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近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尽管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7.6%的女大学生愿意选择“潜力股”结婚对象,但人们似乎对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这一结果更感兴趣。于是,质疑、指责者不在少数,同情、鼓励者也有不少。59.2%,能说明什么?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婚恋观?
“愿嫁”也无奈
女大学生不忙求职忙征婚,近六成女生愿嫁“富二代”,这不是逃避现实,拿青春赌明天,亵渎自己的幸福?
客观地讲,“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确实对女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社会提醒女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既“做得好”又“嫁得好”,达到事业家庭双丰收,对女大学生具有励志意义。但是换个角度看,在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面前,大学生希望嫁“富二代”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现实利益诉求。
现代社会,谁不愿意自立自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显身手?谁愿意寄人篱下,以嫁“富二代”傍大款的形式来诠释上大学的价值?我相信,每位女生都希望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幸福与前途开玩笑。但是就业岗位僧多粥少,大学生调低就业期望值,不断尝试,无可指责。
面对近六成女生愿嫁“富二代”的调查结果,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反思人生定位,打破功利思维,学会自立自强;政府、社会、学校要引导她们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和婚姻观;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抛弃对或错的观念,把愿嫁“富二代”理解为个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对此予以宽容。
伪问题与真事实
最近几年,“富二代”一词有被标签化倾向。在一些人眼里,一提“富二代”,似乎就等同于“纨绔子弟”和“豪放小姐”。实际上,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绝大多数的“富二代”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个样子。相反,他们大多数是为人谦虚低调,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不要把“富二代”等同于一个贬义词。
其实,“富二代”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还没有严格的标准与定义,更不用说社会共识了。几十年前,我们讲“富”,是以“万元户”为标志的。有专家测算,按照人均货币收入或者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来看,30年前的1万元,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近30万元。如果以此为标准确立的“富二代”,则没有任何的社会学意义,不具有研究价值。那么,究竟父母拥有多少财富的子女才算得上“富二代”?100万,还是1000万,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没有标准,就没有归类对象。就如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女大学生眼中的“富二代”,有不同的标准,59.2%这个数字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虽然愿嫁“富二代”是个伪问题,但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婚恋观务实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婚恋观走出柏拉图精神之恋,走出“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想象之恋,不仅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然而,“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少数女性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傍大款”、“当二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潮也有抬头的趋势。这种社会影响渗透到校园,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岗位竞争激烈,社会向上流动通道不畅等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出现了所谓的“毕婚族”、“急婚族”,以及有了“嫁富二代”、“少奋斗几十年”的想法。
女大学生希望嫁得好,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不是嫁“富”就等于“嫁得好”,则是可以商榷、引导的。我们不鼓励女大学生都嫁“富”,但也不希望女大学都嫁“穷”。如何让嫁“富”与嫁“穷”自然融合呢?除了学校的婚恋观教育之外,改革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畅通社会流动通道,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之策。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