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回复: 0

高血压前期应该用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疗防线始终存疑



  高血压治疗的标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上叶,国外保险公司对35岁男子分组监测20年发现,120/80mmHg的人死亡几率如果是1,140/90mmHg的人死亡几率就是2,160/95mmHg则是2.5。



  2003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高血压推荐指导手册,将≥120/80mmHg不再视为健康。美国专家组组长阿拉姆?科巴尼安说,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当血压超过115mmHg/75mmHg时,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130/85mmHg比115/75mmHg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一倍。这无疑对各个国家的指南又是一次考验,各国学术界联手对抗。美国JNC 7将120~139/80~90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中国将这一水平定义为“正常高值”。



  血压标准未必标准



  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多年的健康教育难以奏效,是我们对血压的表示方法出了问题。1896年人类发明了血压表,以金属汞(Hg)的升高值(mm)表示心脏对血液推动产生的压力。汞的比重是13.6,所以在人们的认识中,心脏对血液的推动力量被淡化到十几分之一。没有人将身高与血压联系在一起,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篮球明星与侏儒高血压的标准不可能一样,但现在这个标准恰恰定在同一水平上。



  其二,我们对高血压研究了112年,受条件影响,从来没有系统研究过运动中的血压水平。这一变化至今仍是未知数。我们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监测时偶然发现,一位登上6楼的患者血压可以从140mmHg上升到230mmHg。如果用水柱(血液的比重是1.050~1.060)比较,心脏将水柱由1.90米升高到3.13米。可见,我们对血压的研究还差得很远。而这一压力绝非是阿拉姆?科巴尼安提到的“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这就解释了应急状态下猝死事件增加的现象。



  其三,我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人为的设置,但没有确切的依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自觉症状重,但血压未超过高血压标准,就嘱患者一、二、三条清规戒律,我们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同行指责乱用药或背上卖药的嫌疑。患者也惧怕终身服药而将用药时间一拖再拖。所以门诊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就诊的比例出现13060的现象。直到我们发现健康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虽然可以推迟用药期,但也延误了病情。有些患者心电图出现了缺血的改变,但还未达到高血压的标准,于是我们耐心等待(这也可说是循证医学的作用),直到达到“标准”,可以用药了。患者又倒过来指责我们,把他的心脏拖坏了。许多患者的心脏病就是这么拖出来的。



  列举上述事实是想说明,即便是静态时的高血压前期,也应该在非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



  由于成年人身高、血压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国际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建议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血压水压对照值作为控制血压的标准。例如1.63米身高不应高于120mmHg,1.77米的身高不应超过130mmHg(附表)。



  身高对应的血压值换算表



  身高对应的        换算出的



  相对水压值(米)    相对血压值(mmHg)  



  1.50                             110.3



  1.55                             114.0  



  1.60                             117.6



  1.65                             121.3



  1.70                             125.0



  1.75                             128.7



  1.80                             132.4



  1.85                             136.0





  综合防治包括用降压药



 



  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而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或病理过程。血压不但受情绪、应激、体位、时间、种族、性别、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此,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缓进型的高血压,早期无症状,往往是偶然发现,多因全身小静脉及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多在140/90mmHg左右。当血管痉挛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不少人可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病。



  因此,在高血压前期,应特别关注一些综合预防,要注意消除和控制高血压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




  高血压治疗的标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上叶,国外保险公司对35岁男子分组监测20年发现,120/80mmHg的人死亡几率如果是1,140/90mmHg的人死亡几率就是2,160/95mmHg则是2.5。



  2003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高血压推荐指导手册,将≥120/80mmHg不再视为健康。美国专家组组长阿拉姆?科巴尼安说,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当血压超过115mmHg/75mmHg时,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130/85mmHg比115/75mmHg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一倍。这无疑对各个国家的指南又是一次考验,各国学术界联手对抗。美国JNC 7将120~139/80~90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中国将这一水平定义为“正常高值”。



  血压标准未必标准



  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多年的健康教育难以奏效,是我们对血压的表示方法出了问题。1896年人类发明了血压表,以金属汞(Hg)的升高值(mm)表示心脏对血液推动产生的压力。汞的比重是13.6,所以在人们的认识中,心脏对血液的推动力量被淡化到十几分之一。没有人将身高与血压联系在一起,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篮球明星与侏儒高血压的标准不可能一样,但现在这个标准恰恰定在同一水平上。



  其二,我们对高血压研究了112年,受条件影响,从来没有系统研究过运动中的血压水平。这一变化至今仍是未知数。我们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监测时偶然发现,一位登上6楼的患者血压可以从140mmHg上升到230mmHg。如果用水柱(血液的比重是1.050~1.060)比较,心脏将水柱由1.90米升高到3.13米。可见,我们对血压的研究还差得很远。而这一压力绝非是阿拉姆?科巴尼安提到的“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这就解释了应急状态下猝死事件增加的现象。



  其三,我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人为的设置,但没有确切的依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自觉症状重,但血压未超过高血压标准,就嘱患者一、二、三条清规戒律,我们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同行指责乱用药或背上卖药的嫌疑。患者也惧怕终身服药而将用药时间一拖再拖。所以门诊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就诊的比例出现13060的现象。直到我们发现健康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虽然可以推迟用药期,但也延误了病情。有些患者心电图出现了缺血的改变,但还未达到高血压的标准,于是我们耐心等待(这也可说是循证医学的作用),直到达到“标准”,可以用药了。患者又倒过来指责我们,把他的心脏拖坏了。许多患者的心脏病就是这么拖出来的。



  列举上述事实是想说明,即便是静态时的高血压前期,也应该在非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



  由于成年人身高、血压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国际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建议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血压水压对照值作为控制血压的标准。例如1.63米身高不应高于120mmHg,1.77米的身高不应超过130mmHg(附表)。



  身高对应的血压值换算表



  身高对应的        换算出的



  相对水压值(米)    相对血压值(mmHg)  



  1.50                             110.3



  1.55                             114.0  



  1.60                             117.6



  1.65                             121.3



  1.70                             125.0



  1.75                             128.7



  1.80                             132.4



  1.85                             136.0





  综合防治包括用降压药



 



  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而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或病理过程。血压不但受情绪、应激、体位、时间、种族、性别、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此,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缓进型的高血压,早期无症状,往往是偶然发现,多因全身小静脉及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多在140/90mmHg左右。当血管痉挛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不少人可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病。



  因此,在高血压前期,应特别关注一些综合预防,要注意消除和控制高血压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4-5-2 09:03 , Processed in 0.173748 second(s), 15 queries .

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帮手

Copyright © 2005-2023 18120.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