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回复: 0

男同性恋的游戏心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2 18: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以後称《透视》)书的序言中所说:此书乃为继潘光旦先生的《性心理学》之後的第一本有关中国同性恋方面的著述,故杨氏称其填补了此方研究的空白。《透视》是李银河、王小波夫妇在社会多重“困扰”和“诘难”下,坚持完成的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其目的在于研究“至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的人的同性恋活动,因其“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甚至“因此超过了百分之一的规模”。因为“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多是要结婚的,必然对女性的婚姻生活有重大影响”。  

    据研究者的调查报告,李氏夫妇对大陆男同性恋群体的访问,受访者基本都会回答要与异性结婚。(但在台湾的主要针对"男生”同性恋的报告中,却有不少充满了理想,或是期待同志婚姻合法;或是与女同志假结婚;或是坚持独身,并认为与异性结婚,对自己对女方,都不公平。)《透视》在第五章"婚姻生活”的开篇,研究者指出:"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个是西方意义上的‘公开的同性恋者’,即使那些在社会上十分活跃甚至知名(所谓知名并非真名而是绰号)的同性恋者,也不愿让家长亲友知道自己的真实倾向。……在中国社会中,这个秘密有个会泄露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到了结婚年龄时——因为健康的男性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要结婚,所以不结婚就会引起怀疑。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的已经结了婚,有的正准备结婚,真正准备过独身生活的是极少数。所有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徵得妻子同意的同性恋者,整个调查过程中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因此可以断定,同性恋在中国必定是或即将是背着女方(妻子或女友)进行的秘密活动。於是就产生了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

    本文即由此切入,来读解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报告反映出的,中国男同性恋的游戏心态;以及围绕著这个社会现象而生发出的文学话语。

    一、社会学调查及思考:

    无论是李氏夫妇的自我言说还是援引他国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点,基本存一共识:即同性恋逃避异性婚姻,期待同性婚姻。

    此言说隐含了一个立场,即现代性中的人权平等意识。它体现了同性恋群体对婚姻权的争取,这也是他们对自我行为的合法性诉求。在这份争取与诉求中,几乎故意忽略现有婚姻制度的弊病,而将其重新回归到古典浪漫诗情中。有一个最基本的理由是,同性恋的婚姻逃脱了生殖目的,而纯粹为情感和欲望的归属。当此意念渲染成文学话语时,情绪更是一泻千里。

    但是,由于《透视》报告中的调查规模不大,且调查对象中知识层的较少,故在李氏夫妇的这本研究著述里,几乎很难找到这份对同性恋婚姻的争取与诉求。或许是由於面对中国现实,这份同性恋理想的实现太困难太远不可及;因此从李氏夫妇的调查报告中所了解的中国男同性恋,无论是面对婚姻现实,还是面对自己性取向和性爱好的活动,更多呈现某种游戏心态。

  此心态的形成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不想结婚,但又不得不结婚。”此现实压迫造就了中国男同性恋的性活动,无终极无归属的特性;同时亦使得与异性"不得不结的婚姻”,存先天功能性不足。

    首先,《透视》第三章专门针对同性恋群体的感情生活展开,本文厘析出的有以下几点:

    1、真情与婚姻的相抵触:

    调查报告中,有这样叙述他们恋情的缠绵:"以前他说一百个爱,我都不相信是真的,现在他恨了我,再说一个爱字,才是真爱呢。我挂念他。……我对他身体的一切都爱……他自从和我好上以後,就和老婆分居了。我不想让他守着我,我也不守着他,我已经造成几对离婚了,不想再这样做。”这里发生的真情与异性恋的三角情,没什么区别,都因真情而与婚姻规则抵触。使得这份"婚外情”似露水般不可常留。

    虽然李氏夫妇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中国男同性恋的婚外情即使暴露,远远不如异性恋的严重,因为中国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几乎不会由此而破裂。这恰恰说明同性恋间的情感成功系数很低,不具异性婚外情存有转为婚姻的可能。而且多数同性恋者将"终身相守”视为畏途。正是同性恋间的爱情在中国突显出"没有结果”性,因此有人"宁愿把它当成游戏,而不愿视之为爱情”。故在《透视》中有对象明说:"我不喜欢爱呀之类的,觉得是游戏。”


