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1|回复: 2

血管保护——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7: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外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它们针对的分别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对血管本身却未予以充分关注。他称,在脑保护中应该关注脑血管自身的问题,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 “出路”上找出路。他指出,微血管保护是脉络—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体现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采用通心络治疗正是以微血管保护为切入点,以其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级联反应干预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以下刊登的是吴以岭教授在超微粉技术应用于现代特色中药成果发布会上的报告摘编。



   



      在整个中药发展过程中,我们把中药自身的创新与现代制药工业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如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通心络超微粉剂型,就是成功的尝试。



    脑梗死治疗策略



      目前,世界医学范围内,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其针对的靶点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人们对血管本身却并未予以充分关注。



      1. 溶栓治疗的现状



      治疗时间窗的制约 脑梗死血管闭塞,中心区域供血停止6分钟就会出现神经细胞死亡,而周边缺血区域 (半暗带)若脑缺血在6小时以内血流再通尚可恢复功能,避免细胞死亡。



      治疗成功率过低 在美国社区医院,对脑梗死发生6小时内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功率为1.6%~2.7%,在美国医学院教学医院或卒中中心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为4.1%~6.3%。



      出血并发症 对全球18个临床试验中5727例患者的资料汇总分析显示,6小时内溶栓治疗合并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2.5%,溶栓治疗使出血危险增加了3倍以上。



      难以惠及大多数 90%以上的患者没有从这种治疗研究中获益的机会。



      以上提示,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制约,使患者接受治疗的成功率过低,加之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增加等因素,因此脑血管病脑梗塞后溶栓治疗的前景值得考虑。



<img width="200" height="120"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06/b090102.jpg" border="0" alt="" />      2. 神经保护治疗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在神经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有大量神经保护药物问世,并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论,但在临床研究中目前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能使患者切实获益的、公认的综合性神经保护药物很少。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起始点、出发点找出路,即从“出路”上找出路。



      3. 血管保护——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



      我们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保护治疗的新靶点进行了探索。血管保护体现络病理论中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通络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必然要保持血管通畅,既对血液有效(溶栓、抗凝、降纤),也对脑组织有效(神经保护)。血管保护是脉络—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络脉的生理功能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腹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我们借鉴古人的研究理念,将经脉分为气络和脉络两大部分。气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它们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



      1. 脑之脉络——脑血管



      脑的脉络与脑血管的概念是一致的,与西医学之血管,包括大、中、小血管及微循环是同一组织。由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脉与脉络比西医血管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 脑之气络——中枢神经



      脑的气络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古人关于人类脑的原始形成过程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形成脑髓,又形成四肢、器官的过程描述基本一致。



      3. 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



      精、气、神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古人称大脑为髓之海。精能化为气(真气),气能化为神。神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运动总的外在表现。中医真气的功能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功能。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是说,只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以保持大脑足够的血供,才能使精神神经维持正常功能。这就把心脏血供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了。



       4. 气络——外周神经



      古人已经发现“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 “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气络包括了从脑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到全身包括内脏、四肢直至肌肤。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脑梗死



    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



     我们与国内专家杨跃进、吴伟康、吴宗贵、曾定尹等教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进行了络病理论及其在防治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1. 脑络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存在着脑络气滞,即指神经体液调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脑之脉络瘀阻/脑动脉硬化或脑之脉络绌急/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络瘀塞/脑梗死(图1)。我们由此提出血管保护的概念。



      2. 脑血管保护体现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



      我们把古代历来医家所用的处方药物按功能重新进行了分类,对络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症候群和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其处方如何加减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研究,从而建立起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图2,见12月13日B5版),它涵盖了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



      3. 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络脉系统越接近发挥生理作用的末端,越属于微观领域。宏观的高度综合虽然是中医的优势,但微观分析不足、定量不足是中医理论的薄弱环节。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了四诊的延伸。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微观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络病理论按照这样的思路,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从而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创新发展中医络病证治。



     4.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是依据络病学说将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有机组合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集中应用络虚通补药、虫类化瘀通络药、虫类搜风通络药和辛味通络药组方,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采用通心络进行通络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涵盖了对血络和气络的保护。通心络组方中的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的作用为通血络,即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包括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人参、降香、乳香、冰片用于通气络,即对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从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缩小梗死面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在整个中药发展过程中,我们把中药自身的创新与现代制药工业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如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通心络超微粉剂型,就是成功的尝试。



