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jiaufo

LASEK和LASIK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近视眼矫正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按照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LASEK(Ⅰ组)和LASIK(Ⅱ组)两组对照,其中Ⅰ组22人44眼,Ⅱ组22人44眼。使用WFA1000主观型像差仪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波前像差评估,计算出波前像差的均方根(RMS)和Zernike像差,分析术前屈光度、术中切削厚度,切削直径和手术方式对于术后的波前像差以及高阶像差(第5,6和7阶的总和)的影响。 结果 Ⅰ组和Ⅱ组的术后波前像差与术前相比,分别是术前的1.4和2.3倍,有显著性差异(t=4.042,p<0.001;t=6.553,p<0.001)。Ⅰ组的术后波前像差明显低于Ⅱ组(t=5.089,p<0.001)。影响术后波前像差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方式,近视散光度和切削厚度。其中手术方式对于术后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影响显著,可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高阶像差=1.369-0.438×术式(注:LASIK由1代替,LASEK由2代替) 结论 虽然LASEK与LASIK术后眼波前像差都增高。但是LASEK组增高的幅度小。因此LASEK手术方式在改善术后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方面可能优于LASI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的: 采用LASEK、 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进行早期疗效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 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3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LASE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及基底细胞的形态及紊乱程度的变化、术后相同时相点产生的瘢痕均弱于PRK术后同时期。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 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3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LASE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及基底细胞的形态及紊乱程度的变化、术后相同时相点产生的瘢痕均弱于PRK术后同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P>     屈光性角膜手术十年回顾</P><P>      作者:李莹 金玉梅 王忠海 孙玉敏 李海燕    会议投稿来源: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100730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04-6-14</P><P>

      目的 总结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十年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1993年5月至2003年5月拟行屈光性角膜手术者近3万人,包括行PRK、LASEK及LASIK的患者26743人,44580只眼进行检查,应用数学模式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0年手术患者男性14691只眼,女性29889只眼;年龄9~57岁,平均27.2岁;左眼22443眼,右眼22137眼。术前情况:裸眼视力0.10±0.07;矫正视力0.98±0.37,其中≥0.5

      43794只眼,占98.2%,≥1.0 41066只眼,占92.1%,≥1.5 2218只眼,占5%;眼压15.76±7.25;屈光度 球镜

      -0.75 ~-18.00D(–5.65±3.24D),柱镜 -0.25~-5.00D(–0.051±0.77D);角膜曲率(K)值 K1

      43.94±3.57 K2 42.98±3.50。筛选圆锥角膜 占0.99%,亚临床圆锥角膜 占0.93%;眼底病变及视网膜周边变性

      占0.39%,排除系统疾病及不适宜激光手术者。眼术后情况:裸眼视力0.98±0.34,其中≥0.5 44580只眼,占100%,≥1.0

      44031只眼,占98.8%,≥1.5 4732只眼,占10.61%;矫正视力1.03±0.33;眼压14.87±7.06;屈光度 球镜

      –0.001±0.058D,柱镜 –0.000±0.027D;K值 K1 38.07±9.83 K2

      37.20±10.84。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范围内98.7%。临床、亚临床圆锥角膜及眼底病变者不手术;视网膜周边变性眼底激光1月后可进行手术,以LASEK为主。

      PRK1周内基质细胞明显减少,10天、1个月基质细胞数目增加,3个月减少,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LASIK各时间点角膜细胞变化差异很小,神经纤维在3~6个月恢复正常。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2%,因手术方法、时间而有差异。术后早期(6月内)主要是激素性高眼压、Haze或角膜混浊、眼干;中期(6月到3年)主要是屈光回退、眩光;远期(3年以上)主要是角膜混浊、屈光回退。PRK、LASEK及LASIK屈光回退分别为3.2%、2.9%、1.1%。PRK后主要为激素性高眼压、屈光回退、Haze和激素性青光眼,分别占5.3%、2.4%、2.5%、0.02%;LASEK后角膜上皮下混浊

