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回复: 0

官方(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公布的LASICK手术操作全过程及医生注意事项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16: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表面麻醉

  LASIK角膜表面麻醉的关键是尽量减少上皮的损伤,水肿的上皮很容易被角膜刀去除。因为手术时间很短,可以选择快速、短效、毒性小的表麻药,如0.5%Alcaine等,并尽量减少滴药次数。

  置入开睑器

  应选择既轻巧又能充分撑开睑裂的开睑器,如钢丝的。

  开睑器的两翼最好不要有档板,否则档板的厚度将不利于吸引环的放置。两翼的宽度要适当,太宽不利吸引环的放置。

  对睑裂太小的患者,术前应有估计,预先告诉患者可能需要剪开睑裂。小睑裂不剪开睑裂而勉强手术,在吸引时可能会因患者的疼痛反应而突然闭睑,造成吸引环负压减小而使角膜瓣变薄、穿孔或游离。

  角膜标记

  角膜标记的目的是当万一出现角膜瓣游离时角膜瓣容易精确对位,在初学者尤其必要。可用钝针头在角膜颞侧瞳孔缘外到角膜缘内约2mm处做一条浅浅的放射状痕迹。也可以在其他方向再做几条。

  负压环置入结膜囊并吸引固定眼球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

  负压吸引环置入时首先要注意避免将睫毛压在环下,否则吸引力将减弱。其次环的位置要摆放正确,为了不让角膜瓣蒂部受到激光的击射,应使环内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在鼻侧比颞侧多留1mm。

  吸引最好一次成功,多次吸引将造成结膜水肿,减小再次吸引的吸引力。在错误位置的吸引将很快造成巩膜脊,使再次吸引时吸引环很容易滑入这个错误位置。

  吸引环不要向下压得太重,以免眼球深陷,不利角膜瓣的制作。也不应提得太多,以免吸引环脱离。特别是在角膜刀推入和退出的过程中要保持吸引环位置的稳定。

  吸引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身体、头部和眼球的位置,不要突然移动,以免造成角膜刀进退时吸引环脱离,导致角膜瓣的种种并发症。

  测定眼压

  按照预先设定的值一般都能达到预计的65mmHg眼压,但有时吸引器吸引力下降,会造成游离瓣或薄瓣,因此术中此时应使用Baraquer式压平眼压计进行测眼压。当角膜压迹在眼压计底部平面的圆环之内时,手术是安全的。

  制做角膜瓣

  LASIK手术的并发症大多出现在角膜瓣上,因此这是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吸引环位置正确的前提下,操作会容易得多。

  首先在角膜刀进退的过程中,吸引环的吸引一直不能停顿,直到完全退刀。要使踩吸引器的脚养成习惯动作,不要随意更换左右脚。

  其次,一旦放好位置,进刀要果断、速度要适中,进刀时不可左右摇摆、上下波动。当刹车环抵及吸引环时,停止刀的高速切削运动,然后自然退刀,速度不要太快,以免扯断角膜瓣的蒂部。如果退刀时角膜刀仍然做高速切削运动,则将在角膜瓣或角膜基质区留下纵向条纹而影响视力。

  千万注意进刀时不要有任何阻挡,包括开睑器、睫毛、棉丝和内眦赘皮。小睑裂极力撑开时,可使内眦赘皮向角膜方向移位,从而阻挡角膜刀的前端,造成角膜瓣制作中途停顿,激光切削范围不够。

  退刀时也要注意避免受到阻挡,如开睑器、眼睑颞侧缘和洞巾的边缘。

  掀开角膜瓣

  完整而厚薄适当、均匀的角膜瓣很容易用角膜镊从颞侧掀开,翻向鼻侧。仅有上皮的瓣就不容易翻转,可用冲洗针头挑起颞侧掀开。

  角膜基质面清洁

  角膜瓣掀开后的角膜基质面用吸水海绵清洁。不留异物(尤其是刀片留下的金属颗粒)和多余的水分。

  激光击射

  此操作与PRK相同,但激光的量一般要比PRK增加10%。当角膜瓣太接近瞳孔缘时,要保护角膜瓣的基质面不受激光的照射。激光照射的过程中,经常可见角膜中央区出现较多的水分,应予吸除,否则可能使该区激光量不足,造成中央岛。

  角膜瓣复位

  可以用冲洗针头从角膜瓣鼻侧的上皮面将角膜瓣挑起,并同时将角膜瓣抚向颞侧,仅有上皮或部分是上皮的角膜瓣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操作。此时要注意患者不要突然转动眼球,以免拉扯角膜瓣。

   

  十一、层间冲洗

  我们认为角膜瓣复位之前冲洗不如复位之后层间冲洗更干净彻底。使针头处在角膜瓣中央区时再注水,注水的速度不必太快,以免使结膜囊内的液体因涡流作用进入层间,带入油脂和棉丝等。

  冲洗时最好能调高亮度,特别注意去除带反光的金属颗粒。

  十二、角膜瓣整复

  用略软的吸水海绵抚慰角膜瓣的上皮面,轻重适宜,以免扯断蒂小的角膜瓣。抚慰角膜瓣使之平整的同时,要注意使角膜瓣复位良好,角膜瓣与上下及颞侧角膜瓣切缘的距离均匀一致。并且注意清除角膜瓣与角膜瓣切缘之间槽内的上皮颗粒,可以减少上皮植入的可能性。