    据研究者的调查报告,李氏夫妇对大陆男同性恋群体的访问,受访者基本都会回答要与异性结婚。(但在台湾的主要针对"男生”同性恋的报告中,却有不少充满了理想,或是期待同志婚姻合法;或是与女同志假结婚;或是坚持独身,并认为与异性结婚,对自己对女方,都不公平。)《透视》在第五章"婚姻生活”的开篇,研究者指出:"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个是西方意义上的‘公开的同性恋者’,即使那些在社会上十分活跃甚至知名(所谓知名并非真名而是绰号)的同性恋者,也不愿让家长亲友知道自己的真实倾向。……在中国社会中,这个秘密有个会泄露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到了结婚年龄时——因为健康的男性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要结婚,所以不结婚就会引起怀疑。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的已经结了婚,有的正准备结婚,真正准备过独身生活的是极少数。所有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徵得妻子同意的同性恋者,整个调查过程中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因此可以断定,同性恋在中国必定是或即将是背着女方(妻子或女友)进行的秘密活动。於是就产生了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

    本文即由此切入,来读解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报告反映出的,中国男同性恋的游戏心态;以及围绕著这个社会现象而生发出的文学话语。

    一、社会学调查及思考:

    无论是李氏夫妇的自我言说还是援引他国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点,基本存一共识:即同性恋逃避异性婚姻,期待同性婚姻。

    此言说隐含了一个立场,即现代性中的人权平等意识。它体现了同性恋群体对婚姻权的争取,这也是他们对自我行为的合法性诉求。在这份争取与诉求中,几乎故意忽略现有婚姻制度的弊病,而将其重新回归到古典浪漫诗情中。有一个最基本的理由是,同性恋的婚姻逃脱了生殖目的,而纯粹为情感和欲望的归属。当此意念渲染成文学话语时,情绪更是一泻千里。

    但是,由于《透视》报告中的调查规模不大,且调查对象中知识层的较少,故在李氏夫妇的这本研究著述里,几乎很难找到这份对同性恋婚姻的争取与诉求。或许是由於面对中国现实,这份同性恋理想的实现太困难太远不可及;因此从李氏夫妇的调查报告中所了解的中国男同性恋,无论是面对婚姻现实,还是面对自己性取向和性爱好的活动,更多呈现某种游戏心态。

  此心态的形成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不想结婚,但又不得不结婚。”此现实压迫造就了中国男同性恋的性活动,无终极无归属的特性;同时亦使得与异性"不得不结的婚姻”,存先天功能性不足。

    首先,《透视》第三章专门针对同性恋群体的感情生活展开,本文厘析出的有以下几点:

    1、真情与婚姻的相抵触:

    调查报告中,有这样叙述他们恋情的缠绵:"以前他说一百个爱,我都不相信是真的,现在他恨了我,再说一个爱字,才是真爱呢。我挂念他。……我对他身体的一切都爱……他自从和我好上以後,就和老婆分居了。我不想让他守着我,我也不守着他,我已经造成几对离婚了,不想再这样做。”这里发生的真情与异性恋的三角情,没什么区别,都因真情而与婚姻规则抵触。使得这份"婚外情”似露水般不可常留。

    虽然李氏夫妇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中国男同性恋的婚外情即使暴露,远远不如异性恋的严重,因为中国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几乎不会由此而破裂。这恰恰说明同性恋间的情感成功系数很低,不具异性婚外情存有转为婚姻的可能。而且多数同性恋者将"终身相守”视为畏途。正是同性恋间的爱情在中国突显出"没有结果”性,因此有人"宁愿把它当成游戏,而不愿视之为爱情”。故在《透视》中有对象明说:"我不喜欢爱呀之类的,觉得是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4-20 20:32 , Processed in 0.193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