      占1.5%,激素性高眼压 占0.3%;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混浊占0.18%,感染

      占0.016%,上皮下植入0.18%。术后均可出现眼干燥、眩光表现,分别为3%、1.5%,LASIK相对PRK及LASEK发病率高,95%患者1年左右明显好转。屈光度高、年龄大、术后激素用量不足是PRK后Haze的主要原因,术后激素用量大、时间长、患者未按医嘱用药是激素性高眼压或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医源性因素、有脚手癣患者易发生感染。角膜瓣不全、薄厚不均、角膜瓣下异物是LASIK手术后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安全、有效,98.7%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期的屈光矫正;完善的术前检查、熟练的手术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术后用药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P>


      目的 总结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十年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1993年5月至2003年5月拟行屈光性角膜手术者近3万人,包括行PRK、LASEK及LASIK的患者26743人,44580只眼进行检查,应用数学模式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0年手术患者男性14691只眼,女性29889只眼;年龄9~57岁,平均27.2岁;左眼22443眼,右眼22137眼。术前情况:裸眼视力0.10±0.07;矫正视力0.98±0.37,其中≥0.5

      43794只眼,占98.2%,≥1.0 41066只眼,占92.1%,≥1.5 2218只眼,占5%;眼压15.76±7.25;屈光度 球镜

      -0.75 ~-18.00D(–5.65±3.24D),柱镜 -0.25~-5.00D(–0.051±0.77D);角膜曲率(K)值 K1

      43.94±3.57 K2 42.98±3.50。筛选圆锥角膜 占0.99%,亚临床圆锥角膜 占0.93%;眼底病变及视网膜周边变性

      占0.39%,排除系统疾病及不适宜激光手术者。眼术后情况:裸眼视力0.98±0.34,其中≥0.5 44580只眼,占100%,≥1.0

      44031只眼,占98.8%,≥1.5 4732只眼,占10.61%;矫正视力1.03±0.33;眼压14.87±7.06;屈光度 球镜

      –0.001±0.058D,柱镜 –0.000±0.027D;K值 K1 38.07±9.83 K2

      37.20±10.84。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范围内98.7%。临床、亚临床圆锥角膜及眼底病变者不手术;视网膜周边变性眼底激光1月后可进行手术,以LASEK为主。

      PRK1周内基质细胞明显减少,10天、1个月基质细胞数目增加,3个月减少,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LASIK各时间点角膜细胞变化差异很小,神经纤维在3~6个月恢复正常。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2%,因手术方法、时间而有差异。术后早期(6月内)主要是激素性高眼压、Haze或角膜混浊、眼干;中期(6月到3年)主要是屈光回退、眩光;远期(3年以上)主要是角膜混浊、屈光回退。PRK、LASEK及LASIK屈光回退分别为3.2%、2.9%、1.1%。PRK后主要为激素性高眼压、屈光回退、Haze和激素性青光眼,分别占5.3%、2.4%、2.5%、0.02%;LASEK后角膜上皮下混浊

      占1.5%,激素性高眼压 占0.3%;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混浊占0.18%,感染

      占0.016%,上皮下植入0.18%。术后均可出现眼干燥、眩光表现,分别为3%、1.5%,LASIK相对PRK及LASEK发病率高,95%患者1年左右明显好转。屈光度高、年龄大、术后激素用量不足是PRK后Haze的主要原因,术后激素用量大、时间长、患者未按医嘱用药是激素性高眼压或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医源性因素、有脚手癣患者易发生感染。角膜瓣不全、薄厚不均、角膜瓣下异物是LASIK手术后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安全、有效,98.7%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期的屈光矫正;完善的术前检查、熟练的手术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术后用药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P>