  十三、去除开睑器

  开睑器去除时要注意防止角膜瓣移位。

  十四、角膜瓣正位检查

  去除开睑器后让患者眨眼数次,然后观察角膜瓣的位置是否仍然正常,边缘是否有浮起的感觉,特别是在薄角膜瓣的情况下。





  LASIK角膜表面麻醉的关键是尽量减少上皮的损伤,水肿的上皮很容易被角膜刀去除。因为手术时间很短,可以选择快速、短效、毒性小的表麻药,如0.5%Alcaine等,并尽量减少滴药次数。

  置入开睑器

  应选择既轻巧又能充分撑开睑裂的开睑器,如钢丝的。

  开睑器的两翼最好不要有档板,否则档板的厚度将不利于吸引环的放置。两翼的宽度要适当,太宽不利吸引环的放置。

  对睑裂太小的患者,术前应有估计,预先告诉患者可能需要剪开睑裂。小睑裂不剪开睑裂而勉强手术,在吸引时可能会因患者的疼痛反应而突然闭睑,造成吸引环负压减小而使角膜瓣变薄、穿孔或游离。

  角膜标记

  角膜标记的目的是当万一出现角膜瓣游离时角膜瓣容易精确对位,在初学者尤其必要。可用钝针头在角膜颞侧瞳孔缘外到角膜缘内约2mm处做一条浅浅的放射状痕迹。也可以在其他方向再做几条。

  负压环置入结膜囊并吸引固定眼球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

  负压吸引环置入时首先要注意避免将睫毛压在环下,否则吸引力将减弱。其次环的位置要摆放正确,为了不让角膜瓣蒂部受到激光的击射,应使环内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在鼻侧比颞侧多留1mm。

  吸引最好一次成功,多次吸引将造成结膜水肿,减小再次吸引的吸引力。在错误位置的吸引将很快造成巩膜脊,使再次吸引时吸引环很容易滑入这个错误位置。

  吸引环不要向下压得太重,以免眼球深陷,不利角膜瓣的制作。也不应提得太多,以免吸引环脱离。特别是在角膜刀推入和退出的过程中要保持吸引环位置的稳定。

  吸引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身体、头部和眼球的位置,不要突然移动,以免造成角膜刀进退时吸引环脱离,导致角膜瓣的种种并发症。

  测定眼压

  按照预先设定的值一般都能达到预计的65mmHg眼压,但有时吸引器吸引力下降,会造成游离瓣或薄瓣,因此术中此时应使用Baraquer式压平眼压计进行测眼压。当角膜压迹在眼压计底部平面的圆环之内时,手术是安全的。

  制做角膜瓣

  LASIK手术的并发症大多出现在角膜瓣上,因此这是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吸引环位置正确的前提下,操作会容易得多。

  首先在角膜刀进退的过程中,吸引环的吸引一直不能停顿,直到完全退刀。要使踩吸引器的脚养成习惯动作,不要随意更换左右脚。

  其次,一旦放好位置,进刀要果断、速度要适中,进刀时不可左右摇摆、上下波动。当刹车环抵及吸引环时,停止刀的高速切削运动,然后自然退刀,速度不要太快,以免扯断角膜瓣的蒂部。如果退刀时角膜刀仍然做高速切削运动,则将在角膜瓣或角膜基质区留下纵向条纹而影响视力。

  千万注意进刀时不要有任何阻挡,包括开睑器、睫毛、棉丝和内眦赘皮。小睑裂极力撑开时,可使内眦赘皮向角膜方向移位,从而阻挡角膜刀的前端,造成角膜瓣制作中途停顿,激光切削范围不够。

  退刀时也要注意避免受到阻挡,如开睑器、眼睑颞侧缘和洞巾的边缘。

  掀开角膜瓣

  完整而厚薄适当、均匀的角膜瓣很容易用角膜镊从颞侧掀开,翻向鼻侧。仅有上皮的瓣就不容易翻转,可用冲洗针头挑起颞侧掀开。

  角膜基质面清洁

  角膜瓣掀开后的角膜基质面用吸水海绵清洁。不留异物(尤其是刀片留下的金属颗粒)和多余的水分。

  激光击射

  此操作与PRK相同,但激光的量一般要比PRK增加10%。当角膜瓣太接近瞳孔缘时,要保护角膜瓣的基质面不受激光的照射。激光照射的过程中,经常可见角膜中央区出现较多的水分,应予吸除,否则可能使该区激光量不足,造成中央岛。

  角膜瓣复位

  可以用冲洗针头从角膜瓣鼻侧的上皮面将角膜瓣挑起,并同时将角膜瓣抚向颞侧,仅有上皮或部分是上皮的角膜瓣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操作。此时要注意患者不要突然转动眼球,以免拉扯角膜瓣。

   

  十一、层间冲洗

  我们认为角膜瓣复位之前冲洗不如复位之后层间冲洗更干净彻底。使针头处在角膜瓣中央区时再注水,注水的速度不必太快,以免使结膜囊内的液体因涡流作用进入层间,带入油脂和棉丝等。

  冲洗时最好能调高亮度,特别注意去除带反光的金属颗粒。

  十二、角膜瓣整复

  用略软的吸水海绵抚慰角膜瓣的上皮面,轻重适宜,以免扯断蒂小的角膜瓣。抚慰角膜瓣使之平整的同时,要注意使角膜瓣复位良好,角膜瓣与上下及颞侧角膜瓣切缘的距离均匀一致。并且注意清除角膜瓣与角膜瓣切缘之间槽内的上皮颗粒,可以减少上皮植入的可能性。

  十三、去除开睑器

  开睑器去除时要注意防止角膜瓣移位。

  十四、角膜瓣正位检查

  去除开睑器后让患者眨眼数次,然后观察角膜瓣的位置是否仍然正常,边缘是否有浮起的感觉,特别是在薄角膜瓣的情况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7-15 19:58 , Processed in 0.0663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