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回复: 1

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基础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风湿病发病机理研究

</b>  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不少病种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不少学者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爱平从病理学、免疫学及黏膜免疫角度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Ⅱ型胶原所致的小鼠免疫性关节炎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CIA),研究“宣发膜原”法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提示,“宣发膜原”法可以抑制CIA小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减少滑膜组织增生、减轻关节软骨和骨的损伤;减少CIA小鼠血清中TNF-a和IL-6的含量,调节CIA小鼠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CIA小鼠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治疗CIA;可以降低CIA小鼠CD4/CD8比值及调节T、B细胞功能。因此,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可能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途径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梁清华等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证实痹肿清汤可通过调控CIA大鼠滑膜组织annexin 1、aldolase A等多种蛋白质表达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从多个环节减轻类风湿关节局部炎症,阻断关节病变的进展。同时应用含588个基因克隆的大鼠基因芯片研究痹肿消汤干预CIA鼠滑膜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干预后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9个,上调基因有8个,下调基因有21个。提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能增加IL-10mRNA的表达,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吴启富等采用透射电镜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S)肠道通透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提示AS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强。国外研究表明AS患者肠道细菌肺炎克雷伯菌KP菌抗体明显增高,活动期更为显著。吴氏认为,AS的发病及病情活动可能与肠道通透性增强,细菌通过“渗漏”机制进入机体,激活免疫系统有关。

  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志毅等对“风湿寒性关节痛”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风湿寒性关节痛为某一种风湿病的早期表现或者应称为环境性关节病的观点,并对这一学说进一步作深入研究验证。

  <b>风湿病的“证”实质的研究</b>

  风湿病不同病种的临床证型所表现出的症状有明显差异。这些症状是辨证分型的依据,亦为立法处方治疗的前提。但是同一种风湿病可出现不同的证型,治疗完全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而不同病种的风湿病,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治法用药基本相同,即“异病同治”。基于这些特点,风湿病“证”的研究,特别是“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亟待解决。

  何羿婷、闫小萍等的研究结果提示,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常有两种证型,一种是关节明显的红、肿、热、痛的热痹证;另一种是关节肿胀、疼痛,但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肿胀积液程度可轻可重,或只是触及肿胀的滑膜,此当属寒痹症。

  李征、胡荫奇等以CCP(抗环瓜氨酸抗体)免疫小鼠制作的RA早期血瘀痹阻证,表现出了其血瘀指标及自身免疫紊乱的结果。

  南方医科大学肖长虹等对92例RA活动期证型研究的结果显示,属于热痹证者45例(48.91%),热痹证RA(急性或慢性)处于炎症反应期,炎症占优势,此时炎症因子[包括组胺、5-HT、血管活性肽(激肽、缓激肽系统)、前列腺素(PGI2、PGE2)、血栓素(TX)、白介素-I(IL-I)、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NO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表现为寒痹证者31例(33.69%),塞痹证RA以增生占优势,为增生活动期,此型凝血机制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局部相对缺血,关节不红不热,炎症反应不明显,处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伴渗出为主;表现为寒热错杂证者16例(17.39%)。肖氏还以CIA大鼠模型为基础,施加不同的炎症介质或受体拮抗剂来干预关节炎的炎症证型,使血管反应期占优势时,即形成热痹证;使增生活动占优势时,即形成寒痹证。

  吴启富等对RA不同阶段(不同证型)RA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A热痹证者毛细血管开放过度,血流速增快;寒痹证者,毛细血管闭阻、瘀曲,微血栓形成,血流缓慢,血管炎、网状青斑明显。按RA早期、缓解期和晚期分类进行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b>  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不少病种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能完全阐明,不少学者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爱平从病理学、免疫学及黏膜免疫角度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Ⅱ型胶原所致的小鼠免疫性关节炎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CIA),研究“宣发膜原”法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提示,“宣发膜原”法可以抑制CIA小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减少滑膜组织增生、减轻关节软骨和骨的损伤;减少CIA小鼠血清中TNF-a和IL-6的含量,调节CIA小鼠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CIA小鼠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治疗CIA;可以降低CIA小鼠CD4/CD8比值及调节T、B细胞功能。因此,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可能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途径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梁清华等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证实痹肿清汤可通过调控CIA大鼠滑膜组织annexin 1、aldolase A等多种蛋白质表达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从多个环节减轻类风湿关节局部炎症,阻断关节病变的进展。同时应用含588个基因克隆的大鼠基因芯片研究痹肿消汤干预CIA鼠滑膜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干预后大鼠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9个,上调基因有8个,下调基因有21个。提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能增加IL-10mRNA的表达,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吴启富等采用透射电镜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S)肠道通透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提示AS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强。国外研究表明AS患者肠道细菌肺炎克雷伯菌KP菌抗体明显增高,活动期更为显著。吴氏认为,AS的发病及病情活动可能与肠道通透性增强,细菌通过“渗漏”机制进入机体,激活免疫系统有关。

  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志毅等对“风湿寒性关节痛”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风湿寒性关节痛为某一种风湿病的早期表现或者应称为环境性关节病的观点,并对这一学说进一步作深入研究验证。

  <b>风湿病的“证”实质的研究</b>

  风湿病不同病种的临床证型所表现出的症状有明显差异。这些症状是辨证分型的依据,亦为立法处方治疗的前提。但是同一种风湿病可出现不同的证型,治疗完全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而不同病种的风湿病,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治法用药基本相同,即“异病同治”。基于这些特点,风湿病“证”的研究,特别是“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亟待解决。

  何羿婷、闫小萍等的研究结果提示,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常有两种证型,一种是关节明显的红、肿、热、痛的热痹证;另一种是关节肿胀、疼痛,但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肿胀积液程度可轻可重,或只是触及肿胀的滑膜,此当属寒痹症。

  李征、胡荫奇等以CCP(抗环瓜氨酸抗体)免疫小鼠制作的RA早期血瘀痹阻证,表现出了其血瘀指标及自身免疫紊乱的结果。

  南方医科大学肖长虹等对92例RA活动期证型研究的结果显示,属于热痹证者45例(48.91%),热痹证RA(急性或慢性)处于炎症反应期,炎症占优势,此时炎症因子[包括组胺、5-HT、血管活性肽(激肽、缓激肽系统)、前列腺素(PGI2、PGE2)、血栓素(TX)、白介素-I(IL-I)、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NO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表现为寒痹证者31例(33.69%),塞痹证RA以增生占优势,为增生活动期,此型凝血机制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局部相对缺血,关节不红不热,炎症反应不明显,处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伴渗出为主;表现为寒热错杂证者16例(17.39%)。肖氏还以CIA大鼠模型为基础,施加不同的炎症介质或受体拮抗剂来干预关节炎的炎症证型,使血管反应期占优势时,即形成热痹证;使增生活动占优势时,即形成寒痹证。

  吴启富等对RA不同阶段(不同证型)RA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A热痹证者毛细血管开放过度,血流速增快;寒痹证者,毛细血管闭阻、瘀曲,微血栓形成,血流缓慢,血管炎、网状青斑明显。按RA早期、缓解期和晚期分类进行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湿寒性关节痛为某一种风湿病的早期表现或者应称为环境性关节病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3 09:39 , Processed in 0.0701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