            LIASK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P><P>

      作者:周浩东    会议投稿来源:湖南长沙市中意一路123号湖南博雅眼科医院准分子中心 410007    点击数:109   

      更新时间:2004-7-11</P><P>

      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屈光医生越来越重视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能最大程度地限制其发生;一旦发生,应了解如何</P><P>进行处理,从而使这一技术能更安全地服务于屈光不正患者。在此,我就和大家 </P><P>      一起讨论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P><P> 一.感染(infection)角膜感染非常少见,约0.1%~1.6%, </P><P>      为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很难控制。 1. 症状:患者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畏光. 流泪. 眼痛等。 2 检查:角膜瓣下尤其是角膜瓣边</P><P>缘灰白色浸润,边界模糊,严重者可逐渐扩大,甚至形成溃疡。    3. 原因:3.1 .医源性(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及操作) </P><P>      3.2 病人自身因素(结膜囊带菌。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邻近器官炎性病灶。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 3.3 外界环境(术后接触污染的环</P><P>境,如游泳.公共浴池) </P><P>      4. 病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真菌感染。棘阿米巴感染。 5. 5. 预防: 5 .1 重在预防。(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 </P><P>      5.2 5.2 术前如发现有明显的睑缘炎。结膜炎。泪囊炎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后再手术。 5.3 手术前。后常规点用抗生素眼液。 5.4 手术</P><P>中避免过度冲洗而使穹窿部杂质进入层间,增加感染的机会。 5.5 5.5 术中应彻底冲洗层间异物。 5.6 术后提醒患者眼内避免进入脏物.异</P><P>物,不要接触可能造成感染的环境。 6. 处理:6.1 感染一旦发生,需积极抢救。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及抗真菌类药 等 6.2 必要时</P><P>角膜瓣掀开,做细菌培养,彻底冲洗。 6.3 眼部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 </P><P>

二.欠矫(undercorrection) </P><P>     1 1 症状:术后早期即有近视残留,表现为:远视力欠佳。眩光。重影,但近视正常。 2 2 原因:2.1 多见于大于10D 的超高度近视。 2.2 2.2

      术中配合欠佳 2.3 2.3 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 3 3 预防:3.1 嘱患者术中积极配合 3 .2 </P><P>      术中随时吸干基质表面过多的水分 4 4 处理:4.1 早期可适当增加局部激素的用药量 4.2 4.2 暂先配戴眼镜(手术1周后) 4.3 4.3 </P><P>      3~6月后视情况补充治疗 </P><P>三 过矫(overcorrection) 1 1 原因:1.1 多见于超高度近视 1.2 1.2 </P><P>      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 1.3 1.3 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 2 2 预防: 2.1 </P><P>      对超高度近视,可考虑分两次手术,首次手术应留一定度数的近视,以免过矫,宁欠勿过。 2.2 2.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3 2.3 </P><P>      对年龄大者及从事近距离工作的职业,应考虑保留部分近视度数 3 3 处理:3.1 手术1周后(伤口反应基本稳定),即立即停用局部激素 3.2 3.2

      手术6个月后待屈光度稳定,可行远视性LASIK手术 3.3 3.3 术后1月在层间行PTK </P><P>四 散光增加 (induced astigmatism)

      术后散光较术前增加大于100D 1 1 原因:1.1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 1.2 1.2 激光切削时间过长 1.3 1.3

      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 1.4 1.4 角膜瓣位置不良 1.5 1.5 激光束能量不均匀 1.6 1.6 角膜瓣下上皮内生 1.7 1.7

      不规则.不良角膜瓣 2 2 预防:2.1 术前嘱受术者做注视训练 2.2 2.2 术前应检测激光束能量是否均匀 2.3 2.3

      术中正确定位避免偏心切削 2.4 2.4 正确制作及复位角膜瓣 3 处理: 手术6个月后,经试镜矫正视力提高者,可行补充激光治疗 </P><P>五 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

      syndrome)出现在术后早期,可于术后一天发生,至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多不影响视力及手术效果。 1