    脑梗死治疗策略



      目前,世界医学范围内,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其针对的靶点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人们对血管本身却并未予以充分关注。



      1. 溶栓治疗的现状



      治疗时间窗的制约 脑梗死血管闭塞,中心区域供血停止6分钟就会出现神经细胞死亡,而周边缺血区域 (半暗带)若脑缺血在6小时以内血流再通尚可恢复功能,避免细胞死亡。



      治疗成功率过低 在美国社区医院,对脑梗死发生6小时内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功率为1.6%~2.7%,在美国医学院教学医院或卒中中心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为4.1%~6.3%。



      出血并发症 对全球18个临床试验中5727例患者的资料汇总分析显示,6小时内溶栓治疗合并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2.5%,溶栓治疗使出血危险增加了3倍以上。



      难以惠及大多数 90%以上的患者没有从这种治疗研究中获益的机会。



      以上提示,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制约,使患者接受治疗的成功率过低,加之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增加等因素,因此脑血管病脑梗塞后溶栓治疗的前景值得考虑。



<img width="200" height="120"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06/b090102.jpg" border="0" alt="" />      2. 神经保护治疗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在神经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有大量神经保护药物问世,并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论,但在临床研究中目前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能使患者切实获益的、公认的综合性神经保护药物很少。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起始点、出发点找出路,即从“出路”上找出路。



      3. 血管保护——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



      我们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保护治疗的新靶点进行了探索。血管保护体现络病理论中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通络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必然要保持血管通畅,既对血液有效(溶栓、抗凝、降纤),也对脑组织有效(神经保护)。血管保护是脉络—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络脉的生理功能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腹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我们借鉴古人的研究理念,将经脉分为气络和脉络两大部分。气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它们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



      1. 脑之脉络——脑血管



      脑的脉络与脑血管的概念是一致的,与西医学之血管,包括大、中、小血管及微循环是同一组织。由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脉与脉络比西医血管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 脑之气络——中枢神经



      脑的气络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古人关于人类脑的原始形成过程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形成脑髓,又形成四肢、器官的过程描述基本一致。



      3. 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



      精、气、神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古人称大脑为髓之海。精能化为气(真气),气能化为神。神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运动总的外在表现。中医真气的功能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功能。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是说,只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以保持大脑足够的血供,才能使精神神经维持正常功能。这就把心脏血供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了。



       4. 气络——外周神经



      古人已经发现“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 “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气络包括了从脑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到全身包括内脏、四肢直至肌肤。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脑梗死



    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



     我们与国内专家杨跃进、吴伟康、吴宗贵、曾定尹等教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进行了络病理论及其在防治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1. 脑络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存在着脑络气滞,即指神经体液调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脑之脉络瘀阻/脑动脉硬化或脑之脉络绌急/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络瘀塞/脑梗死(图1)。我们由此提出血管保护的概念。



      2. 脑血管保护体现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



      我们把古代历来医家所用的处方药物按功能重新进行了分类,对络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症候群和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其处方如何加减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研究,从而建立起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图2,见12月13日B5版),它涵盖了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



      3. 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络脉系统越接近发挥生理作用的末端,越属于微观领域。宏观的高度综合虽然是中医的优势,但微观分析不足、定量不足是中医理论的薄弱环节。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了四诊的延伸。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微观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络病理论按照这样的思路,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从而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创新发展中医络病证治。



     4.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是依据络病学说将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有机组合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集中应用络虚通补药、虫类化瘀通络药、虫类搜风通络药和辛味通络药组方,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采用通心络进行通络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涵盖了对血络和气络的保护。通心络组方中的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的作用为通血络,即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包括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人参、降香、乳香、冰片用于通气络,即对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从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缩小梗死面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7: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心络胶囊从微血管水平发挥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并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图3)。



    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



      血管保护包括治未病和治已病。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前者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减少压力,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后者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痉挛、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等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治已病是指对已经发生脑梗死后的治疗,即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一、 治未病



      既病防变是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策略。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于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吴伟康教授等对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60分钟时通心络明显提高小鼠缺血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及e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血浆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提示通心络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 减少血管事件



