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回复: 1

注重阳气擅用附子推火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一年多,诸医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血热妄行;或认为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经人推荐,请川蜀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服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2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人吐血年余,竟用大剂附子、干姜投治,应手而愈,实在令人惊叹,大开眼界。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十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火神派的开山宗师,本案生动体现了火神派注重阳气的思想和擅用附子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火神派学术思想的核心精神。

  <b>火神派释义</b>

  火神,喻称“善用热药之良医为一炉火也”,是对擅长应用附子等辛热补火(阳气)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火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用附子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子在热药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子”者,与“某火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火神派医家和传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号,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一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方兴未艾。

  中国医学史上,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举凡伤寒学派、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等等,千百年来各树一帜,异彩纷呈,至今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理论瑰宝。那么,火神派能否象上述医派那样,称得上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进一步说,它是否具有值得发掘和传承的价值?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有一个独创的学术思想或者特定的研究课题,创新和特色是医学流派的本质,也是医学流派的生命。纵观医史上每一个医学流派,莫不如此,例如寒凉派的火热论,攻下派的攻邪论等。

  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如补土派的李东垣,滋阴派的朱丹溪等。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遥承),对其学说或尊崇,或研究,传承和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

  第三,有一部或几部阐述其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否则无法流传下来。

  因此可以说,学术思想—人才链—著作和影响,是划分学派的三条标准,或者说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学派。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b>火神派的学术思想</b>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阴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b>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b>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时人尊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孙子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年),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桃李满门。

  祝味菊(1884~1951年),浙江人,弱冠入蜀,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竟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唐步祺(1917~2004年),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以医闻于世,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终身钻研火神派学术思想,晚年穷15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弟子远及海外。

  还有范中林(1895~1989年),人誉“范火神”,以及补晓岚(1856~1950年),人誉“火神菩萨”,刘民叔(1897~1960年),人誉“刘附子”等川蜀名医,贵州李彦师,人誉“李附子”等,均以传承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较大影响。

  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b>火神派的著作</b>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内涵。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对《伤寒论》作了阐释。据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的70年间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多,刊行频率之高,实不多见。

  其它火神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等;吴佩衡《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卢崇汉《扶阳讲记》等等。

  火神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确实具备各项要素,与其它医派相比,毫不逊色。从其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火神派诸家擅用附子干姜屡起大证、重证,在全国独树一帜,代有传人,至今犹见兴盛之势。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服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2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人吐血年余,竟用大剂附子、干姜投治,应手而愈,实在令人惊叹,大开眼界。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十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火神派的开山宗师,本案生动体现了火神派注重阳气的思想和擅用附子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火神派学术思想的核心精神。

  <b>火神派释义</b>

  火神,喻称“善用热药之良医为一炉火也”,是对擅长应用附子等辛热补火(阳气)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火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用附子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子在热药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子”者,与“某火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火神派医家和传人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雅号,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人,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一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方兴未艾。

  中国医学史上,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举凡伤寒学派、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等等,千百年来各树一帜,异彩纷呈,至今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理论瑰宝。那么,火神派能否象上述医派那样,称得上一个独立的医学流派?进一步说,它是否具有值得发掘和传承的价值?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有一个独创的学术思想或者特定的研究课题,创新和特色是医学流派的本质,也是医学流派的生命。纵观医史上每一个医学流派,莫不如此,例如寒凉派的火热论,攻下派的攻邪论等。

  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如补土派的李东垣,滋阴派的朱丹溪等。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遥承),对其学说或尊崇,或研究,传承和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

  第三,有一部或几部阐述其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否则无法流传下来。

  因此可以说,学术思想—人才链—著作和影响,是划分学派的三条标准,或者说是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学派。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b>火神派的学术思想</b>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阴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b>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b>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时人尊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孙子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年),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推崇郑氏学说,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桃李满门。

  祝味菊(1884~1951年),浙江人,弱冠入蜀,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竟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唐步祺(1917~2004年),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以医闻于世,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终身钻研火神派学术思想,晚年穷15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弟子远及海外。

  还有范中林(1895~1989年),人誉“范火神”,以及补晓岚(1856~1950年),人誉“火神菩萨”,刘民叔(1897~1960年),人誉“刘附子”等川蜀名医,贵州李彦师,人誉“李附子”等,均以传承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较大影响。

  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b>火神派的著作</b>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内涵。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对《伤寒论》作了阐释。据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的70年间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多,刊行频率之高,实不多见。

  其它火神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伤寒质难》等;吴佩衡《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卢崇汉《扶阳讲记》等等。

  火神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确实具备各项要素,与其它医派相比,毫不逊色。从其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火神派诸家擅用附子干姜屡起大证、重证,在全国独树一帜,代有传人,至今犹见兴盛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竟用大剂附子、干姜投治,应手而愈,实在令人惊叹,大开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5-17 20:22 , Processed in 0.325275 second(s), 17 queries .

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

Copyright © 2005-2023 18120.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