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回复: 7

官方(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公布的LASIC手术后遗症及处理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术后早期并发症

  1、疼痛

  大多数的患者术后都感觉良好,或许有异物感、眼部瘙痒等不适。有些患者有眼眶部疼痛,这往往是术中开睑器和吸引环的应用引起的,与板层切口无关,一般不需要镇痛药。剧烈的疼痛往往提示角膜瓣移位和上皮缺损。个体差异是患者感觉不适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处理: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角膜瓣的正位和上皮完整性,如果没有此类问题,可以告诉患者不必担心术后一时的不适。局部非类固醇激素、绷带型隐形眼镜、润滑剂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2、角膜瓣移位

  角膜瓣移位的患者进入检查室时,双眼紧闭、眼泪横流、畏光明显,且有痛苦状,和其它大多数眼睛无明显异样的患者不同,从外观上就很容易作出诊断。视力很差,甚至仅有指数。移位通常都出现在术后12至24小时,移位的量一般不超过1mm,可有中央或周边的基质皱摺。角膜瓣完全游离和仅靠角膜瓣蒂部连接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如果手术步骤有误或切削时基质床过于湿润容易导致角膜瓣移位。游离的角膜瓣即使正确复位也比正常的角膜瓣更容易脱位,此时应将眼睑用胶布完全贴合,以防止角膜瓣脱位后丢失。

   

  处理:在角膜瓣复位后,对角膜瓣进行严格的复位情况检查是预防角膜瓣移位的重要步骤。方法是手术结束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角膜瓣复位情况检查(让患者闭眼,睁开时看有否皱摺出现),一般术后就不会出现角膜瓣移位。如果术中检查发现角膜瓣部分或完全移位,应立即予以处理,以避免感染,减轻疼痛、防止永久的皱折产生和对角膜瓣的损伤。

   

  3、感染

  感染的发病率很低,约为1/5000。LASIK手术具有保持完整上皮的优点,只有在手术过程的这段时间内细菌才有可能侵入基质。术后的基质水肿和上皮破损将增加表层感染的机会。减少感染发病率的措施有:预防性的抗生素应用、角膜微型刀系统的彻底消毒、术前眼球彻底冲洗、不使用有粉尘的手套等等。

   

  4、不规则散光

  几乎所有的患者术后初期都有某种程度的散光,尽管有很好的视力表视力,但总是感觉不清晰。应该向患者说明,特别是高度近视的患者,这是正常的手术病理愈合反应现象。大多数患者的不规则散光在术后2至4周内逐渐消退,一些患者需要6至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大约1%至2%的患者很明显的不规则散光将引起最佳矫正视力降低2至3行。LASIK手术的初学者和存在角膜瓣游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不规则散光的发病率约为5%至10%。

   

  处理:正确的手术操作对于减少不规则散光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很重要。但是,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散光是板层屈光手术不可避免的。角膜瓣移位是引起不规则散光的最主要原因,角膜瓣蒂部的大小也可能与不规则散光有关,因为较大的角膜瓣有较强的记忆性和弹性,容易自然准确的复位。高强度的压缩气体使角膜瓣不规则收缩,也可能产生不规则散光。用外科湿棉签将角膜瓣轻柔地抚平并复位可以减少瓣的不规则。目前还不知道切削模式对不规则散光的形成有何影响,但中央岛可以导致不规则散光。

   

  5、上皮缺损

  上皮缺损的发生率大约为3%,较大范围的上皮缺损通常是由于初学者术中未保持角膜瓣湿润引起的。上皮缺损最常见的部位是角膜瓣的切口缘,而局部麻醉剂过度使用所致的上皮毒性可引起角膜中央的上皮缺损。与龙胆紫标记线相吻合的表层点状角膜炎也并非不常见,因此术中需尽量避免用龙胆紫标记角膜中央3mm的光学区,有助于患者术后较快的视力恢复。维持上皮完整性对舒适、安全和视力恢复都至关重要。上皮缺损,特别是大面积的缺损常使患者有剧烈的疼痛、畏光和流泪,还会增加感染和层间角膜上皮植入的可能性。当存在术后角膜上皮缺损时,LASIK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相对于PRK的优势。

