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0|回复: 1

中药的“性”是指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金元时王好古以阴阳学说来比拟解释药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其意义是说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给后人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用药原则。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金元时王好古以阴阳学说来比拟解释药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气有四……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其意义是说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因此,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给后人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用药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是以人为本认识自然的方法,根据人体对药物的感觉、反应,判定药物的性质。就像一束光线穿过三棱镜分成七色一样,化深不可测、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以复杂未知的人,对复杂的未知的药,得出简单可见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医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因为药性是恒定不变的,而药效则是因人、因时、因地会改变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药物性质,就会预测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药物作用。这和“用药如用兵”、知人善任是一个道理。同时也避免了为了追求明确药效而去发现、制造剧毒药物。就像我们知道了麻黄的性热、味辛的性质以后,碰到外感风寒高烧体痛的病人,可用它发汗解表,止痛;遇到内聚阴毒,疮口破溃的病人,可用麻黄通阳活血;碰到风寒束肺,哮鸣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湿内停水肿的病人,可以用麻黄来提壶揭盖,通利水道;而在出血、自汗、气血上冲、咽喉肿痛等状态下,是绝对不用麻黄的。

  遗憾的是,现代中医盲目跟从西医的理论,舍弃传统理论的精华,忽视药性,盲目追求确切药效。中药教材按功效分类,发汗、泻下、利水、活血、止血、涌吐等等,去性存用,这样教学,要么就是否定中药疗效,要么就是无毒变成有毒,小毒变成大毒。这么发展中医中药,就是毁灭中医中药。

  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或使人热,或使人冷。细分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变化。

  热性的药物或食物有热毒,对于阳气衰微或阴寒内盛的人最合适不过,正常人服用就会感觉燥热,加之火性炎上,吃多了会导致“上火”,出现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巅顶面部疖肿、口腔舌面溃疡、牙龈、鼻腔出血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热扰心神,出现心动过速、兴奋、失眠、狂躁等症状。

  魏晋时期流行服用“五石散”,里面都是热性的矿物药,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服用的目的,首先就是通神明,使人产生兴奋、幻觉,并在此条件下产生灵感,写出美文,画出奇图,奏出怪曲。当然也使人行为怪诞,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近乎发狂。类似于现代人们吸食毒品。其次是催情激欲,暂时提高人的性能力。服用五石散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晋著名的历史学家皇甫谧说过自己服用五石散的感受:“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观察别人:“……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溃烂;蜀郡赵公烈,中表六散,悉寒石散之所为也。”

  热性的食物有鸡肉、羊肉、狗肉、辣椒、花椒、芥末、白酒,药物有乌头、附子、细辛、麻黄、人参、当归、大小茴香、吴茱萸、硫磺。目前儿童反复发作的扁桃体脓肿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经常食用鸡肉有关,外加冰镇碳酸饮料的郁闭,极易导致热毒内攻。目前养鸡采取封闭饲养、人工配制饲料,外加灯光照射、注射激素促进鸡的生长,更是加重了鸡的热性、毒性。禽流感就是热毒郁积的结果。人吃了这样的鸡肉,不中热毒才怪。还有目前流行的所谓药膳,用当归炖鸡,吃得人们口鼻流血,他们完全不知这样吃是热上加热,中国人从来都是用阴寒的蘑菇来炖鸡。

  寒性的药物,本身具有寒毒,用来平衡热毒。正常人吃了,难免损伤正气。很多抗生素多属于这一类型。退热抗感染效果明显,但是对肾功能、肠道正常菌群的伤害也显而易见。比如四环素对牙齿的破坏,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伤,中医认为是寒毒伤害肾阳的表现。中药中苦寒的药物比如龙胆草、黄连、苦参、木通,极易伤害胃气,导致消化功能渐弱,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石膏和大黄是咸寒的药物,用来清解肺和大肠的热毒,使用不当的话,就会导致泄泻不止,呼吸衰竭的症状。现代人崇尚排毒减肥,长期服用大黄、芦荟类的阴寒泻药,其毒副作用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

  寒性的食物中首先就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乐、冰啤酒。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饮食习惯,非得病不可。寒性重的其次就是牛奶,无论在何种温度下饮用。奶是极富营养的,但是只适合婴幼儿饮用。因为婴幼儿是纯阳之体,心率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奶,也就是能平衡奶的阴寒属性。人成年以后,体质改变,就应该停止喝奶,去食用温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谓的科学其实是商业利益的鼓噪下,人们只看到了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者胀气,西医说是乳糖不耐受。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只要在煎煮牛奶时加些热性药物,比如荜茇、高良姜、桂皮等,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消化,拉出去还算幸运。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储存,喝完了也没感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鸡蛋也是阴寒属性,对于阴液不足,失眠低热的病人,古人用生鸡子黄搅入药液服用,滋阴养心。但是对于阳气不足或者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讲,鸡蛋就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吃完了就腹痛腹泻,有的会呕吐。有的人吃煮鸡蛋过敏,但是吃煎鸡蛋就没事。这就说明必须用火热的烹制或加入热性的佐料来平衡鸡蛋的阴寒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比如中国人习惯用葱花、香椿、韭菜摊煎鸡蛋,外国人也习惯在煎鸡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医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因为药性是恒定不变的,而药效则是因人、因时、因地会改变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药物性质,就会预测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药物作用。这和“用药如用兵”、知人善任是一个道理。同时也避免了为了追求明确药效而去发现、制造剧毒药物。就像我们知道了麻黄的性热、味辛的性质以后,碰到外感风寒高烧体痛的病人,可用它发汗解表,止痛;遇到内聚阴毒,疮口破溃的病人,可用麻黄通阳活血;碰到风寒束肺,哮鸣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湿内停水肿的病人,可以用麻黄来提壶揭盖,通利水道;而在出血、自汗、气血上冲、咽喉肿痛等状态下,是绝对不用麻黄的。

