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转凉,你的孩子是否经常感冒?遇到孩子感冒发烧,该不该立即用药?如何用药?——这看似最常见不过的问题,却未必每个家长都会处理。
编辑部转给我一封读者来信:“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我女儿在2岁以前身体一直很好,很少感冒发烧,可是近段时间却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为此我很着急,请问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感冒,家长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若长期不加以纠正,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误区一:感冒发烧,要打点滴才好得快
感冒发热要打点滴才能退热,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经验”,甚至也受到一些医生的推荐。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打点滴的医学术语就是静脉输液,其目的无非两种:{1}补充水分、热量和电解质;{2}输入治疗药物。如果病人没有失水情况(如没有呕吐、腹泻或有长时间饮水及进食),又没有使用静脉注入药物的需要,静脉输液就不是最佳选择。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身体用来克服感染的一种手段,它是症状而不是病。除非热度太高,一般不宜急于退热干预。一旦身体对入侵病原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克服了感染,体温自然就会降下来。退热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如温水浸浴、湿毛巾包裹、冷盐水灌肠等。其次是药物退热。对婴幼儿,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应让其自然退热。38.5摄氏度以上,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退热药,例如美林、泰诺林之类口服。服药后半小时测体温,退到38.5摄氏度左右就可以了。使用太多退热药,体温退得太快,病还没有好,等药物作用过了,体温还会升回来。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退热药更应谨慎,以防过量。
小儿感冒往往骤起高热,有时甚至可达39摄氏度或更高。但发热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轻重。
一些父母担心高热会使小孩“烧坏脑”,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除非体温持续在42摄氏度以上较长时间。因为体温即使高达41摄氏度,也不会发生脑损伤。
感冒在什么情况下才应考虑静脉输液呢?一是病人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根本不能口服药物。二是伴随有脱水症状(如口干、皮肤干燥等)。三是有些药物只有注射制剂,没有口服制剂(在治感冒的药物中基本没有这种情况)。四是病情严重,需要迅速把药物输入体内,但感冒绝对不会是严重的疾病,除非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误区二:用药越贵越放心
现在的父母经济条件好了,为了孩子不惜一掷千金,看病更是花再多的钱也不在乎,找医生开药也要选贵的才放心,这又是一种误解。
感冒绝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医学上称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合并症,一般发热1~5天便会自己好,严格来说是不需要用什么药的。事实上也根本没有什么感冒的特效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只是在有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时,用它来减轻症状罢了。有些父母认为药物越贵就越好,这也是不对的。不同的药物都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及指征,如果不弄清楚情况,用了不但没有好处,可能还有害处。
有些父母给孩子滥用抗生素,把抗生素当做退热药,危害就更大了。它不仅会使身体产生耐药性,而且会杀死身体内正常的有益细菌,使身体菌群平衡被破坏,可能导致其他更严重的感染。
误区三: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感冒
曾经有位家长来门诊咨询:“我的孩子注射过流感疫苗,怎么还是老得感冒呢?”原来,一年来她的孩子已接种过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该家长认为这些疫苗全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本以为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个冬天,没想到天一凉还是感冒,家长心里好不困惑。
看来这个家长并不清楚流感和感冒的区别。流感和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却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它们分别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打流感预防针可以保护接种者不患流感,但它并不能预防感冒。至于那位家长提到的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它们是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菌,除引起肺炎外,还可引起脑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接种疫苗就是为了预防这类疾病,但它们也不能预防感冒。事实上,目前根本没有预防感冒的疫苗。
经常感冒的孩子,如何提高免疫力
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由于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1}避免小孩与感冒病人接触。反复患感冒的小孩,不要去空气污浊、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茶楼、酒店、商场等。{2}常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3}注意合理的营养,饮食宜富于蛋白质及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及C。{4}反复感冒的小儿如经医生检查,没有隐藏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贫血、营养不良等,可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多肽类、多糖核酸等),或多价细菌抗原抽提物等,有一部分小孩使用后感冒会明显减少。