   

  处理:

  术中保持角膜上皮的湿润性和减少对角膜瓣的反复操作是减少上皮缺损的重要环节。术前应排除基底膜变性的患者,尽量少用表麻药,且应避开角膜滴到结膜上,或者使用浸过表麻药的棉签。如果有上皮缺损,首先应每天观察角膜,是否有感染的迹象。

  使用预防性的抗生素,如妥布霉素。

  疼痛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患者和上皮缺损的范围大相径庭。如果缺损范围小,告诉患者术后可能有短期的不舒适和异物感,建议频繁的滴用润滑剂。如果缺损范围大,可滴用局部非类固醇抗炎眼药水,并给患者配戴绷带型隐形眼镜。一些口服的镇静药、麻醉药在上皮的修复过程中也对减轻患者的不适起一定的作用。术后绝对禁忌加压包扎,因为过紧的眼睑对眼球运动造成的阻力可能会使角膜瓣移位。去除角膜上的隐形眼镜前,应先给患者滴人工泪液让镜片有足够的湿润,甚至还可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对上皮毒性最小的丙氧苯卡因。

   

  6、夜间眩光

  夜间眩光是许多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另一种较常见的不可避免的症状,是暗环境下瞳孔直径超过有效光学区直径所致的球差引起的。但如果要增加光学区直径,势必要增加切削深度,也增加了中央岛的可能性。夜间眩光使夜间驾驶很危险,残余的屈光不正,特别是残余的近视,可加重夜间眩光症状。

   

  处理


  1、疼痛

  大多数的患者术后都感觉良好,或许有异物感、眼部瘙痒等不适。有些患者有眼眶部疼痛,这往往是术中开睑器和吸引环的应用引起的,与板层切口无关,一般不需要镇痛药。剧烈的疼痛往往提示角膜瓣移位和上皮缺损。个体差异是患者感觉不适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处理: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角膜瓣的正位和上皮完整性,如果没有此类问题,可以告诉患者不必担心术后一时的不适。局部非类固醇激素、绷带型隐形眼镜、润滑剂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2、角膜瓣移位

  角膜瓣移位的患者进入检查室时,双眼紧闭、眼泪横流、畏光明显,且有痛苦状,和其它大多数眼睛无明显异样的患者不同,从外观上就很容易作出诊断。视力很差,甚至仅有指数。移位通常都出现在术后12至24小时,移位的量一般不超过1mm,可有中央或周边的基质皱摺。角膜瓣完全游离和仅靠角膜瓣蒂部连接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如果手术步骤有误或切削时基质床过于湿润容易导致角膜瓣移位。游离的角膜瓣即使正确复位也比正常的角膜瓣更容易脱位,此时应将眼睑用胶布完全贴合,以防止角膜瓣脱位后丢失。

   

  处理:在角膜瓣复位后,对角膜瓣进行严格的复位情况检查是预防角膜瓣移位的重要步骤。方法是手术结束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角膜瓣复位情况检查(让患者闭眼,睁开时看有否皱摺出现),一般术后就不会出现角膜瓣移位。如果术中检查发现角膜瓣部分或完全移位,应立即予以处理,以避免感染,减轻疼痛、防止永久的皱折产生和对角膜瓣的损伤。

   

  3、感染

  感染的发病率很低,约为1/5000。LASIK手术具有保持完整上皮的优点,只有在手术过程的这段时间内细菌才有可能侵入基质。术后的基质水肿和上皮破损将增加表层感染的机会。减少感染发病率的措施有:预防性的抗生素应用、角膜微型刀系统的彻底消毒、术前眼球彻底冲洗、不使用有粉尘的手套等等。

   