      高传玉等对接受和未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1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通心络加西药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无症状生存率明显提高(90.6%比65.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再住院率(0对9.3%和3.1%对9.3%)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lt;0.05)。提示,通心络显著加强了PCI术后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降低了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了患者长期预后。



      3. 预防PCI后再狭窄



      姚福梅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加西药联合治疗组晚期内径丢失[(0.52±0.23) mm对(0.79±0.45) mm]、管腔面积净获得[(2.71±1.06) mm2对(1.74±1.11) mm2]及再狭窄发生率[19.2%对29.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表明通心络可有效预防PCI术后再狭窄。



      4. 稳定易损斑块



      杨期东等对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加西药组①治疗6个月后,软斑块消退(22%对10%)、软斑块转为硬斑块(36%对19%)、软斑块体积缩小(57.45 mm3对87.68 mm3)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lt;0.01);② 治疗至1年时,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11%)显著低于西药常规治疗组(28%),组间差异显著(P﹤0.01)。这提示,通心络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二、 治已病



      脑缺血治疗的最大课题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



      1.血管保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



      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是抑制神经级联反应损伤的基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图4),其治疗目的是保证缺血时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为脑组织保护提供条件。通心络通过承制调平作用,促进机体的自适应、自调节和自修复,发挥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缩小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治疗脑梗死的系统效应。



      2. 通心络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



      保护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 在对脑保护中我们应该关注脑血管自身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通心络对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脑缺血微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共纳入200只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其中假手术组只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分离及生理盐水灌胃,其余4组制备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腹腔注射MK-801,另外两组分别给予1.0 g/(kg.d)和0.5 g/(kg.d)通心络原粉水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6、12、24、48、72 小时,我们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动物皮质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检测缺血脑皮质毛细血管通透性,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脑皮质Ⅷ因子和脑微血管周围白介素(IL)-6、IL-1β细胞因子表达。



      结果显示,电镜铅铀双染色观察,治疗组缺血后脑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均有显著改善(图5,见12月20日 B9版)。假手术组微血管横切面呈椭圆形,内皮细胞扁平、表面平滑、管腔较宽、基底膜完整、细胞器丰富、结构清晰。模型组微血管管腔变形狭窄,基膜不完整,微绒毛数量明显减少,内皮细胞质中线粒体高度空泡化、水肿,膜大部分溶解消失,管周高度水肿。通心络大剂量组毛细血管管周轻度水肿,管腔无狭窄,基膜完整无损,内皮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通心络小剂量组毛细血管管周中度水肿,腔面微绒毛数量减少,线粒体轻度肿胀,部分嵴溶解消失,粗面内质网轻度脱颗粒。MK-801组毛细血管管腔面微绒毛数量减少,线粒体部分和大部分嵴及膜溶解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以上提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大剂量改善最为明显。



      提高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 我们采用MTT方法检测缺氧条件下实验大鼠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上,经通心络预先孵育的内皮细胞置于缺氧条件下可提高其存活能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 P&lt;0.01),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gt;0.05)。




    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



      血管保护包括治未病和治已病。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前者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减少压力,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后者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痉挛、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等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治已病是指对已经发生脑梗死后的治疗,即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一、 治未病



      既病防变是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策略。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于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吴伟康教授等对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60分钟时通心络明显提高小鼠缺血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及e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血浆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提示通心络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 减少血管事件



      高传玉等对接受和未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1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通心络加西药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无症状生存率明显提高(90.6%比65.6%),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绞痛再住院率(0对9.3%和3.1%对9.3%)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lt;0.05)。提示,通心络显著加强了PCI术后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降低了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了患者长期预后。



      3. 预防PCI后再狭窄



      姚福梅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加西药联合治疗组晚期内径丢失[(0.52±0.23) mm对(0.79±0.45) mm]、管腔面积净获得[(2.71±1.06) mm2对(1.74±1.11) mm2]及再狭窄发生率[19.2%对29.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表明通心络可有效预防PCI术后再狭窄。



      4. 稳定易损斑块



      杨期东等对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加西药组①治疗6个月后,软斑块消退(22%对10%)、软斑块转为硬斑块(36%对19%)、软斑块体积缩小(57.45 mm3对87.68 mm3)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lt;0.01);② 治疗至1年时,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11%)显著低于西药常规治疗组(28%),组间差异显著(P﹤0.01)。这提示,通心络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二、 治已病



      脑缺血治疗的最大课题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梗死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