      检查: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周边部,严重者为瓣下广泛受累。 3 3 原因 :不明。有人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形核白细胞炎性反应。

      4 4 预防:4.1 术前充分冲洗结膜囊 4.2 4.2 充分清洁手术器械及有关容器 4.3 4.3 术后层间充分冲洗 5 5

      处理:局部应用激素及抗生素。一般1周后逐渐消失 </P><P>六 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 1 检查:

      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半透明圆点 2 原因: 2.1 有上皮细胞脱落 2.2 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 2.3 瓣下冲洗不彻底 3 预防:

      3.1避免碰伤上皮细胞 3.2 避免使用过多的表麻剂 3.3 不要将接触上皮细胞的器械入层间 3.4 瓣下彻底冲洗 4 处理: 4.1 瓣下冲洗

      4.2 瓣下刮除植入的上皮 </P><P>

七 激素性高眼压(corticosteroid hypertension) 发生率远远低于PRK,约 1% 1

      原因:长期局部应用激素,部分患者可导致眼压升高。 2 预防:2.1尽量减少激素的用量及时间 2.2 定期测量眼压 3 处理:

      停用激素,或同时给予降眼压药物;眼压较高时,按青光眼处理。 </P


            LIASK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P><P>

      作者:周浩东    会议投稿来源:湖南长沙市中意一路123号湖南博雅眼科医院准分子中心 410007    点击数:109   

      更新时间:2004-7-11</P><P>

      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屈光医生越来越重视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能最大程度地限制其发生;一旦发生,应了解如何</P><P>进行处理,从而使这一技术能更安全地服务于屈光不正患者。在此,我就和大家 </P><P>      一起讨论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P><P> 一.感染(infection)角膜感染非常少见,约0.1%~1.6%, </P><P>      为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很难控制。 1. 症状:患者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畏光. 流泪. 眼痛等。 2 检查:角膜瓣下尤其是角膜瓣边</P><P>缘灰白色浸润,边界模糊,严重者可逐渐扩大,甚至形成溃疡。    3. 原因:3.1 .医源性(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及操作) </P><P>      3.2 病人自身因素(结膜囊带菌。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邻近器官炎性病灶。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 3.3 外界环境(术后接触污染的环</P><P>境,如游泳.公共浴池) </P><P>      4. 病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真菌感染。棘阿米巴感染。 5. 5. 预防: 5 .1 重在预防。(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 </P><P>      5.2 5.2 术前如发现有明显的睑缘炎。结膜炎。泪囊炎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后再手术。 5.3 手术前。后常规点用抗生素眼液。 5.4 手术</P><P>中避免过度冲洗而使穹窿部杂质进入层间,增加感染的机会。 5.5 5.5 术中应彻底冲洗层间异物。 5.6 术后提醒患者眼内避免进入脏物.异</P><P>物,不要接触可能造成感染的环境。 6. 处理:6.1 感染一旦发生,需积极抢救。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及抗真菌类药 等 6.2 必要时</P><P>角膜瓣掀开,做细菌培养,彻底冲洗。 6.3 眼部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 </P><P>

二.欠矫(undercorrection) </P><P>     1 1 症状:术后早期即有近视残留,表现为:远视力欠佳。眩光。重影,但近视正常。 2 2 原因:2.1 多见于大于10D 的超高度近视。 2.2 2.2

      术中配合欠佳 2.3 2.3 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 3 3 预防:3.1 嘱患者术中积极配合 3 .2 </P><P>      术中随时吸干基质表面过多的水分 4 4 处理:4.1 早期可适当增加局部激素的用药量 4.2 4.2 暂先配戴眼镜(手术1周后) 4.3 4.3 </P><P>      3~6月后视情况补充治疗 </P><P>三 过矫(overcorrection) 1 1 原因:1.1 多见于超高度近视 1.2 1.2 </P><P>      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 1.3 1.3 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 2 2 预防: 2.1 </P><P>      对超高度近视,可考虑分两次手术,首次手术应留一定度数的近视,以免过矫,宁欠勿过。 2.2 2.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3 2.3 </P><P>      对年龄大者及从事近距离工作的职业,应考虑保留部分近视度数 3 3 处理:3.1 手术1周后(伤口反应基本稳定),即立即停用局部激素 3.2 3.2