  4、不规则散光

  几乎所有的患者术后初期都有某种程度的散光,尽管有很好的视力表视力,但总是感觉不清晰。应该向患者说明,特别是高度近视的患者,这是正常的手术病理愈合反应现象。大多数患者的不规则散光在术后2至4周内逐渐消退,一些患者需要6至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大约1%至2%的患者很明显的不规则散光将引起最佳矫正视力降低2至3行。LASIK手术的初学者和存在角膜瓣游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不规则散光的发病率约为5%至10%。

   

  处理:正确的手术操作对于减少不规则散光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很重要。但是,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散光是板层屈光手术不可避免的。角膜瓣移位是引起不规则散光的最主要原因,角膜瓣蒂部的大小也可能与不规则散光有关,因为较大的角膜瓣有较强的记忆性和弹性,容易自然准确的复位。高强度的压缩气体使角膜瓣不规则收缩,也可能产生不规则散光。用外科湿棉签将角膜瓣轻柔地抚平并复位可以减少瓣的不规则。目前还不知道切削模式对不规则散光的形成有何影响,但中央岛可以导致不规则散光。

   

  5、上皮缺损

  上皮缺损的发生率大约为3%,较大范围的上皮缺损通常是由于初学者术中未保持角膜瓣湿润引起的。上皮缺损最常见的部位是角膜瓣的切口缘,而局部麻醉剂过度使用所致的上皮毒性可引起角膜中央的上皮缺损。与龙胆紫标记线相吻合的表层点状角膜炎也并非不常见,因此术中需尽量避免用龙胆紫标记角膜中央3mm的光学区,有助于患者术后较快的视力恢复。维持上皮完整性对舒适、安全和视力恢复都至关重要。上皮缺损,特别是大面积的缺损常使患者有剧烈的疼痛、畏光和流泪,还会增加感染和层间角膜上皮植入的可能性。当存在术后角膜上皮缺损时,LASIK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相对于PRK的优势。

   

  处理:

  术中保持角膜上皮的湿润性和减少对角膜瓣的反复操作是减少上皮缺损的重要环节。术前应排除基底膜变性的患者,尽量少用表麻药,且应避开角膜滴到结膜上,或者使用浸过表麻药的棉签。如果有上皮缺损,首先应每天观察角膜,是否有感染的迹象。

  使用预防性的抗生素,如妥布霉素。

  疼痛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患者和上皮缺损的范围大相径庭。如果缺损范围小,告诉患者术后可能有短期的不舒适和异物感,建议频繁的滴用润滑剂。如果缺损范围大,可滴用局部非类固醇抗炎眼药水,并给患者配戴绷带型隐形眼镜。一些口服的镇静药、麻醉药在上皮的修复过程中也对减轻患者的不适起一定的作用。术后绝对禁忌加压包扎,因为过紧的眼睑对眼球运动造成的阻力可能会使角膜瓣移位。去除角膜上的隐形眼镜前,应先给患者滴人工泪液让镜片有足够的湿润,甚至还可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对上皮毒性最小的丙氧苯卡因。

   

  6、夜间眩光

  夜间眩光是许多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另一种较常见的不可避免的症状,是暗环境下瞳孔直径超过有效光学区直径所致的球差引起的。但如果要增加光学区直径,势必要增加切削深度,也增加了中央岛的可能性。夜间眩光使夜间驾驶很危险,残余的屈光不正,特别是残余的近视,可加重夜间眩光症状。

   

  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P>术后6个月及以后

  角膜结构和屈光度稳定,欠矫者可再行手术治疗。如果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仍存在,则将永久存在 </P><P>请问采用波前像差技术能避免出现永久的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吗?</P><P>如果术后6个月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依然存在,采用再次手术也不能再矫正了吗</P>


  角膜结构和屈光度稳定,欠矫者可再行手术治疗。如果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仍存在,则将永久存在 </P><P>请问采用波前像差技术能避免出现永久的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吗?</P><P>如果术后6个月不规则散光和夜间眩光依然存在,采用再次手术也不能再矫正了吗</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介绍太棒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主好专业,好贴一定要收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手术者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7-15 13:13 , Processed in 0.0712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