  遗憾的是,现代中医盲目跟从西医的理论,舍弃传统理论的精华,忽视药性,盲目追求确切药效。中药教材按功效分类,发汗、泻下、利水、活血、止血、涌吐等等,去性存用,这样教学,要么就是否定中药疗效,要么就是无毒变成有毒,小毒变成大毒。这么发展中医中药,就是毁灭中医中药。

  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或使人热,或使人冷。细分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变化。

  热性的药物或食物有热毒,对于阳气衰微或阴寒内盛的人最合适不过,正常人服用就会感觉燥热,加之火性炎上,吃多了会导致“上火”,出现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巅顶面部疖肿、口腔舌面溃疡、牙龈、鼻腔出血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热扰心神,出现心动过速、兴奋、失眠、狂躁等症状。

  魏晋时期流行服用“五石散”,里面都是热性的矿物药,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服用的目的,首先就是通神明,使人产生兴奋、幻觉,并在此条件下产生灵感,写出美文,画出奇图,奏出怪曲。当然也使人行为怪诞,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近乎发狂。类似于现代人们吸食毒品。其次是催情激欲,暂时提高人的性能力。服用五石散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晋著名的历史学家皇甫谧说过自己服用五石散的感受:“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观察别人:“……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溃烂;蜀郡赵公烈,中表六散,悉寒石散之所为也。”

  热性的食物有鸡肉、羊肉、狗肉、辣椒、花椒、芥末、白酒,药物有乌头、附子、细辛、麻黄、人参、当归、大小茴香、吴茱萸、硫磺。目前儿童反复发作的扁桃体脓肿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经常食用鸡肉有关,外加冰镇碳酸饮料的郁闭,极易导致热毒内攻。目前养鸡采取封闭饲养、人工配制饲料,外加灯光照射、注射激素促进鸡的生长,更是加重了鸡的热性、毒性。禽流感就是热毒郁积的结果。人吃了这样的鸡肉,不中热毒才怪。还有目前流行的所谓药膳,用当归炖鸡,吃得人们口鼻流血,他们完全不知这样吃是热上加热,中国人从来都是用阴寒的蘑菇来炖鸡。

  寒性的药物,本身具有寒毒,用来平衡热毒。正常人吃了,难免损伤正气。很多抗生素多属于这一类型。退热抗感染效果明显,但是对肾功能、肠道正常菌群的伤害也显而易见。比如四环素对牙齿的破坏,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伤,中医认为是寒毒伤害肾阳的表现。中药中苦寒的药物比如龙胆草、黄连、苦参、木通,极易伤害胃气,导致消化功能渐弱,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石膏和大黄是咸寒的药物,用来清解肺和大肠的热毒,使用不当的话,就会导致泄泻不止,呼吸衰竭的症状。现代人崇尚排毒减肥,长期服用大黄、芦荟类的阴寒泻药,其毒副作用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

  寒性的食物中首先就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乐、冰啤酒。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饮食习惯,非得病不可。寒性重的其次就是牛奶,无论在何种温度下饮用。奶是极富营养的,但是只适合婴幼儿饮用。因为婴幼儿是纯阳之体,心率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奶,也就是能平衡奶的阴寒属性。人成年以后,体质改变,就应该停止喝奶,去食用温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谓的科学其实是商业利益的鼓噪下,人们只看到了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者胀气,西医说是乳糖不耐受。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只要在煎煮牛奶时加些热性药物,比如荜茇、高良姜、桂皮等,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消化,拉出去还算幸运。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储存,喝完了也没感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鸡蛋也是阴寒属性,对于阴液不足,失眠低热的病人,古人用生鸡子黄搅入药液服用,滋阴养心。但是对于阳气不足或者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讲,鸡蛋就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吃完了就腹痛腹泻,有的会呕吐。有的人吃煮鸡蛋过敏,但是吃煎鸡蛋就没事。这就说明必须用火热的烹制或加入热性的佐料来平衡鸡蛋的阴寒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比如中国人习惯用葱花、香椿、韭菜摊煎鸡蛋,外国人也习惯在煎鸡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2 10:54 , Processed in 0.0619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