      手术6个月后待屈光度稳定,可行远视性LASIK手术 3.3 3.3 术后1月在层间行PTK </P><P>四 散光增加 (induced astigmatism)

      术后散光较术前增加大于100D 1 1 原因:1.1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 1.2 1.2 激光切削时间过长 1.3 1.3

      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 1.4 1.4 角膜瓣位置不良 1.5 1.5 激光束能量不均匀 1.6 1.6 角膜瓣下上皮内生 1.7 1.7

      不规则.不良角膜瓣 2 2 预防:2.1 术前嘱受术者做注视训练 2.2 2.2 术前应检测激光束能量是否均匀 2.3 2.3

      术中正确定位避免偏心切削 2.4 2.4 正确制作及复位角膜瓣 3 处理: 手术6个月后,经试镜矫正视力提高者,可行补充激光治疗 </P><P>五 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

      syndrome)出现在术后早期,可于术后一天发生,至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多不影响视力及手术效果。 1

      检查: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周边部,严重者为瓣下广泛受累。 3 3 原因 :不明。有人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形核白细胞炎性反应。

      4 4 预防:4.1 术前充分冲洗结膜囊 4.2 4.2 充分清洁手术器械及有关容器 4.3 4.3 术后层间充分冲洗 5 5

      处理:局部应用激素及抗生素。一般1周后逐渐消失 </P><P>六 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 1 检查:

      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半透明圆点 2 原因: 2.1 有上皮细胞脱落 2.2 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 2.3 瓣下冲洗不彻底 3 预防:

      3.1避免碰伤上皮细胞 3.2 避免使用过多的表麻剂 3.3 不要将接触上皮细胞的器械入层间 3.4 瓣下彻底冲洗 4 处理: 4.1 瓣下冲洗

      4.2 瓣下刮除植入的上皮 </P><P>

七 激素性高眼压(corticosteroid hypertension) 发生率远远低于PRK,约 1% 1

      原因:长期局部应用激素,部分患者可导致眼压升高。 2 预防:2.1尽量减少激素的用量及时间 2.2 定期测量眼压 3 处理:

      停用激素,或同时给予降眼压药物;眼压较高时,按青光眼处理。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研究



作者:胡琦 梁娜 李雪 杨晨霞 张德全 李庆军    会议投稿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 150001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04-6-29



目的 探讨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及其角膜的关系为屈光手术中需要进行波前相差引导的角膜个性的筛选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屈光手术前接受检查的近视散光患者93人181眼,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和瞳孔直径),并用Allegretto Wavefront Analyzer波前像差分析仪对其行波前像差的检测,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类型、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类型、角膜曲光力、角膜散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结果 低阶像差在总像差中占90.8%,高阶像差占9.2%,其中3阶的慧差占4.2%,4阶的球差占2.5%。随机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尤以3阶的慧差和4阶的球差增速最快.角膜中央厚度(CCT)与高阶像差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在近视散光眼中,低阶像为波前像差的主要部分,而球差和慧差为高阶像差的主要部分。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角膜散光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屈光力对高阶像差无明显影响,随着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角膜散光的增加高阶像差增加。对有以下任一特点的眼球应选择波前像差引导的角膜个性化切削;大瞳孔、高度散光、高度近视、具有不对称蝴蝶结形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值大。




作者:胡琦 梁娜 李雪 杨晨霞 张德全 李庆军    会议投稿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 150001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04-6-29