      1.血管保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



      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是抑制神经级联反应损伤的基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图4),其治疗目的是保证缺血时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为脑组织保护提供条件。通心络通过承制调平作用,促进机体的自适应、自调节和自修复,发挥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缩小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治疗脑梗死的系统效应。



      2. 通心络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



      保护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 在对脑保护中我们应该关注脑血管自身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通心络对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脑缺血微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共纳入200只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为5组。其中假手术组只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分离及生理盐水灌胃,其余4组制备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腹腔注射MK-801,另外两组分别给予1.0 g/(kg.d)和0.5 g/(kg.d)通心络原粉水溶液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6、12、24、48、72 小时,我们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动物皮质微血管的超微结构改变、检测缺血脑皮质毛细血管通透性,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脑皮质Ⅷ因子和脑微血管周围白介素(IL)-6、IL-1β细胞因子表达。



      结果显示,电镜铅铀双染色观察,治疗组缺血后脑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均有显著改善(图5,见12月20日 B9版)。假手术组微血管横切面呈椭圆形,内皮细胞扁平、表面平滑、管腔较宽、基底膜完整、细胞器丰富、结构清晰。模型组微血管管腔变形狭窄,基膜不完整,微绒毛数量明显减少,内皮细胞质中线粒体高度空泡化、水肿,膜大部分溶解消失,管周高度水肿。通心络大剂量组毛细血管管周轻度水肿,管腔无狭窄,基膜完整无损,内皮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通心络小剂量组毛细血管管周中度水肿,腔面微绒毛数量减少,线粒体轻度肿胀,部分嵴溶解消失,粗面内质网轻度脱颗粒。MK-801组毛细血管管腔面微绒毛数量减少,线粒体部分和大部分嵴及膜溶解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以上提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大剂量改善最为明显。



      提高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 我们采用MTT方法检测缺氧条件下实验大鼠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上,经通心络预先孵育的内皮细胞置于缺氧条件下可提高其存活能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 P&lt;0.01),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gt;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7: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降低缺血皮层微血管周围IL - 1β表达 白介素-1β(IL-1β)是促炎症因子,IL-6是抗炎症因子,它们均参与了脑缺血后内皮细胞炎症损伤的病理过程。我们对大鼠的实验研究显示,在缺血后各时间点,模型组脑皮质微血管周围IL-6及IL-1β表达升高(P&lt;0.01),分别于缺血后24小时和12 小时达高峰。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各治疗组IL-6表达明显升高(P&lt;0.01),而IL-1β表达明显降低(P&lt;0.01),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最为明显(P&lt;0.01)。这提示,通心络可显著抑制IL-1β、促进IL-6的表达,从而发挥脑缺血后的抗炎作用,防止微血管闭塞。以上结果说明,通心络胶囊具有防治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脑缺血微血管损伤的作用。



      升高血管内皮钙黏素表达 钙黏素(Ve-cadherin)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介导钙离子依赖的同型细胞间粘附,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段炼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内皮钙黏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lt;0.05)。这提示,通心络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



      抑制基质降解MMP-9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是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的重要标志物。刘冉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再灌注24小时和5天时,通心络均可显著降低缺血区降解系统MMP-9表达(P&lt;0.05)。这提示,通心络可防止血脑屏障缺血性损坏。



      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 我们对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大剂量组在脑缺血12 小时伊文蓝含量显著降低 (P&lt;0.01),在24 小时后通心络小剂量组、MK-801组伊文蓝含量降低明显(P&lt;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大、小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脑内伊文蓝含量,降低脑含水量(P&lt;0.01或P&lt;0.05),且通心络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和MK-801组(P&lt;0.01,P&lt;0.05)。



<img width="200" height="100"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20/b090102.gif" border="0" alt="" />      3. 通心络减少再灌注损伤



      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和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再灌注治疗时代国际医学界的难题和研究热点。当脑梗死发生时,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大脑中动脉自然再通可引起过度再灌注,而接受溶栓治疗者血管再通可达到部分有效再灌注。但由于存在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自身调节衰竭,而可能发生瀑布式神经损伤级联反应,造成再灌注损伤。通心络干预就是通过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从而达到减少脑组织损伤,防止脑出血,建立有效侧支循环的目的。



