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回复: 1

运动性猝死,下一个可能是你、我、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喀麦隆球星在准决赛中猝死

  6月26日,在法国联合会杯赛喀麦隆对哥伦比亚半决赛中,全世界球迷和电视观众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比赛进行到下半场十多分钟,喀麦隆队的中场球星维维安?福突然倒在绿茵场上,经抢救无效,40分钟后他在附近一家医院死去。消息传出后引起轩然大波,有的球员甚至要求取消决赛以悼念福的去世。



  目前,关于福的死因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其死于心脏病,有人认为是由于漫长的联赛造成其机能的衰竭,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激烈的比赛导致其体内水电解质失衡,从而引发潜在的心脏病。



                      摘自《新浪网》



  编者:在距福突然辞世不到一个星期,一名叫做马克斯的年仅20岁的巴西青年球员也在训练中猝死。一系列的猝死事件让我们在惋惜之余产生不少疑问:运动员强健如牛,怎么会突然死亡呢?如果抢救及时,福可以被救回来吗?引起福猝死的原因有哪些?作为正常人,在激烈运动时如何有效避免类似猝死的意外发生呢?请看广州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系罗兴华教授等的分析文章。





  运动性猝死“阴魂不散”





  体育运动是显示人类强健体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各种级别、范围的运动会吸引着无数运动员的参与和人们的关注。然而,在体育运动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只魔爪——运动性猝死。这只魔爪不时地伸出来,扼杀着一个又一个运动员的生命。



  翻开近现代体育史,运动性猝死的例子历历在目:



  远在19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加林在比赛中猝死……



  近在1988年,美国著名女排选手、曾是美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海曼猝死在赛场上,年仅31岁;1998年9月,女子短跑世界记录保持者、奥运会女子100米和200米金牌得主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2001年1月,中国著名男排运动员朱刚因心脏血管瘤破裂在成都去世。



  如今,我们更是亲眼目睹了维维安?福的死去。



  所谓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一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在一般人的眼中,运动员往往代表着健康的体魄。为什么会出现运动性猝死呢?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各种急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呼吸系统疾病等)以及一些外部诱因(超负荷运动、高原缺氧、运动后洗冷水浴等)都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最新的报道已证实,福死于潜在的心脏疾病,而高强度的比赛则是诱因之一。





  死者留下的启示





  福已经死了,但他的死给我们这些在生的人留下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 医学研究表明,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是可以预防和及早发现的,其中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因为吸烟的运动员冠心病发作的危险性更高;剧烈运动或比赛后不要立即进行较长时间的热水浴或淋浴;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启示二 许多人认为运动性猝死只发生在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员身上,其实,运动性猝死对普通人的威胁更大。美国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运动性猝死的人群中,非运动员的猝死比例要高于专业运动员。因为普通人没有专业的运动指导,在对自己身体机能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运动锻炼,更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发生。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运动呢?



  科学的运动就是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人而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需求和环境限制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清楚地了解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是科学运动的第一步。衡量运动强度大小的最简单方式是测量自己运动时的心率。简单地说,一项运动过后,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00次,那么这项运动相对于个体来讲就属于低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30~150次,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50次以上,则为高强度运动。对于各个不同年龄层的人,运动到哪种强度最合适呢?最简单的方法是,体质强壮的人,运动后脉搏次数每分钟不超过180减去自身年龄;体质差的人,每分钟不宜超过170减去自身年龄。





  假如对福的抢救再及时些……





  医学知识告诉我们,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干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如果在第一时间尽快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尽快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对挽救生命是有黄金般的价值的。但是,从电视画面提供的图像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在倒地后,救助人员在经过一番呼叫、轻拍面颊等简单的检查处理后,不紧不慢地将其抬出球场,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眼看着成功复苏的机会一步步远离,整个过程令人扼腕。



  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疗教育机构对普通民众进行人体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和培训,就是为了使猝死病人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在日常生活中,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令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