编辑部转给我一封读者来信:“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我女儿在2岁以前身体一直很好,很少感冒发烧,可是近段时间却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为此我很着急,请问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感冒,家长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若长期不加以纠正,会对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误区一:感冒发烧,要打点滴才好得快
感冒发热要打点滴才能退热,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经验”,甚至也受到一些医生的推荐。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打点滴的医学术语就是静脉输液,其目的无非两种:{1}补充水分、热量和电解质;{2}输入治疗药物。如果病人没有失水情况(如没有呕吐、腹泻或有长时间饮水及进食),又没有使用静脉注入药物的需要,静脉输液就不是最佳选择。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身体用来克服感染的一种手段,它是症状而不是病。除非热度太高,一般不宜急于退热干预。一旦身体对入侵病原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克服了感染,体温自然就会降下来。退热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如温水浸浴、湿毛巾包裹、冷盐水灌肠等。其次是药物退热。对婴幼儿,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应让其自然退热。38.5摄氏度以上,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退热药,例如美林、泰诺林之类口服。服药后半小时测体温,退到38.5摄氏度左右就可以了。使用太多退热药,体温退得太快,病还没有好,等药物作用过了,体温还会升回来。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退热药更应谨慎,以防过量。
小儿感冒往往骤起高热,有时甚至可达39摄氏度或更高。但发热高低并不代表疾病的轻重。
一些父母担心高热会使小孩“烧坏脑”,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除非体温持续在42摄氏度以上较长时间。因为体温即使高达41摄氏度,也不会发生脑损伤。
感冒在什么情况下才应考虑静脉输液呢?一是病人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腹泻,根本不能口服药物。二是伴随有脱水症状(如口干、皮肤干燥等)。三是有些药物只有注射制剂,没有口服制剂(在治感冒的药物中基本没有这种情况)。四是病情严重,需要迅速把药物输入体内,但感冒绝对不会是严重的疾病,除非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误区二:用药越贵越放心
现在的父母经济条件好了,为了孩子不惜一掷千金,看病更是花再多的钱也不在乎,找医生开药也要选贵的才放心,这又是一种误解。
感冒绝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医学上称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合并症,一般发热1~5天便会自己好,严格来说是不需要用什么药的。事实上也根本没有什么感冒的特效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只是在有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时,用它来减轻症状罢了。有些父母认为药物越贵就越好,这也是不对的。不同的药物都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及指征,如果不弄清楚情况,用了不但没有好处,可能还有害处。
有些父母给孩子滥用抗生素,把抗生素当做退热药,危害就更大了。它不仅会使身体产生耐药性,而且会杀死身体内正常的有益细菌,使身体菌群平衡被破坏,可能导致其他更严重的感染。
误区三: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感冒
曾经有位家长来门诊咨询:“我的孩子注射过流感疫苗,怎么还是老得感冒呢?”原来,一年来她的孩子已接种过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该家长认为这些疫苗全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本以为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个冬天,没想到天一凉还是感冒,家长心里好不困惑。
看来这个家长并不清楚流感和感冒的区别。流感和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却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它们分别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打流感预防针可以保护接种者不患流感,但它并不能预防感冒。至于那位家长提到的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它们是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菌,除引起肺炎外,还可引起脑膜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接种疫苗就是为了预防这类疾病,但它们也不能预防感冒。事实上,目前根本没有预防感冒的疫苗。
经常感冒的孩子,如何提高免疫力
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由于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1}避免小孩与感冒病人接触。反复患感冒的小孩,不要去空气污浊、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茶楼、酒店、商场等。{2}常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3}注意合理的营养,饮食宜富于蛋白质及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及C。{4}反复感冒的小儿如经医生检查,没有隐藏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贫血、营养不良等,可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多肽类、多糖核酸等),或多价细菌抗原抽提物等,有一部分小孩使用后感冒会明显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