       减小AMI晚期再灌注无复流面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等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干预后,猪急性心梗再灌注模型无复流区面积,从对照组的70%~80%下降至25%~30%,超微粉碎通心络组下降至20%。超微粉通心络大剂量组[2.4 g生药/(kg·d)]、中剂量组[1.2 g生药/(kg·d)]、小剂量组[0.6 g生药/(kg·d)]和原工艺组[2.4 g生药/(kg·d)]与模型组比较,均可明显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和脑梗死范围(P&lt;0.05,P&lt;0.01),超微粉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原工艺组(P&lt;0.05)。



      减少AMI缺血再灌注脱落CEC计数和心肌灶性出血 杨跃进教授的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脱落内皮细胞(CEC)计数[(5.83±3.82)个/ 0.9 μl]和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12.5%(4/32例)]显著减少(P&lt;0.01);通心络组显著低于卡维地洛、缬沙坦、抵克力得 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2.74±4.27)个/ 0.9 μl、(10.73±3.63)个/ 0.9 μl、(21.48±12.48)个/ 0.9 μl和43.5%(14/32例)、25%(8/32例)、68.75%(22/32例),(P&lt;0.05,P&lt;0.01)]。



      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S100B蛋白血清水平 S100B蛋白是一种反映血脑屏障开放与否的神经生化指标。正常情况下,S100B蛋白不通过血脑屏障,而当脑组织受损时,它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常被用以反映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吴松笛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同期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可显著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0.5、2、6、12、24、48 小时各时间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在缺血再灌注48小时时,通心络治疗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同期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img width="200" height="71"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20/b090103.jpg" border="0" alt="" />      4. 通心络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脑缺血时局部脑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异常,这时脑循环血流代偿性低灌注造成神经功能改变。当血流减少超过脑代谢储备力时可发生不可逆性脑损伤——脑梗死。持续血供不足,机体可代偿性建立侧支循环。通心络干预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代偿性延缓局部脑血流的下降速度,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缺血半暗带,以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5. 通心络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为伟等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直观发现(图6),通心络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核素显像有明显改善,ROI区域平均放射性计数在患、健侧均有显著差异(P&lt;0.05),说明局部脑血流有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有显著改善。



      6. 通心络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



      通心络组在血管闭塞24 小时,内皮细胞(EC)开始增殖,72 小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同时随着半暗区毛细血管的新生,部分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保留。这提示,通心络干预可促进脑缺血区治疗性血管新生,可保护缺血区半暗带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从而为脑梗死再血管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增加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数目 通过检测脑皮质Ⅷ因子表达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微血管的数量。我们于大鼠脑缺血后24 小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Ⅷ因子表达水平(图7)。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皮质中Ⅷ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这提示其微血管数量急剧减少,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lt;0.01);通心络各治疗组于各时间点皮质中Ⅷ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lt;0.01),提示通心络治疗组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lt;0.01),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多于小剂量组和MK-801组(P&lt;0.01,P&lt;0.05)。这说明通心络可明显增加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数目。



      通心络明显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 第二军医大学吴宗贵教授等的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通心络组培养36 小时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均P&lt;0.05),其中100 μl通心络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达到最大值,组间比较通心络10 μl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gt;0.05),其余各组与前一浓度组均有显著差异(P&lt;0.05),具有量-效关系。对100 μl浓度通心络的时-效作用研究显示,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6小时、12 小时时,内皮祖细胞扩增明显大于对照组(P&lt;0.05);24、36小时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均P&lt;0.01),36 小时达到高峰。该结果表明,100 μl通心络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示明显的时-效关系 。




      升高血管内皮钙黏素表达 钙黏素(Ve-cadherin)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介导钙离子依赖的同型细胞间粘附,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段炼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内皮钙黏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lt;0.05)。这提示,通心络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



      抑制基质降解MMP-9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是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的重要标志物。刘冉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再灌注24小时和5天时,通心络均可显著降低缺血区降解系统MMP-9表达(P&lt;0.05)。这提示,通心络可防止血脑屏障缺血性损坏。



      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 我们对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大剂量组在脑缺血12 小时伊文蓝含量显著降低 (P&lt;0.01),在24 小时后通心络小剂量组、MK-801组伊文蓝含量降低明显(P&lt;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大、小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脑内伊文蓝含量,降低脑含水量(P&lt;0.01或P&lt;0.05),且通心络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和MK-801组(P&lt;0.01,P&lt;0.05)。



