叫伤寒例呢?例,是准则的意思,是模仿学习的准则。学伤寒,研究伤寒,要以这部份内容作为准则。所以叫伤寒例。

这一篇是讲外感病,就跟天之六气,四时、五行要发生联系。外感病,就有风寒暑湿燥火,春夏秋冬,就有跟自然界的气候有关。

第一条,“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为四时正气之序也。”

  这一条论四时的正气,正常的气候,阴阳大论是一本书,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里提到这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续了素部、难经、阴阳大论。所以这条是引文。现在有的人说,这本书不是张仲景的,是王叔和的。王叔和是整理的但不代表是他的著作。现在有人不太重视伤寒例是不正常的。

    春天的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就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热,既不冷也不热。在于温在于和。春气温和是正令。夏天的气候暑热,热和温就不同了,秋天的气候是清凉的,冬天的气候冰冽,很寒冷了。以上说的,是四时正常气候的顺序。

    这里头有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看成无已的注: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者也。秋冬为阴,秋凉冬寒者,阴之动始于秋而盛 于冬者也。是符合阴阳的规律的。

第二个理论是以五行学说来说:春天属木,木之气为风,故温和,木生火,所以天就热了,到了夏天,夏天的火热,故生土,土为长夏故为湿气了,土 能生金,所以金之气就清凉,金生水,冬天为寒水之令,故冬冷。这是按五行来解释的。

    总而言之,四季的节气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有范围的,是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疆域,才有这样的四季。拿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了。有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热带,一年总热。所以这个书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不是全世界都适合的。

    先说四时的正气。

2.“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这一条论伤寒,人为什么得伤寒的原因,和预防之法。

    先讲预防,是积极的,治疗那是第二位的。伤寒,是为寒邪所伤,因为冬气冰冽,寒冷。

现在的节气有点变化了,我是东北的营口人,我小的时候,营口的冷,比如老年人,到冬天,眼眉胡须都是白霜的,小便的时候,边撒边冻,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太冷了。所以地气有点南移,不是很好。

  因为寒是肃杀之气,所以万类深藏。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生物,都深藏,以躲避严寒。所以懂得养生的人适应冬天的深藏,就需要谨避严寒,人的居室也要固密,不能让寒气进来,这样人身的阳气才不能受寒邪所伤。四气调神大论日:严冬,勿扰乎阳,是养藏之道,要叫人的阴精阳气收藏,所以到了春天才能长。冬之藏,不仅防伤寒,还能防温。冬不阴藏,甚至阴精虚了,已经化了热了,到了春天一感冒就化了热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样就不伤于寒。这是预防之法。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此为正令伤寒,太阳病篇,这一般都为麻黄汤证。过去,这些书都不好讲,一讲就上纲上线了,四气调神大论也不能讲。这个是从医学上讲的这个理,医学有医学的范围。

3.“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如果人伤于四时之气,春风夏暑秋湿冬寒,都能让人生病。这就是说,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就不是独儿伤寒一种。为什么要把伤寒提得这么重要呢?就是因为,伤寒为害,因为它的特点是最为杀厉之气,最为肃杀、猛烈,就象箭一样,力量很强。

    从这三条来看,读者体会张仲景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四时有四时之气;二在四时之病当中,伤寒为最重,所以要防寒;三,因为四时之气都能为病,但是伤寒的邪气最为杀厉。

4.“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者。”

    这一条是论即病与不即病的差别。即病为伤寒,不即病的是伏邪,叫温病。是不是都中而即病?虽然伤了寒了,但不当时发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中医的伏邪,伏邪潜伏下来,到了春天就变成温病,至夏就变成暑病。

    春天阳气上升伏邪发作,故变成温病了。这个病与即病伤寒就不同了,这个病以热相为主。春天也没发病,到了夏天,伏邪出来了,就变成暑病。

  温病与暑病,有时间的鉴别,也有程度不同,暑病的热会很盛,比春温要严重。所以伤寒例指出了伏邪为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讲伤寒;二是伏邪为病,其发作一般有两个原因,其一阳气宣发,伏邪化热,病就反应出来了;其二,有诱因,比如春天又受风邪,病就发了,新邪引动伏邪,病就出来了。

    伏邪为病,张仲景说是伤寒,还有吴又可的温疫论。把这个道理明白了,热论:今夫热病者,皆夫伤寒之类也。现在学了伤寒例了,就明白了,温病、暑病其来路都是伤寒。

5.“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行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我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外感病,有三种,一是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i> 本帖最后由 小生偏凉 于 2007-9-19 09:22 编辑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建议加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2 00:52 , Processed in 0.0947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