目的 探讨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及其角膜的关系为屈光手术中需要进行波前相差引导的角膜个性的筛选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屈光手术前接受检查的近视散光患者93人181眼,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和瞳孔直径),并用Allegretto Wavefront Analyzer波前像差分析仪对其行波前像差的检测,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类型、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地形图类型、角膜曲光力、角膜散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结果 低阶像差在总像差中占90.8%,高阶像差占9.2%,其中3阶的慧差占4.2%,4阶的球差占2.5%。随机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尤以3阶的慧差和4阶的球差增速最快.角膜中央厚度(CCT)与高阶像差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在近视散光眼中,低阶像为波前像差的主要部分,而球差和慧差为高阶像差的主要部分。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角膜散光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屈光力对高阶像差无明显影响,随着瞳孔直径、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角膜散光的增加高阶像差增加。对有以下任一特点的眼球应选择波前像差引导的角膜个性化切削;大瞳孔、高度散光、高度近视、具有不对称蝴蝶结形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值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P>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 周洪冰    会议投稿来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大连市甘井子区千山路40号 邮编:116031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04-6-13  

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核形态的变化,阐明该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从而对该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选用2.5~3kg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2只,40眼行-5.5D,5.5mm直径切削,4只眼为正常对照。术后不同时间(术后3天至半年)取下角膜片,应用1%茜素红及0.25%锥蓝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密度及核形态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各组内其中央区(激光切削区)与周边区之间、中央区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双核细胞及多核细胞散在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央区,生物显微镜100倍下观察,术后组,每视野13~27个(20.65±3.50),与正常对照组(10~24个,平均18.25~3.84)相比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结论:实验结果证实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不会造成角膜内皮的直接损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形态正常。在术后各期可见趋于中央区分布的双核细胞及少许多核细胞,其数量似乎较正常对照有增加的趋势,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P>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蒂不同位置的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杨前 张丰菊    会议投稿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116011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04-6-13

[目的]观察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制作蒂位于不同位置的角膜瓣,比较其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制作角膜瓣蒂位置随机一眼留在鼻侧,另一眼留在上方,分别于术后1天,1w,2w,4w,6w,8w,12w处死一组5只兔(10眼),取下的角膜做组织化学染色,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亚铁氰化铜法和氯化金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角膜末梢神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术后1天,角膜氯化金染色及AchE染色显示上方瓣与鼻侧瓣手术切削区内上皮下神经丛消失,而深层的实质神经干未受影响,神经损伤边界清楚。术后1w发现,两种位置角膜瓣蒂切削区深层神经干及周围未损伤上皮下神经丛已有细小神经纤维生长。术后2w清晰观察到从深层未损伤神经和切削区边缘未被切除的上皮下神经丛长出细的新生纤维,走行紊乱。术后3w至4w,深基质内及上皮下浅基质内新生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加,基质内新生的神经纤维与未损伤上皮下神经丛新生的神经纤维连接成网状。术后6周,新生神经丛逐渐向角膜中央扩展,纤维密度增加,新生纤维的改建基本完成。术后8周~12周,基质内新生神经纤维密度已降至正常,走行比较规则,新生的上皮下神经丛形态及密度基本正常,与正常兔角膜神经在形态学上相似。[结论]上方角膜瓣和鼻侧角膜瓣对于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在形态学上没有明显差别。  </P><P>

    对欲行个体化切削病人进行术前选择时,观察其高阶各分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值,如较大应入选;同时也要考察垂直彗差及水平彗差值,如前者为正值且较大或后者绝对值较大也应考虑入选。3、彗差主要受散光影响,其次为年龄;球差主要受球镜影响,其次为年龄;次级球差受球镜影响;总高阶像差首要受散光影响,其次为球镜,再次为年龄;垂直彗差受年龄影响;四阶球差(C12)受年龄影响。故个体化切削术更适于散光度数或年龄大的患者,也适于球镜度数大的患者。 </P><P>    结果: LASEK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上述两项指标的变化与切削深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LASEK术后六角型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01=其下降程度与角膜切削深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1=;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化与切削面距离内皮层厚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结论<img src="images/smilies/sweat.gif" smilieid="10" border="0" alt="" />ASEK术后早期对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可观察到的影响,表现为细胞形态的改变,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关于LASEK治疗近视的安全切削深度以及切削后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的安全性指标尚需作进一步的论证。