<img width="200" height="100"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20/b090102.gif" border="0" alt="" />      3. 通心络减少再灌注损伤



      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和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再灌注治疗时代国际医学界的难题和研究热点。当脑梗死发生时,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大脑中动脉自然再通可引起过度再灌注,而接受溶栓治疗者血管再通可达到部分有效再灌注。但由于存在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自身调节衰竭,而可能发生瀑布式神经损伤级联反应,造成再灌注损伤。通心络干预就是通过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从而达到减少脑组织损伤,防止脑出血,建立有效侧支循环的目的。



       减小AMI晚期再灌注无复流面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等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干预后,猪急性心梗再灌注模型无复流区面积,从对照组的70%~80%下降至25%~30%,超微粉碎通心络组下降至20%。超微粉通心络大剂量组[2.4 g生药/(kg·d)]、中剂量组[1.2 g生药/(kg·d)]、小剂量组[0.6 g生药/(kg·d)]和原工艺组[2.4 g生药/(kg·d)]与模型组比较,均可明显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和脑梗死范围(P&lt;0.05,P&lt;0.01),超微粉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原工艺组(P&lt;0.05)。



      减少AMI缺血再灌注脱落CEC计数和心肌灶性出血 杨跃进教授的研究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脱落内皮细胞(CEC)计数[(5.83±3.82)个/ 0.9 μl]和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12.5%(4/32例)]显著减少(P&lt;0.01);通心络组显著低于卡维地洛、缬沙坦、抵克力得 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2.74±4.27)个/ 0.9 μl、(10.73±3.63)个/ 0.9 μl、(21.48±12.48)个/ 0.9 μl和43.5%(14/32例)、25%(8/32例)、68.75%(22/32例),(P&lt;0.05,P&lt;0.01)]。



      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S100B蛋白血清水平 S100B蛋白是一种反映血脑屏障开放与否的神经生化指标。正常情况下,S100B蛋白不通过血脑屏障,而当脑组织受损时,它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常被用以反映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吴松笛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同期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可显著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0.5、2、6、12、24、48 小时各时间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在缺血再灌注48小时时,通心络治疗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同期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img width="200" height="71" src="http://www.cmt.com.cn/article/071220/b090103.jpg" border="0" alt="" />      4. 通心络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脑缺血时局部脑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异常,这时脑循环血流代偿性低灌注造成神经功能改变。当血流减少超过脑代谢储备力时可发生不可逆性脑损伤——脑梗死。持续血供不足,机体可代偿性建立侧支循环。通心络干预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代偿性延缓局部脑血流的下降速度,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缺血半暗带,以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5. 通心络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为伟等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直观发现(图6),通心络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核素显像有明显改善,ROI区域平均放射性计数在患、健侧均有显著差异(P&lt;0.05),说明局部脑血流有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有显著改善。



      6. 通心络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



      通心络组在血管闭塞24 小时,内皮细胞(EC)开始增殖,72 小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同时随着半暗区毛细血管的新生,部分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保留。这提示,通心络干预可促进脑缺血区治疗性血管新生,可保护缺血区半暗带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从而为脑梗死再血管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增加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数目 通过检测脑皮质Ⅷ因子表达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微血管的数量。我们于大鼠脑缺血后24 小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Ⅷ因子表达水平(图7)。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皮质中Ⅷ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这提示其微血管数量急剧减少,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lt;0.01);通心络各治疗组于各时间点皮质中Ⅷ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lt;0.01),提示通心络治疗组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lt;0.01),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多于小剂量组和MK-801组(P&lt;0.01,P&lt;0.05)。这说明通心络可明显增加脑梗死缺血区皮质微血管数目。



      通心络明显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 第二军医大学吴宗贵教授等的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通心络组培养36 小时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均P&lt;0.05),其中100 μl通心络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达到最大值,组间比较通心络10 μl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gt;0.05),其余各组与前一浓度组均有显著差异(P&lt;0.05),具有量-效关系。对100 μl浓度通心络的时-效作用研究显示,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6小时、12 小时时,内皮祖细胞扩增明显大于对照组(P&lt;0.05);24、36小时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均P&lt;0.01),36 小时达到高峰。该结果表明,100 μl通心络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显示明显的时-效关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2 15:24 , Processed in 0.0667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