  首先令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继之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在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术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6月26日,在法国联合会杯赛喀麦隆对哥伦比亚半决赛中,全世界球迷和电视观众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比赛进行到下半场十多分钟,喀麦隆队的中场球星维维安?福突然倒在绿茵场上,经抢救无效,40分钟后他在附近一家医院死去。消息传出后引起轩然大波,有的球员甚至要求取消决赛以悼念福的去世。



  目前,关于福的死因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其死于心脏病,有人认为是由于漫长的联赛造成其机能的衰竭,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激烈的比赛导致其体内水电解质失衡,从而引发潜在的心脏病。



                      摘自《新浪网》



  编者:在距福突然辞世不到一个星期,一名叫做马克斯的年仅20岁的巴西青年球员也在训练中猝死。一系列的猝死事件让我们在惋惜之余产生不少疑问:运动员强健如牛,怎么会突然死亡呢?如果抢救及时,福可以被救回来吗?引起福猝死的原因有哪些?作为正常人,在激烈运动时如何有效避免类似猝死的意外发生呢?请看广州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系罗兴华教授等的分析文章。





  运动性猝死“阴魂不散”





  体育运动是显示人类强健体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各种级别、范围的运动会吸引着无数运动员的参与和人们的关注。然而,在体育运动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只魔爪——运动性猝死。这只魔爪不时地伸出来,扼杀着一个又一个运动员的生命。



  翻开近现代体育史,运动性猝死的例子历历在目:



  远在19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加林在比赛中猝死……



  近在1988年,美国著名女排选手、曾是美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海曼猝死在赛场上,年仅31岁;1998年9月,女子短跑世界记录保持者、奥运会女子100米和200米金牌得主格里菲斯?乔伊娜在睡梦中猝死;2001年1月,中国著名男排运动员朱刚因心脏血管瘤破裂在成都去世。



  如今,我们更是亲眼目睹了维维安?福的死去。



  所谓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一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



  在一般人的眼中,运动员往往代表着健康的体魄。为什么会出现运动性猝死呢?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各种急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呼吸系统疾病等)以及一些外部诱因(超负荷运动、高原缺氧、运动后洗冷水浴等)都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最新的报道已证实,福死于潜在的心脏疾病,而高强度的比赛则是诱因之一。





  死者留下的启示





  福已经死了,但他的死给我们这些在生的人留下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 医学研究表明,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是可以预防和及早发现的,其中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因为吸烟的运动员冠心病发作的危险性更高;剧烈运动或比赛后不要立即进行较长时间的热水浴或淋浴;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启示二 许多人认为运动性猝死只发生在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员身上,其实,运动性猝死对普通人的威胁更大。美国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运动性猝死的人群中,非运动员的猝死比例要高于专业运动员。因为普通人没有专业的运动指导,在对自己身体机能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运动锻炼,更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发生。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运动呢?



  科学的运动就是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人而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需求和环境限制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清楚地了解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是科学运动的第一步。衡量运动强度大小的最简单方式是测量自己运动时的心率。简单地说,一项运动过后,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00次,那么这项运动相对于个体来讲就属于低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30~150次,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脉搏次数为每分钟150次以上,则为高强度运动。对于各个不同年龄层的人,运动到哪种强度最合适呢?最简单的方法是,体质强壮的人,运动后脉搏次数每分钟不超过180减去自身年龄;体质差的人,每分钟不宜超过170减去自身年龄。





  假如对福的抢救再及时些……





  医学知识告诉我们,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干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如果在第一时间尽快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尽快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对挽救生命是有黄金般的价值的。但是,从电视画面提供的图像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在倒地后,救助人员在经过一番呼叫、轻拍面颊等简单的检查处理后,不紧不慢地将其抬出球场,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眼看着成功复苏的机会一步步远离,整个过程令人扼腕。



  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疗教育机构对普通民众进行人体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和培训,就是为了使猝死病人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在日常生活中,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令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



  首先令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继之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在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术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体育运动是显示人类强健体魄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各种级别、范围的运动会吸引着无数运动员的参与和人们的关注。然而,在体育运动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只魔爪——运动性猝死。这只魔爪不时地伸出来,扼杀着一个又一个运动员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12-22 14:41 , Processed in 0.0639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