</P>


  

作者: 周洪冰    会议投稿来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大连市甘井子区千山路40号 邮编:116031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04-6-13  

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核形态的变化,阐明该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从而对该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选用2.5~3kg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2只,40眼行-5.5D,5.5mm直径切削,4只眼为正常对照。术后不同时间(术后3天至半年)取下角膜片,应用1%茜素红及0.25%锥蓝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密度及核形态观察。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各组内其中央区(激光切削区)与周边区之间、中央区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双核细胞及多核细胞散在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央区,生物显微镜100倍下观察,术后组,每视野13~27个(20.65±3.50),与正常对照组(10~24个,平均18.25~3.84)相比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结论:实验结果证实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不会造成角膜内皮的直接损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形态正常。在术后各期可见趋于中央区分布的双核细胞及少许多核细胞,其数量似乎较正常对照有增加的趋势,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P>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蒂不同位置的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杨前 张丰菊    会议投稿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116011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04-6-13

[目的]观察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制作蒂位于不同位置的角膜瓣,比较其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制作角膜瓣蒂位置随机一眼留在鼻侧,另一眼留在上方,分别于术后1天,1w,2w,4w,6w,8w,12w处死一组5只兔(10眼),取下的角膜做组织化学染色,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亚铁氰化铜法和氯化金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角膜末梢神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术后1天,角膜氯化金染色及AchE染色显示上方瓣与鼻侧瓣手术切削区内上皮下神经丛消失,而深层的实质神经干未受影响,神经损伤边界清楚。术后1w发现,两种位置角膜瓣蒂切削区深层神经干及周围未损伤上皮下神经丛已有细小神经纤维生长。术后2w清晰观察到从深层未损伤神经和切削区边缘未被切除的上皮下神经丛长出细的新生纤维,走行紊乱。术后3w至4w,深基质内及上皮下浅基质内新生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加,基质内新生的神经纤维与未损伤上皮下神经丛新生的神经纤维连接成网状。术后6周,新生神经丛逐渐向角膜中央扩展,纤维密度增加,新生纤维的改建基本完成。术后8周~12周,基质内新生神经纤维密度已降至正常,走行比较规则,新生的上皮下神经丛形态及密度基本正常,与正常兔角膜神经在形态学上相似。[结论]上方角膜瓣和鼻侧角膜瓣对于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在形态学上没有明显差别。  </P><P>

    对欲行个体化切削病人进行术前选择时,观察其高阶各分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值,如较大应入选;同时也要考察垂直彗差及水平彗差值,如前者为正值且较大或后者绝对值较大也应考虑入选。3、彗差主要受散光影响,其次为年龄;球差主要受球镜影响,其次为年龄;次级球差受球镜影响;总高阶像差首要受散光影响,其次为球镜,再次为年龄;垂直彗差受年龄影响;四阶球差(C12)受年龄影响。故个体化切削术更适于散光度数或年龄大的患者,也适于球镜度数大的患者。 </P><P>    结果: LASEK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上述两项指标的变化与切削深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LASEK术后六角型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01=其下降程度与角膜切削深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1=;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化与切削面距离内皮层厚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结论<img src="images/smilies/sweat.gif" smilieid="10" border="0" alt="" />ASEK术后早期对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可观察到的影响,表现为细胞形态的改变,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关于LASEK治疗近视的安全切削深度以及切削后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的安全性指标尚需作进一步的论证。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7: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怕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医吧健康网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8-20 12:00 , Processed in 0.0690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