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2|回复: 1

标本兼顾治中风先兆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的一个早期阶段,若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对预防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中医学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源远流长,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症状的出现,可能预示不久将要发生中风,《素问·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金元时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确指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晚清张山雷《重订中风斠诠》记述了近20种中风先兆症状,其曰“其人中虚已久,则必有先机,为之朕照, 或为神志不密……,有一于此,俱足为内风欲煽将次变动之预兆。”王清任《医林改错》详细记载中风先兆症状34种,突出描述了一过性症状的重要性,且强调指出“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疏忽”。清末民初张锡纯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脑缺血联兆和脑充血联兆,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不知凡症之来,皆预有联兆,至脑充血……,且有在数月之前或数年之前,而联兆即发露者”。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脑病协作组讨论通过了《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明确了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及防治措施等,表明中风病的预防提到了重要地位。

  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总的来说是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根本,风阳痰瘀上扰为标。临床表现亦繁杂多样,主要为眩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晕厥发作等。眩晕、肢体麻木是中风病常见的先兆症状,《丹溪心法》谓:“眩晕者,中风之渐也。”陈文治《诸症提纲》指出:“中风者,多疾眩晕,手足麻木。”李中梓《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对其发生机制,古代医家多认为是气血亏虚所致,《景岳全书·卷之十一》曰:“非风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又曰:上虚则眩。此明训也。凡微觉此证,即当以五福饮之类,培其中气。虚甚者,即宜用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治之。否则卒倒之渐所由至也。……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陈士铎《辨证奇闻》指出:“两手麻木,谁知乃气虚不能化夫血乎”,“头冒晕重,脾气难升也”。中风先兆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李东垣说:“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清顾松园《医镜》谓:“中年以后,经脉骨肉渐为糟粕之味所渍,……少有所触,皆能卒中。”《杂病源流犀烛》亦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气血亏虚,脾胃失健,聚湿可生痰,因虚可致瘀,痰瘀互阻,痰瘀郁而化热,可引动风阳,脾胃升降失常(亦可为气血亏虚直接所致),《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血升降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可产生气滞、瘀血、痰浊、风阳等病理产物,互为因果,在临床上产生各种复杂的症状。

  针对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的深入认识,笔者拟定清灵定眩汤(半夏12g,茯苓60g,天麻18g,白术30g,党参30g,石菖蒲12g,白蒺藜15g。恶心呕吐甚者加用生姜5片、大枣5枚频服;若瘀象明显可加葛根30g、丹参30g)加减治疗。清灵定眩汤是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重用茯苓、白术、党参三味药加强了健脾固本之功以绝痰浊之源,气机升降失常得以调节,运化回复;石菖蒲、白蒺藜加强熄风化痰;葛根、丹参升清降浊,活血化瘀,使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益气活血、熄风涤痰之功。清灵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其临床疗效、复发率、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西比灵组,表明清灵定眩汤对VBIV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可能是其治疗学机制之一。


  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总的来说是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根本,风阳痰瘀上扰为标。临床表现亦繁杂多样,主要为眩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晕厥发作等。眩晕、肢体麻木是中风病常见的先兆症状,《丹溪心法》谓:“眩晕者,中风之渐也。”陈文治《诸症提纲》指出:“中风者,多疾眩晕,手足麻木。”李中梓《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对其发生机制,古代医家多认为是气血亏虚所致,《景岳全书·卷之十一》曰:“非风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又曰:上虚则眩。此明训也。凡微觉此证,即当以五福饮之类,培其中气。虚甚者,即宜用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治之。否则卒倒之渐所由至也。……非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陈士铎《辨证奇闻》指出:“两手麻木,谁知乃气虚不能化夫血乎”,“头冒晕重,脾气难升也”。中风先兆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李东垣说:“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清顾松园《医镜》谓:“中年以后,经脉骨肉渐为糟粕之味所渍,……少有所触,皆能卒中。”《杂病源流犀烛》亦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气血亏虚,脾胃失健,聚湿可生痰,因虚可致瘀,痰瘀互阻,痰瘀郁而化热,可引动风阳,脾胃升降失常(亦可为气血亏虚直接所致),《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血升降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可产生气滞、瘀血、痰浊、风阳等病理产物,互为因果,在临床上产生各种复杂的症状。

  针对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的深入认识,笔者拟定清灵定眩汤(半夏12g,茯苓60g,天麻18g,白术30g,党参30g,石菖蒲12g,白蒺藜15g。恶心呕吐甚者加用生姜5片、大枣5枚频服;若瘀象明显可加葛根30g、丹参30g)加减治疗。清灵定眩汤是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重用茯苓、白术、党参三味药加强了健脾固本之功以绝痰浊之源,气机升降失常得以调节,运化回复;石菖蒲、白蒺藜加强熄风化痰;葛根、丹参升清降浊,活血化瘀,使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益气活血、熄风涤痰之功。清灵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其临床疗效、复发率、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西比灵组,表明清灵定眩汤对VBIV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可能是其治疗学机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的一个早期阶段,若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对预防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3 03:16 , Processed in 0.0717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