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回复: 1

5%的学龄前抽动症儿童顽劣缘自心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4: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的学龄前抽动症儿童顽劣缘自心病

  幼儿园张老师正在上课,转身看到5岁的森森朝她做了个怪脸,她想这孩子真不安分,几分钟后,森森继续对着老师眨眼、扮怪相,愤怒的张老师只能把森森拉到教室一角“面壁思过”,不想,下课时森森的怪动作更多了,还“传染”给其他同学,张老师气愤至极,却怎么也停止不了这群“调皮”孩子的行为。

  日前,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公布了一项数据,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5%的  孩子有过做鬼脸、伸舌头、眨眼等抽动症状,而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识别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顽皮”行为,批评、指责甚至打骂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有增无减,不少孩子甚至因此出现“学习障碍”。

“咬舌”是心理作祟

  4岁的妮妮一个月前开始不停地咬自己舌头,每次一直要咬到自己的舌头出血才肯罢休。几天下来,小舌头上鲜血淋漓,妮妮疼得直哭,又不能停止不咬,给牙齿、舌头上“包装”也无济于事,最后,心理医生发现,原来妮妮在父母离婚前后开始心情郁郁寡欢,不久就出现了这种怪习惯。

  山东现代医学研究院紫荆花医院儿童成长中心尚主任表示,抽动症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吸鼻涕、咬嘴唇、伸舌头等眼部、面部的肌肉活动,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有5%的儿童曾经历过抽动,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发病比例为3:1。

  抽动障碍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学习紧张、受到批评、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而抽动就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在学习紧张、睡不好、受到批评以及兴奋时,孩子更容易发病。

越批评抽动越厉害

  尚主任指出,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总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结果他们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焦虑,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明显。由于老师、家长对抽动症孩子长期进行批评、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诱发“学习障碍”。

  在幼儿园里,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同时,这也会造成一种“模仿性传染”,就像结巴一样,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

  尚主任认为,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否则,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他强调,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减少对心因性“顽劣”孩子的歧视和责骂。


  幼儿园张老师正在上课,转身看到5岁的森森朝她做了个怪脸,她想这孩子真不安分,几分钟后,森森继续对着老师眨眼、扮怪相,愤怒的张老师只能把森森拉到教室一角“面壁思过”,不想,下课时森森的怪动作更多了,还“传染”给其他同学,张老师气愤至极,却怎么也停止不了这群“调皮”孩子的行为。

  日前,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公布了一项数据,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5%的  孩子有过做鬼脸、伸舌头、眨眼等抽动症状,而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识别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顽皮”行为,批评、指责甚至打骂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有增无减,不少孩子甚至因此出现“学习障碍”。

“咬舌”是心理作祟

  4岁的妮妮一个月前开始不停地咬自己舌头,每次一直要咬到自己的舌头出血才肯罢休。几天下来,小舌头上鲜血淋漓,妮妮疼得直哭,又不能停止不咬,给牙齿、舌头上“包装”也无济于事,最后,心理医生发现,原来妮妮在父母离婚前后开始心情郁郁寡欢,不久就出现了这种怪习惯。

  山东现代医学研究院紫荆花医院儿童成长中心尚主任表示,抽动症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做鬼脸、皱额、眨眼、吸鼻涕、咬嘴唇、伸舌头等眼部、面部的肌肉活动,在学龄前儿童中,至少有5%的儿童曾经历过抽动,其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发病比例为3:1。

  抽动障碍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学习紧张、受到批评、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而抽动就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在学习紧张、睡不好、受到批评以及兴奋时,孩子更容易发病。

越批评抽动越厉害

  尚主任指出,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总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结果他们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焦虑,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明显。由于老师、家长对抽动症孩子长期进行批评、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诱发“学习障碍”。

  在幼儿园里,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同时,这也会造成一种“模仿性传染”,就像结巴一样,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

  尚主任认为,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否则,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他强调,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减少对心因性“顽劣”孩子的歧视和责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9 14: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2 10:30 , Processed in 0.058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